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老照片:1957浩浩蕩蕩拆除北京老城牆紀實

梁思成要把北京城牆變成一個環城立體公園:「城牆上面,平均寬度約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納涼游息。還有城樓角樓等可以闢為閱覽室、茶點鋪。這樣的環城立體公園,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可惜浪漫夢想被1957粉碎了。

  1957北京老城牆的往事

  1957 年正式提出《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初步方案》前後,關於城牆曾有過多次討論。梁思成曾經說過:「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樓,就像割掉我的一塊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牆,就像割掉我的一層皮!」那一年,文化部曾「叫停」過拆除城牆的行動。但是很快,反對拆除城牆的聲音就消失了。到1958年底,北京外城的城牆和城樓,基本上都拆完了。

  特殊的「告別」儀式

  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人們進出北京,依然要通過16座高大厚重的城門。

  


  八十多歲的北京市民張先得,至今仍念念不忘小時候隨父親出城采蘑菇的情景:他從高大的城樓下穿過,仰視著已滿是鏽跡的鐵皮城門,孩子們每日在城牆上玩鬧,一棵棵碗口粗的酸棗樹從牆縫裡鑽出來,雨燕在城樓里歡飛,城樓頂上長滿荒草……

  這個建於1553年、由16座城樓和近40公里城牆圍繞出凸字形的老城輪廓,已經成為遙遠記憶中淡漠的景色。

  北京的城門,今天僅存「一對半」,「一對」是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半」是德勝門箭樓;角樓只留下內城東南角的箭樓;而城牆,只剩下不足400米。

  崇文門後面那段殘存的城牆,現在是「北京城牆遺址公園」,有關部門從民間徵集了城牆舊磚,重新砌在夯土上。

  1957年的夏天,張先得經歷了一場特殊的「告別」儀式。

  他背著一個巨大的畫夾,每日穿梭於北京酷熱的街道之間。有一天,他坐在東便門外的土坡上,注視著50多米外的東便門角樓,用手裡的畫筆仔細地描摹著它們的樣子。

  那些凝聚著他年少記憶的城牆和城樓,不再是熟悉的樣貌。角樓的半壁已被推倒,窗欞懸在斷壁殘垣的城牆上,旁邊還騰起陣陣濃煙。那是拆牆的工人在燒火做飯。

  這個酷愛畫畫的年輕人,在北京電影廠美術系當一名「畫匠」。1957年4月,一個消息在北影廠里蔓延:城牆保不住了。

  而當時張先得和他的同事們,對這個消息反應並不強烈。他覺得,拆除城牆是早晚的事,只是拆多拆少,並沒什麼意外,因為「是中央早就定了的」。

  他回憶說,那一年年中,「反右」開始,電影廠已經不怎麼接拍片子了,所以他才有時間跑到城樓底下去寫生。

  張先得根本沒想到,這些習作成了北京城牆並不完整的「遺照」——寫生還沒畫完,城牆已經拆光了。

  那個夏天,第一次看到城牆古老的磚瓦砸碎在地上的時候,張先得的心情和當時北京的大多數老百姓一樣,平靜中帶有一絲惋惜:終於還是拆了。

  城樓先修後拆

  和張先得年紀相仿的孔慶普,賣力地指揮著拆除城牆的工人們。

  這個高瘦的小伙子,當時在北京市建設局養路工程事務所下面任綜合技術工程隊大隊長。那幾年他最主要的工作有兩個:先是修城樓,後是拆城樓。

  1950年,在北大讀了兩年建築專業的孔慶普因為家境貧寒而輟學,他在一所中專讀了兩年書,被分配到了當時的北京市建設局。

  孔慶普領到的第一個工作是:調查城門。據說,這是人民代表的提議。走路,或者坐著有軌電車,他把城樓、箭樓、城牆角樓都查了個遍。

  在當年的調查報告裡,他寫道,北京的城樓,損壞比較嚴重的是東直門、西便門還有安定門。他把情況匯報到市里,市里又報給中央,他回憶說,當時周總理批了,給北京市撥款修繕城門城樓。

