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的街頭,一秒讓我回到90年代
從機場一出來,我第一反應是:「是不是走錯地方了?」眼前的場景直接把我拉回小時候看港台電視劇的畫面。鐵皮屋頂、手寫招牌、還有那種泛黃的廣告燈箱。
但別說,這「舊」,還真有點味道。不是髒亂差的舊,是那種有人住、有人煙、還有人情味的老。
街邊水果攤的老闆娘看到我背著包,就笑著問:「剛下飛機嗎?試試看我們的蓮霧,水水甜甜的!」
我那時候真是愣了一下,怎麼還有人會用這種溫柔的語氣招呼陌生人啊?
在這兒逛街,最容易產生錯覺。明明是大都市台北,結果商圈裡連個像樣的高樓都找不到。
以為的「落後」
在屏東遇到一位種番石榴的大叔,穿著涼拖、叼著煙、騎著摩托就來接我。他笑說:「我們這邊沒啥高樓,但看山看海比看帳單舒服多了。」
我本來還擔心沒地方充電、信號差,結果人家村口超市還有免費Wi-Fi,隔壁還有賣手沖咖啡的小攤。
最可氣的是,村里還有共享機車。而且換電系統快得要命,APP一查,最近的電池站不到300米。
火車真的慢,台鐵的速度,不是習慣的那種子彈頭。是那種「哐當哐當」慢悠悠地開,窗外是一大片金黃稻田,還有小鎮上晾衣繩上飄著的床單。
我坐著那節火車,從嘉義到花蓮,整個人都被治癒了。火車沒實名制,也不用候車廳排隊等檢票,像坐公共交通一樣跳上去就行。
本來以為自己已經很能接受「樸素生活」了,結果一回到台北,我住的那間老房子,狠狠把我心態打回原形。
台灣「老破小」太多,貴得有點委屈
我那天在台北租了間房,位置挺好,樓下就是捷運,但你知道房東給我開的條件是什麼嗎?
「六樓,走樓梯,廁所外置,房間通風好。」我一聽「通風好」還挺欣慰,結果進去才知道,通風是從窗戶縫和門邊一起來的。
牆皮脫落,電線裸露,廁所一進門有點像小時候去農村姥姥家的那種感受。
這不是個例。我後來才發現,台北老公寓比例高得離譜,什麼「華廈」「公寓」「透天厝」,聽著都挺講究,進去一看,大多是七八十年代留下的遺產,電梯?別想了。天台加蓋一大堆,管線外露,陽台像打仗完了留下的陣地。
最厲害的是:這種條件下的房子,月租還不便宜。一套30平方米的老屋,租金輕鬆破兩萬新台幣。
我一邊爬六樓一邊喘,一邊想:「不是不想拼命,是拼了命還是住這兒。」你說這委屈貴,有沒有點離譜?
房價貴是真的
說到台北,房價確實誇張。一間不到50平的老公寓能賣到上千萬新台幣。有意思的是:你三十、四十歲不結婚、租房住,完全沒人管。
我一個朋友,在台北做文創工作,年近40照樣單身,住個老房子、養兩隻貓。他跟我說:「在台灣,被催婚的壓力啊,大概只有去廟裡拜月老那一瞬才有點感覺。」
街頭那些攤販,真不是想的那種「亂」
以前聽說台灣街頭小吃多,我還以為是那種車子亂停、油煙四起的景象。結果我真去夜市一看,整潔程度出乎意料。不是沒有味道,不是沒有人多,是都規規矩矩。攤販會主動給你紙巾,還很熱情地介紹:「這個大腸包小腸我們家配的醬不一樣喔~」
那晚我在台南的花園夜市吃了七攤:蚵仔煎、炸雞排、木瓜牛奶、甜不辣……吃得腦袋都暈了。暈不是因為膩,是因為實在太爽了。
有一次我在新北市瞎走,發現拐一個彎就有廟。大廟小廟全都有,主神從媽祖到土地公,還有那種我完全沒聽說過的神明。
最神奇的是,旁邊的夜市和廟門口完全融合得毫無違和。一邊拜神,一邊買咸酥雞,這搭配你說特別吧?可真挺香的!
台灣沒有年味?
說實話,我本來對「年味」兩個字已經不抱希望了,尤其在城裡待久了之後,過年就等於快遞停了、朋友圈曬娃了。
但那年過年我在台南,第一天晚上,我在巷口被一連串鞭炮聲嚇到,差點以為出事了,結果一轉頭——是拜地基主的儀式剛開始,香火、貢品、蠟燭全擺出來,連地上那張黃色紅字的紙錢都燒得特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