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活在自己的因果里(深度好文)

物隨心轉,境由心造。

古語有云:「一啄一飲,莫非前定。"

意思是說,就連吃飯喝水這種小事,也是由自己先前的行為定下的。

生命,似乎就是這樣一場不可逃避的輪迴。

你做過的每一件事,說過的每一句話,最終都會回到自己身上。

所以無論做人還是做事,我們都應當尊重因果的法則,相信因果中的關係。

只有敬畏自己種下的因,人生才能收穫想要的果。

 

 

你說什麼就有什麼樣的生活

富貴與福報,是人所期望,貧賤與禍患,是人所厭惡。

可世人只知厭惡貧賤禍患,卻不知貧賤禍患,大都從口而出。

《易經》中有言:「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言語,就是最低成本且真實的風水。

一個人每天嘴上說什麼,那麼他就會吸引來什麼。

話語是說給別人的,但也是我們自己聽的。

你說的話,會影響你的心態,你的心態又會改變你的命運。

所以人這一生,大部分的命運與境遇,其實都藏在我們的一言一行中。

越愛吐槽、越是沮喪,就越會引導你成為一個苦命的人。

越喜善言、越是樂觀,就越會擺脫命運給予的苦痛。

這就是言語的因果。

每個人走著走著,最終都會擁有自己嘴上說過的人生。

想要擁有富貴命,離不開修出一張富貴嘴,人也要先駕馭自己的嘴,才能駕馭自己的命。

餘生管好自己的嘴,好好說話,既是為自己積德,也是替自己守福。

 

 

你相信什麼,就會遇見什麼

王陽明說:「心外無物。」

外在的事物,是內心的投射,你看到的,永遠只是你想要看到的。

所以一個人心裡相信什麼,他的人生就一定會靠近什麼。

有這樣一個故事。

海邊住著一對互相深愛的男女。

每一次少年外出捕魚,女孩都會在晚上來臨之前為其點亮一盞燈,好為少年引路,也告訴少年自己在想他。

少年每次看到這盞燈,身上總能充滿力量,得以安全的回到岸上。

可在一個暴風雨的晚上,那盞燈熄滅了,海上的少年沒看到那盞燈,頓時心如死灰地想到:」看來她已經不再愛我了。「

也就是在這樣一個晚上,少年失去了跨越海浪的信念,最終沒能游至岸邊,在水中溺亡。

古語有云:「物隨心轉,境由心造。」

心是一種力量,它可以心有靈犀,也可以心想事成。

所以不是命不可以更改,境遇不可以更替,只是我們不相信。

信念這一種因果,肯相信,才會有遇見。

千萬不要因為一時的困頓,就以為往後的日子一定暗淡無光,也不要因為一時的失意就以為努力沒有回報。

想要吸引什麼,就需先在內心擁有什麼。

在這浮沉而坎坷不平的塵世,你有什麼樣的心念,就會擁有怎樣的未來;有什麼樣的態度,就會經歷怎樣的生活。

遭逢失意,不妨換個角度,用好的意念,擠掉不好的意念,只要心靈足夠甘甜,就能驅除陰霾,在不遠的將來,讓心中的美好與你撞個滿懷。

 

 

你給予什麼,就會收穫什麼

古語有云:」施,比受更有福。「

宇宙間的能量是守恆的,你付出了什麼,就一定能得到什麼。

有一個窮人找到一位高僧,他悲苦的問道:」為什麼我這麼貧窮。「

高僧答到:」因為你從沒有布施。「

窮人疑惑道:」可我這麼窮,拿什麼去布施。"

高僧笑道:「一個人,即使沒有錢,依舊可以做六種布施。

第一,顏施,和顏悅色地與人相處;

第二,語施,多說善意的話,鼓勵的話;

第三,心施,用心相處,真誠待人;

第四,眼施,多看人的長處,少看人的短處;

第五,身施,勿以善小而不為,日行一善;

第六,座施,乘車時,把座位讓給更需要的人。」

給予是收穫的因,收穫是給予的果。

一個吝嗇給予的人,必定是匱乏的;一個善於利他的人,福緣與財富一定會愈加豐盛。

古語就有云:「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

在漫長的歲月中,所有的給,實際上都是在給予自己。

因為誰付出,誰得到,誰給予,誰就在建立能量流通的迴路。

所以,凡是你寄希望的得到的,就先讓別人擁有。

你期望被人關心,就要先給予別人一份尊重;

你要想別人對你和氣,就要先對別人保有善意。

人這一生能夠為自己做的最美好的事情,就是多為他人做些善舉。

做一個手心向下的人,只要自己種下的,也一定會是自己收穫的,你所給予的一切,最終都會回到你的身上。

俗話說:「萬法皆空,因果不空。」

人世間許許多多的事,都是環環相扣的。

吃什麼飯,做什麼事,得到什麼東西,遇見什麼人……看似都是不期而遇,可前因後果,大都歷歷分明。

所以人可以不信命運,但一定要敬畏因果。

因為你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在今日種下因,在未來收穫果。

最後送大家一首詩:己不行善貧根在,心若憂愁苦果開,隨喜讚嘆生貴氣,身體力行富貴來……

無論人生何種際遇,世道如何變化,願你都能守住本心,活在自己的因果里,如此生活一定會盡如人意。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國學生活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22/2222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