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中共執政是人民的選擇嗎

—《九評》20周年有獎徵文

作者:
,無論是中共的建立還是生存,也無論是它的發展壯大還是奪權建政,其中每一個環節都跟蘇聯息息相關。歷史確鑿無疑地表明,共產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取得勝利,共產黨之所以能在中國奪權成功,中國之所以會出現共產極權,是俄共有目地有計劃的「輸出革命」,培植和豢養反華勢力中共,千方百計插手和干預中國事務的結果,也是中共賣身投靠俄共,在蘇聯的幫助下顛覆中國合法政府的結果。換句話說,中共執政既不是中國人民的自主選擇,共產極權也不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必然產物,而是蘇聯在中國蓄意培植的怪胎。

1924年5月在廣州黃埔建立黃埔軍校,蔣介石任校長,廖仲愷任黨代表。圖為1924年6月16日孫中山(左三)在黃埔軍校開學典禮演講,在場的還有宋慶齡(左四)、蔣介石(左二、廖仲愷(左一)。(公有領域)

接上文

三、中共是怎麼壯大發展起來的呢?

蘇聯不僅為中共的生存和發展壯大提供了必須的資金,而且通過與孫中山結盟,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為中共的發展壯大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機遇。

民國建立後,孫中山為了推翻北洋政府,統一中國,制定了「聯俄容共」政策。蘇聯願意結盟,圖的是什麼?從近期說,是影響、左右國民黨的政治傾向和方針政策;從長遠著眼,則是「為強大的群眾性的共產黨準備基礎」,最終在中國建成一個強大的共產黨組織。

如何實現這兩大目標?蘇聯的辦法就是讓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黨內合作,從而監督、改造國民黨,並爭取取而代之。

1922年8月,孫中山在上海與共產國際代表馬林會晤,馬林建議讓中共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幫助工作。孫中山接受了這一建議。

1923年1月,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作出《關於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的關係問題的決議》,強調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是必要的,批准了國共合作。

1923年6月12日召開的中共三大,決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實現國共合作。該會議並明確規定,在共產黨員加入國民黨時,黨必須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保持自己的獨立性。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由孫中山主持在廣州舉行。出席開幕式的代表165人中,有共產黨員20多人。李大釗被孫中山指定為大會主席團成員。這次大會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形成的標誌。

國共合作前,國民黨已是當時中國的第一大黨,而中共只是一個黨員人數不足200人的小黨。通過國共合作,中共得以成功附體國民黨,迅速發展壯大,逐漸為中國政治舞台上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那麼中共是怎麼通過國共合作附體國民黨,發展壯大起來的?

首先,中共憑藉蘇聯對國民黨的巨大影響,成功獲取了國民黨內包括國民黨高層的相當一部分權力,政治資源大為增加。

據楊奎松教授研究,國民黨一大時,中共黨員及共青團員的人數雖僅占國民黨在冊黨員人數的大約3%,出席一大的人數卻已占到大會代表總人數的10%左右了。在大會產生的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中,中共黨員所占人數達到了全體委員的大約25%,即將近1/4。而在大會後產生的國民黨權力機關中央黨部的7個部中,中共黨員又占據了2個部長和3個秘書(相當於副部長)的席位,並且在中央執委會常委中占據了1/3的發言權。加上共產國際代表鮑羅廷的顧問身份,共產黨方面在國民黨決策層中,自然就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力量。

另外,由於共產黨人控制了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諸如直隸、湖南、湖北、浙江、江西、山西等許多全國重要地區,國民黨地方黨部的組建工作先後也都落入共產黨人手中,從而使地方黨部均為共產黨人或親共左翼人士所掌握。就連北京、廣州、上海等地的部分國民黨支部,也為共產黨人所左右。(注11)

到了國民黨二大,中共的地位又有了進一步的上升。這次大會,從議程到決議內容都在共產黨人的影響之下,共產黨員和左派人士不但占了出席代表的一半以上,而且在中央黨部的八部一處中,中共人員竟占據了77%左右的領導職位,從而控制了國民黨的幾乎全部實際工作。另外,國民黨一大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及監察委員會委員和候補委員共52名,中共黨員占10名,不足1/5;二大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及監察委員會委員和候補委員共80名,中共黨員占19名,約占1/4。一大後在中央黨部中,中共黨員僅5人,不足1/4;二大後中共黨員占到17人,約占77%。(注12)