  於是,孔慶普就帶著建設局原有的100多個工匠,又從私人營造社裡招募了300多人,開始修城樓。1951年,一共修了6座城樓:東直門城樓、安定門城樓和箭樓、阜成門城樓、東便門的城樓和箭樓……

  到1952年,中央的修繕專款里還有餘錢,他們就報了「1952年修繕計劃」,結果沒批,「說不讓再修了」。

  這之後,風向陡轉。

  那一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這個問題是警局交通管理處首先提出的。他們認為,大街上的牌樓附近交通事故頻繁,牌樓太多、城門太多,是導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西洋派」的城牆保衛戰

  對古都情有獨鐘的建築專家梁思成,曾經有個浪漫的設想。

  他要把北京的39.75公里城牆變成一個環城立體公園:「城牆上面,平均寬度約十米以上,可以砌花池,栽植丁香、薔薇一類的灌木,再安放些圓椅。夏季黃昏,可供數十萬人的納涼游息。秋高氣爽的時節,登高遠眺,俯視全城……還有城樓角樓等可以闢為陳列館、閱覽室、茶點鋪。這樣一帶環城的文娛圈,環城的立體公園,是世界獨一無二的……」

  1949年12月,北京市政府曾開會討論規劃問題,蘇聯市政建設專家巴蘭尼克夫提交的規劃方案,總體思路是以天安門廣場為中心,建設首都行政中心。

  梁思成則堅決反對。次年2月,他和留英回來的城市規劃專家陳占祥一起提交建議,提出在舊城外的西側另闢新區,建設新中國的政治心臟,用一條便捷的東西幹道連接新舊二城,像扁擔一樣擔起中國的政治中心和城市博物館。

  但是這個方案並不被看好,人們認為,建一座新城比都更花費太多,不值。

  與此同時,孔慶普得到上面的命令,準備「拆城門」、「開豁口」。

  按照當時的規定,首都古建的維護和拆除,每次制定的方案,都要由市政府委託建設局,通過都市計劃委員會的組委會召開座談會來探討,通過了才能執行。時任都市計劃委員會副主任的梁思成,基本不同意任何拆改城牆城門的項目。「他一開會就強調說,中央機關就不應該在老城裡。結果每次都是不歡而散。」 孔慶普說。

  到了1953年,北京市建設局在動物園東面一幢小樓里搞了個「策劃小組」,直接受市委領導,專門組織召開座談會,探討城建方案。梁思成被繞了過去。

  1957年,「反右」開始了。

  梁思成當時還擔任北京市副市長,他還想為保衛北京城牆一搏。

  北京解放前夕,一位共產黨人秘密找到梁思成,讓他把北京的重要文物在地圖上標出來。那張北平軍事地圖變成了《北平重點文物圖》。北京舊城,在攻城的炮彈尚未發射時就得到了關懷,現在難道卻保不住了?梁思成想不明白。

  1957 年正式提出《北京城市建設總體規劃初步方案》前後,關於城牆曾有過多次討論。梁思成曾經說過:「拆掉北京的一座城樓,就像割掉我的一塊肉;扒掉北京的一段城牆,就像割掉我的一層皮!」那一年,文化部曾「叫停」過拆除城牆的行動。全國人大代表俞平伯也說過,北京最大的建築物是城牆,要不要拆應當從全國範圍鄭重考慮。但是很快,反對的聲音就消失了。

  在孔慶普的記憶里,某一天,北京市某位領導發了話:「拆除城牆是中央的決定,誰要是再反對拆城牆,就開除他的黨籍!」於是,建設局的一些老同志開始偷偷地管梁思成、陳占祥他們叫「西洋派」。

  緊接著,對梁思成的批判開始了。不久,陳占祥被打成右派,而梁思成因彭真保護而倖免。

  浩浩蕩蕩的「拆城大軍」

  1957年,孔慶普他們一共拆了三個門:朝陽門、東直門和阜成門。

  拆除東直門的時候,孔慶普站在城門樓子底下,心裡想,太可惜了。

  東直門本來是1954年就決定要拆了。中央要在東直門外搞交通樞紐工程,101國道、機場路、酒仙橋工業區道路都要在這裡匯合,所以市政府準備搞一個環城站,城樓顯得有些礙事。

