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劉水:蘇阿戰爭揭示蘇聯共產帝國的虛弱

——-- 戰爭巨片《第九突擊隊》觀感

作者:
我喜歡看戰爭片。據介紹,全球拍攝放映的二戰片大約有100多部、越戰片50多部、韓戰片約有20多部。二戰和越戰片大多都看過。《拯救大兵瑞恩》,以為那是最最佳的戰爭片,事實上它也是最佳的戰爭片之一。該片是我最近10年,唯一一部在電影院看過的電影,地點在深圳會堂。後在街頭買了一張《拯救大兵瑞恩》盜版碟,斷斷續續又看過五次。

《第九突擊隊》(9 POTA)主題為蘇聯阿富汗戰爭。這是我第一次看蘇阿戰爭片。1979年蘇聯軍隊進入阿富汗。八年之後,六個西伯利亞青年應徵入伍,他們的職業分別是畫家、教師和醫生。電影的套路跟其他戰爭片沒有多少區別。劇情為新兵殘酷訓練——下派前線部隊受老兵欺侮——第一次在戰場嚇得渾身發抖——瘋狂殺手——戰亡、倖存——為國而戰——國家拋棄了他們。在蘇阿邊境一個小村莊新兵訓練基地,三個月新兵訓練結束,他們搭乘軍用運輸機開赴阿國前線,被分派在摩兵第九排,受命防守一座無名山頭。石頭山寸草不生。他們鎮守山下一條公路,掩護後勤部隊通過。與阿富汗穆斯林武裝第一次交戰,電台被炸毀,死傷慘重。他們與上級失去聯繫,上級也遺忘了他們30多人,彈藥、食品消耗很大,他們不得不偷搶後勤車隊的食品。戰鬥進入割據戰。阿富汗穆斯林武裝人員,橫端AK47衝鋒鎗和可攜式飛彈筒,潮水一般衝上山頭,雙方赤膊搏殺。最後,只有男主人公一個人存活下來。當增援部隊趕來,他軍服襤褸,血塵蒙面。他掙扎走向首長,舉軍禮:報告將軍,我們守住了山頭。將軍回答:你們的防守沒有任何意義。

此片細節比《拯救大兵瑞恩》更能震撼人心。開先的一個細節鏡頭,足夠征服觀眾。男主角離開家鄉赴新兵營前,第一次刮光頭,被理髮計程車兵嘲諷,他將理髮師一頓暴揍。其他感人細節有:在軍訓課堂,他們中的畫家士兵,將教官讓他們見識的塑膠炸藥,偷偷摸摸捏成男性陽具形狀,取笑教官,搗蛋開心;開赴前線之前,駐地附近一個漂亮的牛奶場姑娘,微笑著為這些二十多歲處子展示裸體送行。他們一擁而上,匍匐在她腳下擁吻了她。他們桀驁不馴,浪漫純潔,對祖國滿懷忠貞信仰。飛濺的血肉和朋友的死亡,將他們鍛造成男人,砥礪為戰士。排長命令畫家士兵為自己吸菸找火柴,畫家士兵拿著兩盒罐頭跑下陣地,攔住一個阿國趕毛驢商販,隨他進入巨石凜冽的山谷中的村莊,從一個小男孩手裡換得兩盒火柴。但擅自脫崗,被尋找而來的軍官報以老拳。不得不提起一個畫面:蘇軍追殺阿富汗武裝人員,進入一個山洞。中尉命令手下士兵,停止追擊,這些傢伙從地洞逃去了另外一個國家。

人性中有善良的一面,但戰爭是殘酷的。雙方都在為國而戰,為自由而戰。蘇軍進入村莊搜索武裝人員時,就是這個看起來不足十歲的小男孩,從背後開槍射殺了一個放他生路計程車兵。坐在家門口的一個老人和整個村莊,被蘇軍火箭炮火摧毀。生命灰飛煙滅,像泥土一樣廉價。戰爭無所謂正義,唯有人性流露著友好和善良,但這卻是交戰中最為危險的舉動,施善者往往被消滅。戰爭的邏輯經不起推敲。在強大、慘烈的戰爭機器擠壓下,人性中美好的行為,不堪一擊,顯得如此脆弱。感動人的細節有許多,這裡不再一一列舉。