其次,由於通過國共合作,中共在國民黨內掌握了很大一部分政治權力和政治資源,它的政治能量自然也就大大增強了,也就有充足的條件開展活動了。於是我們看到,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中共領導的工人運動、農民運動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發展。到1926年5月初,全國工會會員增加到120多萬人;農民協會組織遍及十餘省,會員發展到近百萬人。

以農民運動為例。國民黨一大閉幕後,成立了有共產黨人林伯渠、彭湃、阮嘯仙、羅綺園、周其鑒等人參加的國民黨中央農民部,林伯渠任首任農民部長。隨後又成立了農民部下設的國民黨中央農民運動委員會,由林伯渠、毛澤東等9人組成,林伯渠任主席。農民部和農民運動委員會是專門負責指導全國農民運動的機構,這兩個部門在推動農民運動中起著關鍵的作用。共產黨控制了這兩個要害部門,等於也就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農民運動。

國民黨一大後,在以共產黨員為主的這兩個部門的推動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於1924年3月初步確定了農民運動計劃,決定組織農民協會和農民自衛軍。7月,國民黨中央農民部頒布了《農民協會章程》。中共廣東區委通過國民黨中央農民部和廣州革命政府,派遣特派員到廣東省各縣進行宣傳和組織工作,發起農民運動。各縣紛紛建立農民協會,組織農民自衛軍,鼓動農民起來造反,跟地主鄉紳展開鬥爭。到1925年5月,廣東全省已有22個縣建立了農會組織,會員達21萬多人。北伐戰爭前夕,廣東省鄉一級的農民協會增加到4700多個,會員增加到70萬人。

為了培養農運骨幹,經彭湃等提議,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還決定在廣州開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從1924年7月起,廣州農講所在共產黨人彭湃、羅綺園、阮嘯仙、譚植棠、毛澤東相繼主持下,連續舉辦了六屆,為廣東、廣西、湖南、河南、山東、直隸、湖北、四川、陝西、江西等20個省、區培訓了七百多名農運骨幹,極大地推動了全國農民運動的開展。1924年12月,彭湃在給中共廣東區委農民運動委員會的報告中說:這些農運骨幹「工作得很好,沒有辜負我們對他們的培養和訓練」。

再有很重要的一點,中共還利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機遇,成功地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和幹部,並將觸角伸入到了國民黨的軍隊中。到北伐時,在國民革命軍中,中共黨員已達上百人,其第一、二、三、四、六軍的政治部主任,蔣介石第一軍三個師中兩個師的黨代表,九個團中七個團的黨代表,都是共產黨人。

為了培養自己的軍事人才和幹部,中共選派了大批黨員和左翼青年到黃埔軍校學習,在校中建立了自己的組織,並積極發展黨員。

1924年秋冬間,中共黃埔軍校支部成立,隸屬於中共廣州地執委,後歸中共廣東區委領導。隨著黨員數量的增加,1926年3月,中共黃埔軍校支部又擴大為特別支部。中共還通過秘密方式在軍校學員中逐步發展黨員。到1926年北伐前,黃埔軍校中的共產黨員數量已達到幾百人。隨著黨員數量的增多,中共在黃埔軍校中建立了多個黨小組,如中共黃埔軍校步兵科黨小組等,以加強黨員之間的聯繫和組織管理。中共還在黃埔軍校創辦了《紅色周報》和《紅色周刊》等黨刊,通過這些刊物向軍校師生宣傳共產主義思想。

利用國共合作的機遇,中共還擁有了第一支自己的正規武裝——葉挺獨立團。該團名義上歸國民革命軍第4軍建制,實際上完全由中共掌控,團長、營長和骨幹都是中共黨員,部隊內建立了黨支部,下轄6個黨小組。這也是中共在軍隊中設立的首個基層黨組織。黨支部初期約有20個黨員,不屬第4軍政治部管,屬中共兩廣區委軍委直接領導,請示匯報工作找周恩來,周恩來不在廣州時,就直接找陳延年。葉挺獨立團在北伐中一舉成名,後成為中共南昌起義的骨幹。

綜上所述,國共合作前,中共只不過是一個人數不足兩百的區區小黨,但短短几年間,到國共合作破裂時,卻已迅速崛起為一支不容小覷、足以影響中國政治走向的政治勢力。如果沒有蘇聯通過與孫中山結盟,促成第一次國共合作提供的機遇,要做到這一點顯然是不可能的。

四、中共是靠一己之力打敗國民黨的?

