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一場巨大泡沫,快破了

—一場英偉達引發的大泡沫,快破了?

5月中,關稅暫停的90天窗口期,一場圍繞算力核心資源的爭奪戰驟然升溫。

「伺服器價格波動劇烈,前段時間每台價格已上浮15%-20%。隨著關稅暫停,我們計劃恢復原價銷售。」某南部地區晶片供應商向虎嗅透露。

與此同時,市場供給端也迎來新變量。虎嗅獨家獲悉,英偉達 Hooper系列高端產品與 Blackwell系列已悄然現身國內市場,前者的現身時間點大約在2024年9月,而後者就發生在最近。華銳智算相關高管表示,「不同供應商的獲取貨源渠道都各不相同。」而這背後的複雜供應鏈網絡無從探尋。

(虎嗅註:從2023年10月17日開始,華盛頓方面分階段叫停了英偉達對華出售的晶片,包括A100、A800、H800、H100、H200;近期Hooper系列最後一張能夠對華出售的H20也列入到限制出口名單)

其中,英偉達Hooper高端系列通常指H200,是H100晶片的升級版,前者比後者價格僅高出二十幾萬,但效率卻高出30%。而Blackwell系列屬於英偉達的高端系列,其中B200價格高達300多萬,也是目前「流通受限」最嚴的產品,其流通路徑更為隱秘。這兩款均用於大模型預訓練,而B200更是「一卡難求」。

回溯時間線,2024年4月,一張黃仁勛OpenAI CEO奧特曼(Sam Altman)、聯創布羅克曼(Greg Brockman)的合影流傳在推特上。這張合照背後是H200首批產品的關鍵交付節點——英偉達CEO黃仁勛親自送貨上門,而OpenAI正是H200的第一批用戶。

短短5個月後,大洋彼岸就傳來了H200的貨源消息。如今,國內已有供應商具備每周100台 H200伺服器的供應能力。據該供應商透露,隨著 H100停產,市場需求正加速向 H200轉移,目前掌握 H200貨源的供應商不超過十家,供需缺口進一步拉大。

「現在市場上最缺的就是H200,而且據我所知,有一家雲廠最近正在各處找H200。」一位從事算力行業18年的老玩家告訴虎嗅,他們長期為百度、阿里、騰訊、字節供應算力服務。

在這場算力軍備賽中,交易鏈條籠罩著神秘面紗。某國內頭部算力供應商表示,行業通行的算力計價規則是,合同中僅標註算力單位「P」,將伺服器交易轉化為抽象的算力交易。(虎嗅註:P是算力的計算單位)比如在算力使用方與算力供應商進行算力交易時,並不會直接將卡的型號寫進合同內,而是用多少P的算力來代替,也就是說在明面上並不會把具體的卡型號寫進去。

深入產業鏈底層,隱秘的交易網絡浮出水面。此前有媒體披露,部分中國經銷商通過特殊採購渠道,經多層轉售與包裝,實現伺服器「曲線上市」。而虎嗅進一步了解到,還有部分經銷商另闢蹊徑,藉助第三方企業,通過將模組嵌入產品的方式,獲取伺服器。

在暗流涌動的產業鏈背後,國內算力產業的發展也正在呈現新的走向。

智算泡沫從何而來?

2023年末,來自大洋彼岸的「英偉達禁令」,如同一塊巨石投入平靜的湖面,一場圍繞算力核心資源的暗戰隨之打響。

最初的幾個月,市場呈現出一種原始的混亂與躁動。暴利的誘惑之下,一些嗅覺敏銳的個體開始鋌而走險。「當時市場上充斥著各種背景的『供應商』,有海外歸來的留學生,也有一些消息靈通的個人倒爺,」一位不願具名的行業人士回憶道,「他們的流轉方式相對簡單粗暴,雖然交易依然隱秘,但遠未形成後來那種層層轉包的複雜鏈條。」

這些早期的「拓荒者」們,利用信息差和各種非正規渠道,將英偉達高端顯卡,輾轉供給到市場。由此,顯卡的價格自然水漲船高。據一些媒體報導,在他們當中,一些個人供應商甚至將英偉達A100顯卡標價至12.8萬元人民幣,遠超其約1萬美元的官方建議零售價。更有甚者,有人在社交媒體平台中手持H100晶片,稱其單片售價高達25萬元人民幣。在當時,上述的種種行為和姿態可以說近乎炫耀式的。

在這種隱秘流通之下,一些大型算力供應商已經開始具備類似的交易網絡渠道,而由此引發的智算熱潮也在同時期興起。2022~2024年間,多地搶建智算中心。有數據顯示,單單是2024年,智算中心項目就超過了458個。

然而,這場轟轟烈烈的「炒卡及智算熱潮」並未持續太久。到了2024年末,尤其是在DeepSeek等國產大模型以其高性價比橫空出世後,一些單純依賴「囤卡居奇」或缺乏核心技術支撐的算力供應商發現,他們的故事越來越難講下去了。智算的泡沫,也逐漸出現破裂跡象。

有數據統計,2025年第一季度,中國大陸共有165個智算中心項目出現新動態,其中高達58%(95個)的項目仍處於已審批或籌建狀態,另有33%(54個)處於在建或即將投產狀態,而真正實現投產或試運行的,僅有區區16個,占比不足10%。

當然,呈現出泡沫破裂跡象的不只是國內。近半年來,Meta、微軟等都傳出暫停部分全球數據中心項目。泡沫的另一面是令人擔憂的低效與閒置。

有行業人士告訴虎嗅,「目前智算中心的點亮率不足50%,國產晶片由於性能短板,根本無法用於預訓練。而且有些智算中心使用的是相對落後的伺服器。」

這種「有卡用不起來」的現象,被行業人士歸結為「結構性錯配」——並非算力絕對過剩,而是有效的、能滿足高端需求的算力供給不足,同時大量已建成的算力資源因技術代溝、生態不完善或營運能力不足而無法被充分利用。

然而,在喧囂與隱憂並存的智算版圖上,科技巨頭們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姿態。

據報導,字節跳動計劃在2025年在AI基礎設施上投入超過123億美元(約合892億元人民幣),其中400億元預算將用於在中國採購AI晶片,另有約500億元計劃用於購買英偉達晶片。對此,字節方面向虎嗅回應稱,消息不準確。

同樣在AI方面大手筆投入的還有阿里。CEO吳泳銘在2月24日公開宣布,未來三年阿里巴巴擬投入3800億元建設AI基礎設施。這一數字甚至超過了過去十年的總和。

但面對大手筆採購,供給端的壓力也在突顯。"市場的供貨都來不及供給大廠們,好多公司簽約了都交不出貨。"一位智算供應商的銷售人員對虎嗅說道。

對比之下,上述的智算泡沫與如今大廠這種大手筆地投入AI基建,似乎形成鮮明對比:一邊是以A股為首的算力供應商紛紛叫停大型智算項目,另一邊大廠則在積極投入AI基建。

而這背後的原因並不難理解。因為智算急劇降溫的時間點恰出現在DeepSeek前後。從今年開始,再也沒有人提出「百模大戰」相關概念了,DeepSeek戳破的是訓練需求的泡沫。如今還留在牌桌的只剩下大廠和個別AI模型公司。

對此,常壘資本管理合伙人馮博也對虎嗅說道,「當訓練不是百花齊放的時候,那真正有訓練能力和資格的人還會繼續買卡訓練,比如阿里和字節,而那些沒有能力做訓練的人就曲終人散了,這些人手裡的算力就變成了泡沫。」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虎嗅APP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20/22215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