這裡提供一些資料,便於讀者了解蘇阿戰爭的國際背景:1979年12月27日,蘇軍出動12.5萬人、坦克2000餘輛、步兵戰車1000輛、各種火炮2000門、汽車2.5萬輛、飛機200架、直升機150架,入侵阿富汗。通過政變奪權的阿富汗阿明政府不買蘇聯的帳,兩國交惡,蘇聯因此出兵絞殺阿明政權。美國和中國、東德等社會主義陣營國家,出自各自利益考量,紛紛抗議譴責蘇聯,聯合拒絕參加1980年在莫斯科舉辦的奧運會。聯繫這個背景,影片暗示武裝人員逃進了中國,中國給予了阿富汗反抗組織支援。就電影藝術而言,這一細節處理得非常高明。既不會引起外交糾紛,又刻畫了事實。

此片還有引人入勝的一大特色。畫面壯闊,場面真實。阿富汗是一個內陸山地國家,貧瘠乾旱,戰禍不斷。蘇軍直升機掠過大地,從空中俯瞰,赭紅色的山脈,點綠的樹木,巨大的岩石,美侖美奐。影片彰現一個國家的主權,一個民族的家園,跟貧富沒有關係。再說說真實性。蘇軍傳統上老兵虐待新兵,司空見慣。新兵難以忍受而頻頻自殺,在普京時期依然延續。國際媒體多有報導。該片也很真實地曝光了這個事實。畫面中多處出現教官、軍官毆打士兵的情節,即使在戰場上也是如此。這是其他戰爭片極力迴避的事實。讓此片份量加重。

《第九突擊隊》將人性美和人性惡,生與死,都推向極致。畫面對比強烈。畫家士兵,清晨獨自溜出戰壕,微笑著向放哨戰友打著招呼,然後坐在山崖邊,掏出紙筆。晨霧中,美麗的山巒,似隱似現。他埋下頭畫美麗的景色。突然,穆斯林武裝從背後偷襲陣地,聞聽站崗戰友驚叫聲,他連忙回頭張望,一顆子彈擊中了他的腦門心……。也有對戰爭的反思。特別是片尾,當主人公聽到首長冷冰地說出那句話,他絕望了。信念的坍塌比死亡還可怕。在硝煙瀰漫、屍體遍布的戰場,他踉蹌走向懸崖,抱頭倒下,撕心裂肺地嚎叫,將戰爭對人心的摧殘,推向了巔峰:戰爭是為了什麼?祖國值得獻出生命嗎?誰會為那些戰死的生命負責?

此片也飽含對強大的蘇聯帝國解體憂鬱的留戀,也被公認突破了共產話語禁忌。戰爭被看作外交的最後手段。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專制獨裁的共產主義制度,並不會因為發動戰爭得到強化,反而加劇了極權意識形態的崩潰。片尾,主人公木納地半躺在在崎嶇山路開進的坦克上,返回國內。山野層層疊疊,乾枯的野草隨風搖曳,戰爭並沒有摧毀敵國美麗的景色。鏡頭由遠拉近,最後變為特寫。鏡頭切換間,是畫外獨白音:那個兇橫的教官中風死了;兩年之後,他們為之戰鬥犧牲的祖國消亡了;美麗的奶牛姑娘所在的邊境村莊,隨著蘇聯解體也消失了。長達10年的蘇阿戰爭,加速了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危機。戰死的15000名士兵,還有異國無辜死亡的百姓,提前敲響了蘇聯共產帝國解體的喪鐘。

該片2005年9月上映,獲得俄羅斯歷史上最高的票房收入。電影的預算為900萬美元,有1500名現役士兵參與拍攝,而且他們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二部和以拍攝007系列影片聞名的英國Pinewood電影公司合作。導演費奧多爾。邦達爾丘克的父親就是曾經導演過巨片《戰爭與和平》、《一個人的遭遇》的謝爾蓋。邦達爾丘克。

2007年3月20日修定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篤若

來源:EB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