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民意 > 正文

黑噪音|中國要避免成為「工蜂」型經濟

作者:
很多政策制定者把生育率當成一個冷冰冰的數據。但對普通人而言,生孩子是對社會未來做出的「信任投票」。只有人們覺得這個社會值得繼續生活下去,你才會願意傳遞生命。但今天,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想做這個決定——不是他們不愛孩子,而是他們不接受這樣的生活。

最近,攜程老總梁建章提出的「工蜂型經濟模式」火了。

梁建章認為,在蜂群中,工蜂負責採集食物、哺育幼蟲、構築蜂巢。它們不辭辛苦,忙忙碌碌,卻不能繁殖後代——這種生存狀態神似韓國經濟。

韓國這種「工蜂」經濟的特點總結一下大概是這樣:民眾常年辛勤工作,向世界提供了大量的廉價工業品,他們的收入在滿足日常需求外,更喜歡用於旅遊等,卻不願意生育;即使選擇生育,目標也是後代未來能躋身大企業,從而選擇拼命「雞娃」,但生得不多。

2024年,韓國生育率跌破0.72,再次刷新全球最低紀錄。看上去只是一個數字,但它背後藏著一個國家的未來方向。

出生率不是國家強弱的終極指標,但它是一個社會是否還「能讓人活下去」的直接信號。

曾經亞洲四小龍中最拼的韓國,今天卻成了全球生育最低的國家。這不僅僅是人口學問題,更是社會系統全面失衡的表現。

而韓國的今天,是否就是中國的明天?

年輕人不生娃,不是他們自主的選擇,而是無路可走。

很多老一輩人看不懂年輕人的「不婚不育」。他們覺得是懶,是躺平,是不負責任。但真相其實是,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是「不願意」,而是「生不起」。

韓國社會表面現代化,背後卻極其保守和壓抑。

你可能聽說過「補習地獄」這個詞,在韓國,這是常態。孩子放學後要接著上三四個小時的補習班,課表密不透風,一周七天幾乎無休(當然,咱這兒也差不多)。

教育只是壓力的一部分,更沉重的是住房。

首爾一套普通兩居室的價格,折合人民幣約400萬元。而韓國年輕人畢業後年薪大約只有15萬元人民幣左右。別說買房,租房都得精打細算。房租、水電、交通、飲食,再加上養育一個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支出,幾乎壓垮所有人(當然,咱這兒房價收入比更誇張,即便在下跌之後)。

在這樣的條件下,不結婚、不生娃,成了默認的出路。不是年輕人沒有責任感,而是現實已經把他們逼到懸崖邊。

另外,女性生育則約等於退出職場,這是韓國殘酷的潛規則。

很多韓國女性即使結了婚,也選擇不生孩子。一位韓國媽媽在社交平台上說:「生完孩子那天,我的職業生涯就結束了。」

韓國對職場媽媽非常不友善。雖然法律上規定有產假,但在實際中,許多企業並不歡迎帶娃女性回來繼續上班。

大公司更傾向於不結婚、不生育的女性,甚至在面試中明里暗裡詢問婚育計劃。職場歧視看不見,但依然真真實實存在著(咱這兒也一樣……)。

於是,越來越多女性乾脆做了選擇——要麼職業,要麼家庭,兩個都無法兼顧。

女人的困境,本質上是制度性的困境。

韓國還有一點令人感到恐懼:補貼和政策,挽不回年輕人的生活信心。

面對嚴重的人口危機,韓國政府也不是沒反應。補貼、獎勵、免費育兒服務都推出了。但他們沒搞懂的是,問題並不在發多少錢,而在生活的基本結構已經扭曲了。

據韓國《中央日報》報導,按照2024年新政策,家中有1歲以下嬰兒的父母每月可以獲得100萬韓元(約合5450元人民幣)補貼,比去年增加30萬韓元(1635元人民幣);撫育1至2歲幼兒的父母,每月可得到50萬韓元(2725元人民幣)補貼,比去年增加15萬韓元(818元人民幣)。

此外,男女均可享有最多1年半的育兒假,可以分4次申請,在孩子滿8歲前可隨時使用。

然而,還是沒用。

因為年輕人要的是一種可以預期的生活,而不是一時的補貼。他們知道,只要結構不變,今天的補助也會變成明天的成本。

韓國的城市布局極度集中,全國人口超過一半都住在首爾圈,資源擁擠,房價飛漲,教育競爭無解。這是生育率下降的根本。

只要這些結構性的矛盾不變,發再多的錢也沒用。

不光是韓國的問題——從「奮鬥者」變成「工蜂」,東亞年輕人正在集體退出這場令人窒息的生存遊戲。

過去幾十年,韓國人是亞洲最拼命的民族之一。從「漢江奇蹟」到三星、現代的崛起,背後都是一代代人艱苦奮鬥的結果。

但如今,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想再繼續這場「接力賽」了。他們用「工蜂」這個詞形容自己。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沒有生活,也沒有未來。賺來的錢不夠生活,更別提結婚、生子。

曾經的奮鬥有希望,如今的努力只換來疲憊。他們並不怕累,怕的是無意義的重複,成為被壓榨的「社會耗材」而毫無價值尊嚴感。

選擇不婚、不生,是一種集體性的沉默抗議。他們拒絕再為一個已經看不到出路的系統拼命。

那麼問題來了:中國會不會是下一個?

很多人看到韓國的困境,難免擔憂中國會不會也走向同樣的未來。

現實是,中國一些大城市的生育率已經低於韓國。2023年,北京上海的生育率低於0.7,廣州、深圳也差不多。而全國總和生育率也跌至1.0,出現60年來首次總人口負成長。

相比之下,中國體量大,還保有一些「緩衝帶」。比如,二三線城市和縣城的生活壓力稍小,父母輩還願意出錢、帶娃。但這些優勢能維持多久?更何況,小城市就業更難,房價還是很高。

最關鍵的問題在於,中國的年輕人對未來的信心正在迅速下滑。

當「努力也沒用」成為普遍共識,整個社會的生育意願自然會崩塌。

必須要注意到:生孩子不是數字,是年輕人對生活現狀的投票。當教育模式越來越變態扭曲、當就業越來越卷而壓榨不停、當工資不漲而生活成本卻居高不下、當人們難以擁有足夠的假期、當劣質有毒食品依然充斥著市場,誰還願意生娃繼續承受這一切?

很多政策制定者把生育率當成一個冷冰冰的數據。但對普通人而言,生孩子是對社會未來做出的「信任投票」。

只有人們覺得這個社會值得繼續生活下去,你才會願意傳遞生命。

但今天,越來越多年輕人不想做這個決定——不是他們不愛孩子,而是他們不接受這樣的生活。

如果一個國家的年輕人普遍不願生育,不該先去指責他們。更該反思的是,這個社會到底給了他們怎樣的生活條件。

中國,正在「工蜂型社會」這條路上快速前進。

改變的時間窗口並不多。如果不真正從根本上去解決年輕人的生活焦慮,再多的補貼和鼓勵都將淪為空談。

「工蜂經濟」這個比喻實在是太精妙了,感謝梁建章的勇敢發聲。

但也要說個冷笑話:蜂群社會儘管有工蜂作為耗材,至少還有能夠繁衍下去的一整套機制,而我們的社會呢?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微信公眾號「黑噪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12/2217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