經過八年抗戰,國民黨元氣大傷,中共實力大增,彼此的力量對比發生了明顯變化。儘管如此,在1946年國共內戰全面爆發前,無論是雙方控制的土地面積和人口數量還是擁有的經濟資源,也無論是雙方軍隊的數量、戰鬥力還是武器裝備以及軍工企業的規模,國民黨方面仍占據著明顯的優勢。按蔣介石自己的分析:「比較敵我的實力,無論就哪一方面而言,我們都占有絕對的優勢,軍隊的裝備、作戰的技術和經驗,匪軍不如我們,尤其是空軍、戰車以及後方交通運輸工具,如火車、輪船、汽車等,更完全是我們國軍所獨有,一切軍需補給,如糧秣彈藥等,我們也比匪軍豐富十倍,重要的交通據點、大都市和工礦的資源,也完全控制在我們的手中。」(注13)正因為如此,不僅蔣對「剿滅共匪」充滿信心,大部分國軍將領也都樂觀地認為,擊敗共軍將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當時如果有人說,幾年後江山就會變色,共產黨將奪取天下,沒人會相信。

那麼中共為何在實力遠遜於國民黨的情況下,短短几年就打敗了國民黨呢?它是完全依靠自身的一己之力取得勝利的嗎?

歷史表明,導致中共在內戰取勝的原因並非單一,但蘇聯的援助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這種援助首先體現在蘇聯為中共搶占東北這個戰略要地打開了方便之門。

為什麼說東北是戰略要地?因為它不僅有大工業,而且背靠蘇聯與外蒙。所以早在中共七大上,毛澤東就再三強調,「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麼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取得東北,則華北華中即有了依靠,我黨地位將為之一變」,故此為「決定的一環」。此後的歷史也證明,中共之所以能在全國取得勝利,首先是因為它在東北取得了勝利。

對於東北的戰略價值,蔣介石當然也心知肚明。所以抗戰結束後,國共兩黨都急於搶占東北。當時東北掌握在蘇軍手中,按照中蘇條約,蘇軍理應向國民政府移交東北的主權,但蘇聯為了自己在遠東的利益,卻為中共搶占東北大開方便之門,同時對國軍進入東北設置各種障礙。

1945年10月1日,蘇聯大使正式通知國民政府,蘇軍準備從東北撤退。僅僅兩天之後,蘇軍將領便明確告知中共東北局稱,中共中央關於「向南防禦,向北發展」,爭取控制全東北的戰略方針十分正確,甚至還主動建議中共抽調主力25萬到30萬人,分別部署在山海關一帶及瀋陽附近,把住東大門,不讓國軍進入東北。有蘇聯撐腰,中共信心大增,毛澤東明確提出「竭盡全力,霸占東北」。

到1946年1月初,蘇軍又將遼陽、鞍山、本溪等地相繼移交給中共。如此一來,這一有著上千萬人口的東北重要工業區,自然就如願以償地落入到了中共手中。隨後,蘇軍相繼從撫順和瀋陽撤走,不僅不向國民黨辦交接,而且通知中共東北局,準備在其撤退時大量接受各地政權和廠礦企業。

在蘇軍的援助下,到1946年6月,中共搶進東北的部隊已達二十七萬多人。他們不但接受了大量的現代軍事裝備,收編了數十萬原漢奸軍隊,留下了八千侵華日軍,而且控制了相當一部分東北地區,為此後進一步壯大發展中共在東北的力量,直至取得在關外與國軍決戰的勝利奠定了最重要的基礎。

