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卑詩大學(UBC)研究團隊開發的一項全新抗震結構系統,或將讓溫哥華未來的高層建築在面對大地震時保持「零損傷」狀態。這項新技術由UBC應用科學學院結構工程教授Tony Yang博士主導,研究成果已於5月13日在線發布。
全球首創:仿真30層高樓進行強震測試Yang與團隊建造了一個按比例縮小至五分之一、相當於六層樓高的模型,模擬溫哥華典型30層高樓,並將其置於位於中國上海的國際地震工程聯合研究實驗室的大型地震模擬台上進行測試。
這是全球首次對如此規模的混凝土核心結構模型進行震動實驗,具有里程碑式意義。
Yang解釋說,「我們開發的系統能讓建築物吸收並消散地震能量,而不是死抗地震,從而減輕地基的壓力,就像汽車上的避震器一樣。」
技術原理:阻尼器+外伸結構+搖擺機制該結構系統結合了阻尼器(dampers)、外伸結構(outriggers)以及搖擺機制(rocking mechanisms),在地震發生時為建築提供靈活保護,避免結構損壞。
面向「大地震」的現實需求
Yang指出,團隊參考了2011年紐西蘭基督城地震的教訓——那場災難造成185人死亡和大規模財產損失。
「溫哥華正處於極高地震風險帶,Cascadia斷層可能爆發9.0級強震,這不是假設,而是極有可能在未來發生的『Big One』。」
目前溫哥華的大多數建築僅依據現有建築規範建造,保障人員安全,但並不保障建築本身的完整性。Yang警告稱,若發生大地震,這些建築「將遭嚴重破壞」。
「我們的新技術不僅能保障人的安全,更能保護市民的財產投資——他們的家。」
未來展望:等待落地應用雖然這項系統尚未在實際建築中使用,Yang表示他希望未來能與溫哥華市府和本地工程公司合作,將這項技術應用於住宅和商業項目。
Yang說,「我們已經證明這項技術行之有效,也完全可以在今後的任何建築項目中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