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出國後才發現:留學生「下限」太低了

北京海淀的「卷」聞名全國。每年高考高分段選手比例能占北京全市的一半以上。

當然卷不動選擇出國的,也大有人在。當孩子們的「卷」屬性到了海外高中後,會有怎樣的化學反應呢?

我們採訪了三位有低齡留學經歷的朋友,一位正在申請中,另外兩位分別就讀於UCLA的商業經濟專業和西北大學的新聞學專業。他們中有一路全面優異、幾乎不費吹灰之力進名校的「牛娃」,也有生性散漫、很晚才確定學術志向的普通孩子。當然,他們也經歷了所有中國留學生會遇到的文化衝擊、社交困境以及新學習模式。

當低齡留學娃們暢所欲言,會給我們提供哪些啟發呢?

(為方便閱讀,後文以第一人稱敘述)

「出國後,

實際的課堂體驗沒有辜負自己的期待。」

講述人:howhow(美本申請中)

我的「夢校」是MIT,最想學的專業是航天航空。可惜的是,中國留學生因為身份限制學不了這個專業,所以我轉而申報了相關的物理專業。包括早申在內的三輪申請中,我預計共申請20個大學。

我所在的寄宿制私立高中位於麻薩諸塞州。雖然毗鄰大都市波士頓,但學校要求的是,需要家長申請才能離開學校周邊的鎮子。

儘管學校的限制嚴格,但爸媽對我的安全焦慮,從我一出國到現在始終沒有停止過。爸媽反覆叮囑我的是,不要抽菸喝酒,更不能吸毒。他倆的工作都在中國,沒法過來陪我,我身邊陪讀的家長的確也不太多。

校園裡相對比較安全,出校園的話,要注意時間和地點。比如晚上儘量不要出門,提前查一查去的地兒是不是有很多流浪漢等。我曾經有過一次挺嚇人的經歷。那是個大白天,我去校門外邊買咖啡。沒想到一個黑人兄弟開車跟過來,搖下車窗問我「你單身嗎?」我立刻跑回咖啡館裡,等他不見了才出來。

過聖誕節

我爸媽聽了特別緊張,讓我再也不要一個人出門。其實我覺得在外上學,時間表不可能和另一個朋友完全重合,也就避免不了單獨出門的情形。我能做到的,就是不要打扮得像個學生,帶好手機,隨時盯著周圍環境。

中學出國的主意,最初是由我提出來的。起因是初一初二寒暑假在英國私立中學的短暫留學生活,我被那裡輕鬆的課堂氛圍深深吸引了。和國內老師板板正正地講課、學生一排排端坐著聽課不同,英國中學課堂里有很多討論,甚至和老師開個玩笑也未嘗不可。

我第一次發現原來學習可以如此「好玩兒」。回想起國內的英語課堂,我回答問題特別積極活躍,背後還聽同學透露過「老師不太喜歡你老說話」。兩廂對比之下,我想自己更適合國外的學習模式。

到了具體的申請著手階段,爸爸媽媽建議我去美國,因為美國中學對語言、績點等方面的要求更嚴格一些。英語是我擅長的科目,托福考出了112分的好成績。但因為脫產搞申請,學校里的課程、考試落了不少,我就去和老師們一一溝通如何彌補。好在老師們都挺理解通融的。

如願來到美國讀中學後,我實際的課堂體驗沒有辜負自己的期待。同學們發表的觀點特別有意思,他們什麼都敢說,講出許多我從沒想過的點。比起自己發言,我甚至更喜歡聽大家說。

大家討論起來挺聚精會神的,有離題的時候,但不會長時間「不務正業」。原因可能在於,每一節課的課堂表現都會計入成績。班額只有10人左右,為了爭取好成績,基本上大家是搶著發言的。如果整節課一言不發,大概只能得個3分(5分為滿分),對最終成績的影響還是比較明顯的。

和國內相比,美高上課的時間的確短一些,但學習時間一點不短,可以說我在國內從沒熬過這麼多夜。原因一是作業量比較大,二是考試特別頻繁。

我選的文科都是AP,隔天寫一個paper。不要求字數,但要達到老師的要求和標準。不同老師的偏好也需要自己去揣摩,比如有老師要求寫複雜語法組成的句子,有老師要求文本分析要深入。這邊的英語課沒有教材,大概每學期讀三本虛構、非虛構類的名著。

