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答題卡上的遺書,為何撕不碎教育的鐵幕?

作者:
4月26日凌晨5點,安徽蚌埠某名校高三女學霸桐桐從高樓躍下,年僅18歲。她留在答題卡上的遺書,成了對這個教育時代最刺眼的控訴——考前嘔吐、深夜崩潰、與知識分子父母圍繞排名的爭吵,最終化為一句「我很累了」的訣別。這個牽掛著流浪貓和奧運會國乒奪冠的女孩,在高考前十天將生命定格。當一張寫滿牽掛的答題卡變成絕命書,我們不得不質問,壓垮她的真的是分數嗎?

CDT編者按:如果您或者您認識的人有輕生的念頭,請聯繫干預機構為自己和他們尋求幫助。

答題卡上的遺書,為何撕不碎教育的鐵幕?

4月26日凌晨5點,安徽蚌埠某名校高三女學霸桐桐從高樓躍下,年僅18歲。

她留在答題卡上的遺書,成了對這個教育時代最刺眼的控訴——

考前嘔吐、深夜崩潰、與知識分子父母圍繞排名的爭吵,最終化為一句「我很累了」的訣別。

這個牽掛著流浪貓和奧運會國乒奪冠的女孩,在高考前十天將生命定格。

當一張寫滿牽掛的答題卡變成絕命書,我們不得不質問,壓垮她的真的是分數嗎?

在遺書中,桐桐描繪了一個撕裂的青春圖景:

常年穩居年級前列的她,因一次滑落至第五六名遭父母斥責,隨後拼命奪回第一名寶座。

這種「陽光型抑鬱」的悲劇並非孤例——

湖北十堰公共汽車里,校服少年蜷縮在座椅上痛哭:

「每天拼命學習,為什麼成績還在下滑?」

車廂內沉默的乘客與車窗外的霓虹,共同拼湊出中國青少年的精神困境全景圖。

01血色青春,二十年未愈的傷疤

桐桐的悲劇在歷史鏡像中映照出詭異的重合。

2005年冬,安徽桐城14歲少年小含因課堂罰站投塘自盡。

在他浸透池水的作文本上,墨跡凝成泣血之問:

「成績、分數、重點,這些虛偽的代名詞,真的那麼重要嗎?甚至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更令人心碎的是,他在塗改的草稿上,曾寫下「世界什麼時候變得如此黑暗」的絕句。

二十年時光流轉,教育生態的病灶卻始終潰爛。

安徽省政協委員姚淮芳在2024年「兩會」疾呼:

教育內卷已讓中小學生普遍出現睡眠不足、視力下降、焦慮抑鬱等健康問題。

當某地教育系統談判代表輕車熟路地用「類似事件賠償不超過5萬元」的經驗處理糾紛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制度的麻木,更是價值的異化。

從「拼娃」到「拼命」,從罰站羞辱到排名壓迫,教育功利主義的絞索始終懸在青少年脆弱的脖頸上。

02政策空轉,減負淪為數字遊戲

為破解困局,國家接連打出政策組合拳。

「雙減」政策實施三年,張掖市交出了漂亮答卷:

課後服務參與率99.33%,學科類培訓機構壓減率92.44%。

南召縣羅漢小學的「三清練習」模式更被奉為典範——

堂清、日清、周清的階梯管理,看似構築了輕負高效的理想國。

光環之下,裂縫觸目驚心。某區人大常委會2023年調研報告揭露真相:

部分學校作業量明減暗增,校外培訓機構轉入地下游擊戰,家長焦慮催生「酒店補課」「家政家教」等新型變異。

當政策要求與升學率考核在校園狹路相逢,某校長坦言:「升學率仍是考核最重要的方面」。

當「減負」變成數字報表上的壓減率,當「素質教育」淪為綜合素質評價表上的勾選項,政策善意已被層層消解。

家長反對雙休的聲浪與學校陽奉陰違的對策,合謀將教育變革逼進死胡同。

03高考迷思,新瓶裝舊酒的輪迴

2025年高考改革浪潮席捲八省,「3+1+2」模式打破文理分科,賦予12種選科自由。

山西、河南等地考生將親歷這場變革:物理歷史必選其一,化學生物等四科擇二,等級賦分制破解原始分差異。

新賽道卻暗藏舊荊棘。

農村學生在科技創新、藝術特長等綜合素質評價中天然失語;物理選科率雖從40%升至62%,頂尖高校仍將物化捆綁作為理工科入場券。

當985高校強基計劃明確高考成績占85%權重,「分數王道」的邏輯依然根深蒂固。

高考指揮棒揮舞之下,安徽政協委員姚淮芳的吶喊顯得尤為迫切:

取消中考分流,實行小學到高中一體化義務教育。但教育資源不均的現實,讓延緩內卷的構想近乎烏托邦——

當城鄉教育差距尚未彌平,任何形式的分流都可能演變為階級分篩。

04教育真諦:破繭時刻已至

桐桐事件後,父母在公告中呼喚「心理健康教育」。

諷刺的是,二十年前小含投塘的池塘邊,校長就曾痛悟:

「農村學校缺乏心理教育師資,全市鄉鎮中學幾乎都沒有」。

兩個時代,同一套懺悔模板。

當張掖市推行「作業輔導+多元社團」的課後服務時,當羅漢小學用「思維縝密,邏輯清晰」的個性化評語取代冰冷分數時,希望的微光已然顯現。

但桐桐答題卡上未乾的淚痕警示我們:教育改革的計量單位不該是壓減率與賦分公式,而應是孩子眼裡的光。

遺書PS部分那句「單詞機調成小學生模式留給妹妹」,像一道灼熱的社會質詢:

我們還要讓多少答題卡變成遺書,才肯砸碎這架製造精神傷亡的教育機器?

桐桐把單詞機調成小學生模式留給妹妹時,可曾想過那台機器里裝載的,是同樣沉重的輪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微信公眾號「寫作與教學軟體」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603/2227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