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風流尼姑」釋智定:白天在主持寺廟,晚上開豪車住別墅養男人

從東北姑娘到"奢華住持":釋智定的雙面人生與信仰崩塌記

一、黑土地上的"逃離者":史愛雯的香港

1967年,釋智定出生在吉林一個普通家庭,那會兒她還叫史愛雯,是個扎著馬尾辮、眼睛滴溜溜轉的黑土地姑娘。老家的日子像村口的老井,一眼能看到底——上學、上班、嫁人、生娃,鄰居阿姨們嚼舌根時都能把她後半輩子的劇本給寫好。但史愛雯偏偏不是安分的主兒,看著電視裡香港的霓虹燈,她總把下巴擱在窗台上念叨:"啥時候能去那花花世界看看?"

90年代末,揣著攢了三年的三千塊錢,史愛雯擠上了南下的綠皮火車。車窗外的高粱地漸漸變成高樓大廈,她攥著皺巴巴的車票直搓手,心裡那點小九九跟算盤珠子似的:"香港人不都住洋樓開汽車嗎?我到那兒隨便找個活兒,肯定比在家掰苞米強!"可現實給了她一悶棍——沒學歷沒背景,她只能在茶餐廳端盤子,住的是鴿子籠似的劏房,半夜翻身都怕碰著牆。

二、"曲線設籍"的野路子:閃婚又閃離的"戶籍攻略"

眼看香港夢快成噩夢,史愛雯盯上了一條"捷徑"——嫁個香港人。那會兒香港有政策,跟本地人結婚能拿身份,她像逛菜市場似的挑了個離過婚的本地大叔,連對方愛不愛吃蔥都沒問,就急吼吼領了證。婚禮簡單得可憐,桌上擺著半隻燒鵝就算大餐,她卻在敬酒時偷偷掐自己大腿:"史愛雯啊史愛雯,你馬上就是香港人了!"

可拿到身份證那天,她摸著那張印著自己寸頭照的卡片,突然覺得心裡空落落的。丈夫每天蹲在樓下跟老頭們搓麻將,她依舊在茶餐廳擦桌子,唯一的變化是買菜時能聽懂幾句粵語。更憋屈的是,丈夫嫌她吃飯吧唧嘴,她嫌丈夫睡前打呼嚕,結婚第三年,倆人在民政局門口吵得街坊鄰居都來圍觀,最終分道揚鑣。

三、寺廟裡的"逆襲":從掃地尼到住持的進階之路

離婚後的史愛雯成了沒腳的麻雀,在香港晃蕩時路過一座香火挺旺的寺廟。那天正下著小雨,她躲在屋檐下聽著鐘聲,突然覺得心裡那股煩躁勁兒消了不少。抱著"混口飯吃"的想法,她找到老住持,說自己想剃度。老住持看她眼神亮閃閃的,不像真心向佛,卻還是嘆了口氣:"佛門廣大,難渡無緣,你若真心悔過,便留下吧。"

沒想到這一留,史愛雯像開了掛。她嘴甜會來事,給老住持端茶遞水時總順帶揉揉肩;幫香客解簽時,把"姻緣不順"說成"緣分未到",哄得老太太們直往功德箱裡塞錢。老住持年紀大了,漸漸把寺里的帳目、接待都交給她管。有次來了個捐香火錢的老闆,她泡的茶讓對方直夸"有禪意",轉頭就捐了十萬塊——打這以後,她成了寺里的"招財貓",連老住持都拍著她肩膀說:"智定啊,這寺以後怕是要靠你了。"

四、信仰變"生意":六百萬捐款引發的心態崩塌

2010年,寺里來了位做外貿的大老闆,點名要給"積德行善"捐錢。釋智定陪著笑臉接待,沒想到對方直接開了張六百萬的支票。看著支票上那一長串零,她手指都在抖,當晚就把錢轉到了自己卡里。從那天起,她看功德箱的眼神變了——那不是信徒的心意,是一沓沓會跳舞的港幣。

她先是買了輛二手奔馳,跟弟子們說是"方便外出弘法";接著在郊區租了套帶花園的別墅,跟香客們說是"清修之地"。白天她穿著打補丁的僧袍,在佛堂里敲著木魚念《心經》,晚上卻在別墅里穿著香奈兒套裝,對著鏡子試新買的鑽石項鍊。有次弟子給她送換洗的僧袍,撞見她正在敷前男友送的燕窩面膜,她愣了兩秒,慢悠悠說:"出家人也要保養,不然怎麼度化眾生?"