每天的運動時間是下午3:30—5:30。我在學校舞團,這段時間主要在跳現當代舞。學校里不少同學的運動水平能達到運動員級別,我認識的大部分美國本土學生都是通過體育特長申上大學的。

跳舞剪影

除了學業上的辛苦外,我還遇到過被一個中國留學生造謠中傷的事兒。當時她拉著身邊的中國學生一起孤立我。不過我不是很在乎,慶幸的是我還有不少外國朋友。

和外國人交朋友首先語言上不能有障礙,其次是自己要主動,多吃幾次飯自然就熟了。文化差異的地方當然也有,比如美國中學生普遍覺得戀愛階段發生性行為很正常。我們學校醫務室桌子上擺滿了保險套。我一開始覺得好震驚,現在感覺只是不同地方有不同的文化。

另一方面是,即便我英語再流利,也不知道美國孩子童年裡的「大頭兒子和小頭爸爸」。好在大家聊起來學校、老師的事兒,以及周圍同學的八卦,立刻就無話不談了哈哈。

總的來說,有自驅力的人才適合出來留學。中學留學最大的收穫是,我更明白如何獨立處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生病、人際衝突、學業壓力等。等讀了大學後,我會慶幸:怎麼跟老師、學校溝通,怎麼獲取幫助資源這些能力,已經在美高鍛鍊過了。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如果弄懂了給老師寫郵件用什麼樣的語氣、措辭更容易收到回復,那麼到了大學遇到同樣情形也會更適應。

「留學生的下限比國內低很多」

講述人:阿醋(就讀於UCLA商業經濟專業)

聽說今年申請難度倍增,以我去年申上UCLA的經歷來看,申請約等於考察「學生的全方位素質」加上「與學校、與考官的契合度」。大家常開玩笑說申請是一門「玄學」,玄就玄在很難有一個量化指標。換句話說,今年我用相同的背景再申一遍,未必能申上UCLA。去年拒了我的學校呢,今年卻未必再拒。

遊歷洛杉磯

要說我的申請材料里比較亮眼的點,應該是我從五歲起就開始堅持的冰球。在加拿大私立高中讀書時,我參加過一些省級聯賽。這項運動的確是很加分的地方。

從五歲開始堅持練習的冰球

其次是我上過兩年UCLA的夏校,這估計也是考官比較有好感的地方。被錄取後,我在夏校獲得的學分可以直接轉進大學裡。我當時上夏校的緣由,是我想了解一下上了大學以後,我想學的專業究竟是什麼樣子的,它的難度如何,我究竟喜不喜歡。

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對學術這麼有規劃性。相反,在國內讀初中以及剛來加拿大讀高中的一年多時間裡,我都是懵懵懂懂,習慣於「不為明天發愁」的。

說來好笑,我爸當初力主我中學出國的原因是,他覺得我和一群海淀牛娃同學競爭,挫敗感比較強,中游的成績恐怕將來出路也不會太好。然而,我那時候的真實感受是:我哪有什麼壓力?每天上課就想著中午吃什麼,和誰約球,簡直不要太開心了!

我爸也換到加拿大工作,工作地點在距我學校三四十分車程的城市。我周中在學校寄宿,回家過周末。剛轉到加拿大讀書時,我有點小小的失落。和之前就讀的「海淀六小強」相比,這裡的校園規模小多了。

老師的風格差得更遠。我所在的加拿大中學,老師一般壓著點上課,下課了頂多回答一兩個同學的問題就匆匆離開了。到了課下,有些老師是比較樂於解決問題的,收到學生的消息會回。有些老師則消失得「杳無聲息」,信息都要等到第二天工作時間才回。

國內常見的老師提醒寫作業、頻繁檢查作業在這兒也是看不到的。如果不交作業,老師頂多等個一兩天,再不交就是0分。老師們的態度很明確:寫作業是學生自己的事情。

那段時間裡,寫完作業,一個人待在宿舍,我有點無所事事的感覺。我了解到大學申請原來要從高中階段就開始規劃,包括定專業方向、選相關課程等。一旦開始自我規劃,就會不自覺地朝著那個方向努力。