在為中共搶占東北大開方便之門的同時,蘇聯還對中共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尤其是在武器彈藥和建立軍工企業方面。

中共對外一直宣稱,「中國共產黨依靠小米加步槍,在沒有任何外來援助的情況下,打敗了美式裝備的800萬國民黨軍隊」,「蔣介石是共產黨的運輸大隊長,中共手中的美式武器都是繳獲國民黨軍隊的。」這完全是在說謊。

1945年8月,中共最早派往東北的八路軍、新四軍總兵力僅11萬人,武器裝備十分落後,甚至有的部隊是赤手空拳來到東北的。但僅僅用了3年時間,中共在東北軍隊就迅速發展成了裝備精良、人數百萬的軍隊,之所以能夠如此,不是因為中共自己有多大本事,而是因為蘇聯源源不斷地為它提供了大量的武器彈藥,還為它建立了強大的軍工企業。

日本一投降,蘇聯就向中共移交了東北日本關東軍的大量武器彈藥。

中共冀熱遼部隊曾克林部是最早一批進入瀋陽的中共部隊,蘇軍向他們轉交了蘇家屯的關東軍武器庫,「向外拉了三天武器。一次一下就拉了20個車皮的武器,共2萬餘支步槍,一百多門大炮,二十多萬發子彈。」曾克林部力量因此迅速擴充。時任東北局書記的彭真致電中共中央說:「曾克林部原一千五百人,現共發展到三萬七千人,輕重機槍約四百挺及相當數量的子彈。」

1947年,蘇聯還將其在東北控制下的重工業工廠全部移交給中共。在這個基礎上,中共以民用企業建新公司的名義,在大連成立了當時東北最大的軍工企業,為軍隊提供了充足的後勤保障。不僅建新公司包括的大連化學廠、大連機械廠、大連鋼鐵廠等幾個大連主要的重工業工廠,都是蘇軍轉交給中共的,建新公司生產所需要的原材料、電力、煤炭及廢鋼鐵也得到了蘇聯的大力支援。這家公司投產後,不光為東北共軍,也為華東共軍提供了大量的炮彈和其它軍事物資援助。從1948年開始,大批量生產鋼質炮彈,由海上運輸,源源不絕地供應華東前線。據不完全統計,在淮海戰役期間,大連兵工廠輸送到淮海前線並投入使用的炮彈50萬發,引信80萬枚,彈體中碳鋼3000噸,無煙火藥450噸,迫擊炮1430門。可見,在蘇軍支持下的大連軍工企業,為中共贏得淮海戰役和全國的勝利發揮了何等巨大的作用。

1948年,正值國共決戰的關鍵時期,蘇聯不僅繼續向中共軍隊提供了大批日本關東軍武器,還援助了大量本國和捷克製造的先進武器。特別是大量飛機、大炮、汽車、坦克、炮彈等重型武器的援助,一舉讓一直以來在武器裝備上都嚴重落後於國軍的共軍的武器裝備有了較大改進。蘇聯方面的資料顯示:「1948年8月,即遼瀋戰役之前,東北野戰軍的實力統計為:兵員總數1,039,737人,長槍385,134支,短槍50,352支,衝鋒鎗12,960支,輕機槍15,582挺,重機槍3,136挺,六零炮2,890門,迫擊炮986門,山炮324門,野炮194門,榴彈炮92門。除重炮外,從數量上看已形成了優勢,具備了與國民黨軍決戰的實力。」由此可見,在蘇聯援助下中共東北野戰軍實力增長之快,這也正是中共將「三大戰役」的開啟選擇在東北的原因所在。

根據楊奎松教授披露的蘇聯政府解密檔案公布的數據,在國共內戰期間,蘇聯提供給中共的武器彈藥主要包括:

1.蘇聯向中共提供了下列日本關東軍的能武裝至少100萬軍人的武器裝備:步槍70萬枝、機關槍14,000挺、炮4,000門、坦克600輛、飛機860架、汽車2,500輛、彈藥庫679座;在1947年以前又提供步槍30萬枝。

