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青鳥圖/來源網絡
來源:青少年國學堂(qsngxt)
明代心學大師王陽明曾在《傳習錄》中寫道:"人心本是天然之理,精精明明,無纖介染著。"
可惜塵世紛擾如迷霧,常常遮蔽了這顆本自澄明的心。
當情緒如潮水般翻湧,我們眼中的世界便會扭曲變形,憤怒讓小事化作巨石,焦慮使前路布滿荊棘,唯有學會與情緒和解,才能讓生命回歸本有的順暢。
王陽明用一生的智慧告訴我們:外境的順逆從來不是關鍵,內心的秩序才是真正的指南針。

01
情緒是心的鏡子:看見情緒背後的認知偏差
王陽明在龍場驛悟道時曾提出"心外無物",並非否定客觀世界的存在,而是強調外界事物的意義由心賦予。
就像同樣面對半杯水,樂觀者看到"還有半杯",悲觀者卻看見"只剩半杯",情緒的差異本質是認知的分野。
《明史》記載,王陽明平定寧王叛亂後,曾遭權臣誣陷,卻能在錦衣衛的監視下泰然講學。
弟子問他為何不憤怒,他答:"憤怒時心體便如被火灼燒,如何能做事?"
這種對情緒的覺察,恰似在鏡中看見自己的面容,當我們因瑣事暴跳如雷時,往往是內心的"我執"在作祟:過度放大自我感受,誤將他人的言行等同於對自身的否定。
就像古希臘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所說:"困擾我們的並非事件本身,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
現代心理學中的"情緒 ABC理論"與陽明心學不謀而合:A(事件)通過 B(信念)產生 C(情緒)。
那些被情緒牽著走的人,往往陷入災難化思維,一次工作失誤便認為"職業生涯完了",一次意見分歧就斷定"人際關係毀了"。
而王陽明的智慧在於教會我們:在情緒升起時暫停半拍,如同擦拭鏡子般清理認知上的塵埃,才能看見事物的本然面目。

02
事上磨練:在具體境遇中修煉情緒鈍感力
王陽明主張"知行合一",認為真正的情緒管理不是避世空談,而是在具體事務中歷煉心性。
就像鐵匠必須在火焰與錘砧間鍛造鐵器,我們也需在生活的淬鍊中培養"情緒鈍感力"。
他在平定南贛匪患時,面對錯綜複雜的局勢,曾寫下"人人自有定盤針,萬化根源總在心"。
面對敵軍壓境的緊張,面對下屬的質疑,他始終保持著"此心不動"的定力,不是沒有情緒,而是不讓情緒干擾決策。
這種能力,源自他早年在廬陵知縣任上的刻意練習:哪怕面對百姓的無理取鬧,也能沉下心來分析問題本質,而非被憤怒驅使。
現實中,那些情緒穩定的人同樣遵循著"事上練"的法則:醫生在手術台上面對突發狀況時的冷靜,教師在課堂上面對調皮學生時的耐心,本質都是長期在具體場景中訓練出來的心理肌肉。
就像日本作家渡邊淳一所說的"鈍感力",不是麻木遲鈍,而是對無關情緒的過濾能力。
當我們把每一次情緒波動都視為修煉的契機,生活中的困境便會成為心體成長的養料。

03
致良知:讓情緒回歸本然的中正平和
王陽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即恢復心體本有的中正平和。
他認為,人天生具備辨別是非善惡的良知,情緒的失衡往往是良知被私慾遮蔽的結果。
就像清澈的湖水被泥沙攪動,待沉澱之後,便能重新映出藍天白雲。
他在晚年平定廣西叛亂時,已病入膏肓,卻依然堅持"每臨大事有靜氣"。
這種靜氣,源自對"良知"的篤信,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只要守住內心的是非準則,情緒便不會陷入偏執。
就像孔子在陳蔡之地被圍困時,依然"弦歌不輟",因為他清楚自己所踐行的道,不會因困境而動搖。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更需要這種"致良知"的智慧:當嫉妒心升起時,問問自己是否偏離了"見賢思齊"的本真;當焦慮感蔓延時,想想自己真正追求的是成長還是虛榮。
心理學中的"正念療法"與之一脈相承,強調對當下情緒的覺察而不評判,如同旁觀者般看著情緒生起又消散。
這種對良知的回歸,能讓我們在風暴中找到錨點,在浮躁中守住本心。
王陽明的一生,正是在宦海沉浮、生死考驗中證明了:情緒的主人不是境遇,而是我們自己。
當我們學會像擦拭鏡子般清理認知偏差,像鍛造鐵器般在事上磨練心性,像守護珍寶般致良知於日常,那些曾讓我們糾結的"不順",不過是心體成長路上的風景。
情緒的好壞從來不是偶然,而是一場持續的自我對話與修煉。
願我們都能以王陽明的心學為舟,在情緒的浪潮中穩坐船頭,不被憤怒的狂風掀翻,不為焦慮的迷霧迷失。
當內心歸于澄明,外界的順逆便只是沿途的風景,而我們終將在這份從容中,走出屬於自己的順暢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