五、"雙面人生"的荒誕劇:豪車別墅與"私人伴侶"

釋智定的"奢華版圖"越擴越大:車庫裡停著三輛車,最便宜的都是寶馬;衣櫃裡掛滿了定製袈裟,內襯全是真絲;就連喝茶的杯子,都是托人從景德鎮燒的青花瓷。更離譜的是,她在別墅里養了個"生活助理",對外說是"照顧起居的俗家弟子",實則倆人經常一起開著保時捷去山頂看夜景。

有次寺里要翻新大殿,她打著"籌集善款"的旗號辦了場法會,收了兩百萬卻只給工匠結了五十萬,剩下的錢全拿去買了塊百達翡麗。工匠們堵在寺門口要錢時,她穿著袈裟往佛前一坐,雙手合十說:"施主們莫要動怒,錢財乃身外之物……"話沒說完,手腕上的手錶在陽光下閃了一下,氣得老工匠差點把錘子扔過去。

六、東窗事發:捐贈者的"偵探遊戲"與媒體曝光

2015年,一位常來寺里的老居士發現不對勁:以前釋智定見了他總說"施主破費",現在卻盯著他手腕上的玉鐲問"這成色得值不少錢吧"。更奇怪的是,寺里的帳目越來越糊塗,明明香火錢多了,佛像的金箔卻掉了好幾塊。老居士留了個心眼,偷偷找了個做審計的侄子,把寺里近三年的發票、收據全捋了一遍——這不捋不知道,一捋嚇一跳:六百萬捐款不知去向,買香油的錢能裝滿一卡車,還有好幾筆"海外弘法"的開銷,發票上的章都是歪的!

老居士把證據交給了香港媒體。記者們跟拍了半個月,拍到釋智定開著瑪莎拉蒂去奢侈品店血拼,拍到她和"生活助理"在餐廳餵飯,甚至拍到她在別墅里開派對,桌上擺著茅台和鮑參翅肚。報導出來那天,香港的報紙頭條全是她的照片,標題一個比一個狠:《奢華住持!六百萬善款買豪車》《佛門敗類!尼姑別墅藏"男寵"》。

七、鋃鐺入獄:從萬人敬仰到階下囚的墜落

警方介入調查時,釋智定正在佛堂給弟子們講"戒貪戒嗔"。看到警察出示的銀行卡流水,她臉上的粉都掉了一層,哆哆嗦嗦說:"那、那錢是替佛祖保管的……"可當警察從她別墅保險柜里搜出二十幾本房屋所有權狀和一箱子名牌包時,她徹底癱在了地上。

2016年,法院宣判釋智定貪污、欺詐罪名成立,判了六年有期徒刑。庭審那天,她穿著囚服站在被告席上,頭髮花白了大半,再也沒有當年那個東北姑娘的潑辣勁兒。有記者問她後不後悔,她低著頭說:"剛到香港時,就想有口飽飯吃……後來看著錢來得容易,心就歪了。"

八、獄中反思:被貪慾吞噬的信仰與人生

在監獄裡,釋智定每天要疊豆腐塊、排隊打飯,跟普通犯人沒兩樣。據說她常對著鐵窗發呆,偶爾會跟同監室的人念叨:"老家的高粱該紅了吧?"有次女兒來探監,隔著玻璃哭著問她:"媽,你當初要是沒去香港,是不是就不會這樣?"她擦著眼淚說:"傻丫頭,路是自己選的,跟去哪兒沒關係,是媽心裡的'貪'字沒按住。"

如今釋智定已經刑滿釋放,但香港的寺廟再也容不下她。有人在東北老家見過她,穿著洗得發白的棉襖,在菜市場跟小販討價還價,鬢角全白了。路過寺廟時,她會在門口站一會兒,聽聽裡面的鐘聲,然後嘆口氣走開——那個曾經做著香港夢的黑土地姑娘,終究被自己的欲望困成了籠中鳥。

九、信仰與欲望的警示:當袈裟染上銅臭味

釋智定的故事像面鏡子,照出了人性里的貪婪與僥倖。她錯就錯在把信仰當成了往上爬的梯子,把善款當成了發財的資本,卻忘了"因果循環"四個字。香港佛教聯合會曾發聲明說:"佛法清淨,豈容此等敗類玷污?"確實,真正的信仰是渡己渡人,而不是滿足私慾的工具。

現在香港的寺廟都加強了財務監管,每筆捐款都要公示;內地的佛教協會也常拿釋智定當反面教材,提醒僧人"守得住清貧,才修得來功德"。或許正如老住持當年說的:"佛門能渡人,也能看人——心若不正,就算披上袈裟,也成不了菩薩。"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生活真奇妙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524/22232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