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了一位朋友的消息:「姐,你那時候居然會覺得有優越感?作為我們這些小普通人,反倒覺得孩子在國外,父母挺可憐的。」
這位朋友還提到親戚家的孩子在美國待了11年,今年回國了;以及另一位朋友的兒子被父母從英國「追回來了」。他最後強調:「我就一直堅持不讓孩子出國。」
看到消息時,我並不意外。哪有什麼優越感,不過是每個家庭對幸福的定義不同罷了:有人覺得孩子能擁有廣闊的未來就是幸福,有人覺得一家人守在一起才踏實。
而我們的選擇,從始至終都是把決定權交給蛤蜊妹----她的人生,應該由她自己來選擇。

回想蛤蜊妹上初三時,國內升學壓力像座小山壓在肩上。我試探著提起出國留學的事,那時身邊已有五六個親戚或是朋友的孩子,或在美國或在加拿大念書。
這些孩子都跟蛤蜊妹說:「你這麼多才多藝,出國留學比在國內要好。」可那時候的她,對留學沒有概念,只是怯生生地對我說:「媽媽陪著,我就去。」
孩子眼裡的依賴讓我們立刻明白:她還沒準備好獨自面對陌生的語言和文化,更沒準備好扛下生活中的瑣碎。於是,我們沒再提留學,只陪她走好眼前的路。
上了高中,學業的壓力陡然升級。蛤蜊妹主動對我們說,她想好了,要出國留學,自己一個人去。她眼神里的堅定,和初三時那個怯生生的小姑娘判若兩人。
我們沒有立刻點頭或是反駁,而是坐在沙發上和她一起把分析留學中的利與弊。鐵了心的蛤蜊妹,任何麻煩與困難都不能讓她退縮,只有一句話:「我就要出國留學。」

我們始終相信,家裡的事沒有「必須」和「應該」,只把事實擺出來,最終的選擇永遠在孩子手裡。這或許是受了婆母的影響----沒上過一天學的老人,這輩子從不用自己的經驗「指導」我們做事。
在我們遇到事情的時候,婆母總會慢慢地分析:「這事這麼做有啥好處,那麼做有啥難處」,從不替我們做主。也正是這份通透,讓我們學會了把信任交給孩子。
當蛤蜊妹毫不猶豫選擇留學時,我們選擇全力支持。這條路,一走就是七年多。
這七年多里,蛤蜊妹也會在疲憊時感慨:「要是我還在國內就好了,隨便上一所大學,畢業後就回家鄉,不用租房子,不用事事精打細算,自己掙錢自己花,多舒服啊。」
我們懂,這是她在異鄉獨自打拼時對安穩的片刻嚮往。更多時候,她會興奮地跟我們分享她的進步,她的收穫。八年時光終究沒有白費----蛤蜊妹學會了自己解決問題,眼界變寬了,思路靈活了,頭腦也更加清晰。
這,或許就是留學最珍貴的意義。

很多人曾問我:「就這一個孩子,把她送出國,你們捨得嗎?」說實話,怎會捨得,怎會不擔心?
就像婆母那樣,她的三個孩子分別在三個省市,年輕時總說「孩子有自己的發展,挺好的」。可到上了年紀,她老人家逢年過節也會悄悄念叨:「要是能都圍在身邊就好了。」
我們知道,等到我們白髮蒼蒼時,肯定會格外想讓蛤蜊妹留在身邊。但我們更清楚,孩子的人生不是父母的續集。
無論出國留學,還是國內念書;無論將來回國發展,還是繼續留在國外,都沒有絕對的好與壞。重要的是,蛤蜊妹在自己選擇的道路上,能為自己的決定負責,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同時收穫成長的喜悅。
如今,蛤蜊妹還在國外繼續深造,跟我們聊起未來的打算時,始終沒做最後的決定。我們不催,也不干涉,只是像當初那樣,聽她分享想法,幫她分析利弊。
我們並不是心大,只是覺得,給孩子足夠的信任和空間,讓她在自己的人生里慢慢探索,才是為人父母最該做的事。
畢竟,幸福從來沒有標準答案,選擇也沒有統一模板。我們能做的,就是做她最堅實的後盾----她想闖,我們就鼓勵;她想回,我們就等她。
看著她一步步成為最好的自己,這就夠了。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