2.此外,按照史達林的布置,駐朝鮮蘇軍把在朝鮮的日軍武器全部向中共移交。

3.另外,從1946年開始,蘇聯把二次世界大戰時,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支持蘇聯的130億美元武器中的40億美元的重型武器,全部支持了中共,而且直到1948年蘇聯依然在繼續提供大量蘇聯、捷克武器。

4.而且1947年初,蘇聯把10萬主要是朝鮮人的,經過蘇聯軍事訓練,全副武裝的軍隊全部交給了林彪的部隊。

反觀國民黨方面,內戰爆發後,1946年7月,美國政府在馬歇爾建議下對國民黨政府實行軍事禁運,一直到1948年11月才正式解除,而此時國民黨大勢已去。

不難想像,如此一來,國共的力量對比不能不迅速發生逆轉。以華東野戰軍八縱隊為例。該縱隊下轄3個師,炮兵團、新兵團各1個;69團的3個步兵營中,1個全日械,1個捷克式裝備,1個全美式裝備;每連9挺輕機槍,每營1個機炮連,3門迫擊炮,6挺重機槍。連長有挑夫,營長有馬騎,火力與國軍主力不相上下。故陳毅當時才會底氣十足地說:「現在我軍的武器裝備並不比國民黨差,也不比抗戰時期日寇差。」

國民黨在1949年聯合國第四屆大會上指控的一點不錯:蘇聯撤軍時把東北交給中共(僅把一些大城市交給了國民黨);為中共打開了一條從華北自由進入東北的通道;把近百萬日軍裝備及軍事技術悉數轉交給了中共;與中共簽定了一系列提供物資、技術和其它援助的協議和合同。

可見,沒有蘇聯的這種大規模援助,中共憑自己的一己之力和「小米加步槍」,是根本不可能打敗國民黨奪取全國政權的。就像楊奎松教授所指出的那樣,「蘇聯紅軍不僅在暗中協助中共在東北建立根據地,而且為進入東北的及在華北的中共軍隊先後提供了足夠裝備幾十萬人的武器彈藥,從而使這支過去因為裝備落後、彈藥缺乏,主要靠游擊戰取勝的部隊,迅速成長起來,從而極大地縮短了中共中央原先預計的徹底戰勝國民黨的時間表。」(注14)「如果戰後蘇聯沒有出兵東北,或蘇美之間沒有走向敵對的冷戰,仍舊緊密合作,蘇聯像在歐洲對法共、意共和希臘共產黨一樣,拒不支持中共奪取政權的鬥爭,甚至不讓中共進入東北——毛澤東再機敏睿智,他也絕不可能實現1949年的成功。」(注15)

終上所述,無論是中共的建立還是生存,也無論是它的發展壯大還是奪權建政,其中每一個環節都跟蘇聯息息相關。歷史確鑿無疑地表明,共產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取得勝利,共產黨之所以能在中國奪權成功,中國之所以會出現共產極權,是俄共有目地有計劃的「輸出革命」,培植和豢養反華勢力中共,千方百計插手和干預中國事務的結果,也是中共賣身投靠俄共,在蘇聯的幫助下顛覆中國合法政府的結果。換句話說,中共執政既不是中國人民的自主選擇,共產極權也不是中國自身發展的必然產物,而是蘇聯在中國蓄意培植的怪胎。這個怪胎理應也遲早會被中國人民從自己的土地上清除!

注釋:

(注1)葉永烈《紅色的起點》

(注2)包惠僧《黨的「一大」前後》

(注3)周佛海《往矣集》

(注4)李達《中國共產黨的發起和第一次、第二次代表大會經過的回憶》

(注5)張國燾《我的回憶》

(注6)文若《陳獨秀的獄中生活》,原載1989年11月21日《世界日報

(注7)網文《兩個局外者的對談》

(注8)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1頁

(注9)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30-32頁

(注10)楊奎松《共產國際為中共提供財政援助情況之考察》,原載《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第4期

(注11)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4-75頁

(注12)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頁

(注13)《先總統蔣公思想言論總集》卷22,135頁,台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

(注14)楊奎松《毛澤東與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3頁

(注15)楊奎松《中間地帶的革命》,山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頁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08/2215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