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看古裝劇的時候,是不是常見這樣一個場景:縣衙里,犯人跪在地上,衙役把文書攤在他面前,吆喝一聲:「畫押!」犯人手一抖,拿著毛筆,胡亂寫幾個「鬼畫符」或者乾脆畫個圈,再用手指蘸點紅印,摁個手印。
那麼問題來了。古代哪有什麼指紋技術啊,既然沒人能檢測真假,那這些畫押、手印有啥用呢,不會隨便糊弄一下就算了吧?
其實啊,咱們老祖宗可一點都不糊塗,這裡面的門道,聰明著呢!
01、不會寫字,畫押就是「簽名」
在古代,識字的人少,大多數老百姓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全。可法律、契約又要留下「本人同意」的憑據,這時候怎麼辦?辦法就是「畫押」。所謂畫押,說白了就是用符號代替簽名。
有的畫個「圈」
有的畫「十字」
有的直接畫個自己常用的小記號
這就相當於現代的「簽字確認」,即使字丑、符號簡單,但只要是你本人當場畫的,就能當做證據。所以,畫押是文盲的簽名方式,目的就是防止事後抵賴。
02、手印可不是擺設,有獨一無二的作用
更有意思的是,古代還會要求摁手印,就是把手指蘸上硃砂或者墨汁,往文書上一摁。雖然古人沒有指紋識別的科學概念,但他們早就發現了,每個人指紋的紋路都不一樣。

《清律》裡就有相關記載,很多契約、官府文書上都會要求籤名和手印。這樣一來,哪怕畫押的符號別人能模仿,手印卻難以完全照搬。
這就和現代的「簽字、按指紋」一脈相承。可以說,古人雖然沒科學解釋,但憑經驗總結出:
手印能防偽,比單純的畫押更靠譜!
03、契約、官司都要「畫押、手印」
舉幾個例子:
買賣契約
古代買房、買地,都會寫契約書,買賣雙方不僅要寫名字,還要畫押、按手印。這樣日後再有人翻臉不認帳,拿出契約一對照——畫押的記號、手印的紋路,跑不掉。
官府文書
衙門審案,犯人招供時要寫口供,最後簽上名字,畫押摁手印。這樣即便翻供,也有憑據在案,避免耍賴。
典當契約
古代常有人去當鋪典當衣物,契約上也要畫押。萬一事後說「我沒去過」,當鋪就能拿出契約:畫押、手印俱全,你賴不掉。
04、有人說:那不會有人冒名頂替嗎?
確實,古代也有托人代寫的情況。比如某些文盲會請別人寫契約內容。但關鍵點在於:畫押和手印必須本人完成。別人代寫名字沒問題,可畫押的符號和手印,不是本人動手就沒法糊弄。再說,衙門簽文書,都是當場操作,差役、里正都在旁邊盯著,誰敢亂來。
所以,畫押和手印就是雙保險:
畫押是簽名
手印是「生物特徵」
放在今天看,這就是古代的「簽名、指紋認證」。
05、古人的聰明在哪?
其實啊,古代沒有現代科技,卻懂得用最簡單的方法解決問題。
文盲不會寫字就畫押
怕別人模仿就加手印
怕事後賴帳當場見證人作證
這一套下來,環環相扣,比我們想像得精明多了。就好比今天的電子簽約,還要發驗證碼、掃人臉,歸根到底,和古代的邏輯是一樣的,確認你本人確實,認可了這件事。
END
所以說,古代犯人畫押、契約摁手印,絕不是走過場。哪怕沒有指紋鑑定儀,祖先們早就知道,手印獨一無二,畫押能防抵賴,再加上當場見證人,幾乎鐵證如山。這就是古人的智慧,用最樸素的辦法,解決了最實際的問題。下次再看電視劇,聽到那句「畫押!」可別再以為是隨便糊弄了,其實背後大有講究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