國內考大學是考上自己分數能去的最好的大學,不太需要提前規劃什麼。順著這條思路來看,那就是985大學比211大學好,985里的前面幾所又比後面的大學好。但是在我來看,每一個學生都應該有自己適合的大學,高中階段就可以開始進行擇校的探索,而不是等到最後只看看大學的口碑和排名。

我在美加的好朋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不太像外國人的外國人」。我更欣賞那些謙虛、內斂、隨和的朋友。而那些進攻性、情緒化強的外國人,我真的很難和他們成為朋友。

留學生活對一個人的要求看上去是更鬆了,其實對個人自控力的要求更嚴了。我個人感覺國內學得最不好的同學放到加拿大中學也屬於中間水平,這種教育模式的下限真的非常低。從上限來看呢,可能也沒有國內高,學生之間的競爭壓力小很多。

對於那些目標明確的同學來說,在北美中學能學到更多想學的東西。他們不需要把時間花費在很多和大學專業無關的科目上,能更專注於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同時也會有更多的機會,有更多的課餘時間發展自己的愛好。這樣的人我覺得很適合北美中學的教學體系。

「北美老師不培養學生的『形式主義』」

講述人:小陳(就讀於西北大學新聞學專業)

我是以擊劍特長的身份錄取的西北大學,和普通申請相比,流程更簡化一些。不過,西北大學作為名校,即便對特長專招類學生的學業成績,要求一點也沒降低。

和擊劍隊隊友一起參加美國NCAA聯盟賽事,以上為訓練場一角

目前我在我們大學的校擊劍隊,每天上午7:30—10:30是訓練時間,我一般六點半起床,儘量在晚上十二點前入睡。擊劍訓練加上學業課程,我感覺時間安排還是比較緊張的。人家別人都講「時間管理」,對我來說應該叫做「效率管理」。

和在加拿大讀中學一樣,我目前學習速度依舊比較快,繼續著從高中就開始的自學習慣。像新聞學等質量高、實踐性強的課,聽課很必要。但對於一些有教材、網絡學習資源又比較豐富的課程,對我來說自學就完全足夠了。

筆記一角

我父母都在歐洲留過學,相對來說國際視野比較強,對我一直是以中英雙母語進行培養的。我從小就沒有厭惡過學習,知識的豐富給我帶來很多快樂。父母覺得國內的應試教育模式比較限制我的好奇心和思維發展,所以我媽帶我來到了加拿大讀中學。

我發現國內的中學也在做探究式學習,但探究的問題浮於表面、層次較淺。隨著學習上一個難度後,表面性的解決問題方式是行不通的,必須了解背後的框架、原理。數學學習就是一個典型例子。看上去北美中學的數學課一開始節奏很慢,其實是在搭建深層數學原理的基礎。

還有一個區別在於,北美中學把我們當成專業的學習者,課堂上探討的涵蓋國際主義、反烏托邦、性等非常深入的話題。這種學習模式非常激發一個人的思考能力,考察出的是他的學習能力和潛力。學習知識不是為了滿足虛榮心,或向外炫耀,這樣是沒辦法精進的。

不過,在這樣的探究式學習模式下,一個學生要麼學得非常深入,要麼只知道一點點,處於中間狀態的人反而是少數。

這種狀態下,老師們也不培養學生的「形式主義」。幾乎沒有老師會查學生的筆記。如果你去向老師請教一個問題,老師會注意分辨你有沒有熱切的求知慾,還是僅僅想展示一種求知的態度。

北美工作生活的「標籤化」傾向也比較淡。許多名企招人的確看名校,但它實際看的是名校背後的學習能力。如果你出身一個很一般的學校,能證明出自己有同樣的能力,那也完全沒問題。因此,和中國人養出一個藤校孩子就感覺光宗耀祖相比,北美社會中類似的想法要少很多。

責任編輯: 時方  來源:留學全知道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5/0922/2280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