  1951年,孔慶普曾經翻修過東直門,他清楚地記得,沒修的時候,防空部隊住在城門裡頭,還得打著帳篷睡覺,因為屋頂漏雨。

  修完之後,解放軍把城樓維護得很好,以至於到了城樓真要拆的時候,老百姓的意見挺大。那時候人民群眾提意見都是通過給《北京日報》寫信,還有市民找到市委市政府的人民來訪接待室說這事。市政府就讓建設局做解釋,建設局在《北京日報》上發了一篇文章,說拆城牆城樓是中央決定的。

  東直門城樓,在十幾天裡被夷為平地。

  城樓上面的兩層梁都是用楠木做的,外圍用的是紅松木。工人從頂上開始拆,「我們怕揚灰太多,琉璃瓦揭開以後,就提水澆在屋頂的『泥被』上。」

  8根完好無損的楠木柱子,都被卸了下來。東直門城樓的柱石基座底下,還挖出了些銀元寶。城門樓上的琉璃瓦,孔慶普他們也都給保留了下來,後來給了故宮博物院。

  大隊留了4根楠木柱子,其他的都交給了北京市財政局。孔慶普他們把楠木打成鏡框,裡面嵌了毛主席像,大隊裡每人發一個擺在家中。現在,這個「城門樓子的衍生品」還掛在孔慶普的屋子裡。

  拆除其餘兩個城樓的情況也大致相同,當時,外城的城牆已不用孔慶普他們動手,響應號召,北京市民已經組成了一支浩浩蕩蕩的「拆城大軍」。

  捐獻出四十多萬塊舊城磚

  原本,城牆和城樓都是由孔慶普他們這個專業隊伍來拆的,從龍潭湖往南200米長的那段城牆開始,情況發生了變化。

  1956年,東城區房管局給北京市政府打了一個報告,申請用一些城牆磚蓋房子。市政府就讓建設局給他們「選地方」。最後確定了龍潭湖向南200米長的城牆,由東城區房管局負責拆除。

  讓東城房管局大為失望的是,這部分外城的城牆已經破損得沒有幾塊整磚了,於是拆了一半,就扔在那兒。其他區房管部門就有人過來繼續拆剩下的牆磚,當然是沒有任何報批手續的,後來被北京市房管局給制止了 。

  晚上,大批的市民也來了,還找來了不少當時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農民。雖然北京市政府馬上就下令禁止他們拆城牆,不過又同時做出了另外一個決定:城牆以後都歸各區政府管,他們組織人拆,孔慶普他們只負責拆城樓和箭樓。

  到1958年底,北京外城的城牆和城樓,基本上都拆完了。孔慶普說,真正將內城也全部拆完,是在60年代末。

  1966年,中央計劃在北京修環城地鐵,最方便的做法就是利用內城城牆的地基來修。孔慶普他們馬上接到了規劃任務書,當時的計劃是,除了西直門和安定門以外,內城的城樓和城牆全拆掉。周恩來又特別指示,正陽門和古觀象台不能拆。

  但是,還沒動工,「文革」就開始了。建設局的領導基本都成了「當權派」,孔慶普成了「臭老九」。結果西直門和安定門後來被紅衛兵們三兩下給拆了,內城的城牆也被老百姓基本拆完。

  崇文門後面那段現在已經成為「遺址公園」的斷牆,東半截正好挨著北京火車站,鐵路部門的家屬宿舍,都是倚著這面牆蓋的;西邊的一截,當時是建設局材料庫、電業局路燈隊的辦公室。地鐵在北京站拐了彎,這段城牆不礙事,加上依牆而建的那些房子做了「掩護」,這段牆留了下來,隱藏在層層疊疊的房子後面。

  到了1996年,當那些依牆而建的房子終於被推倒,這段城牆露了出來。

  很多過去居住在城牆邊上的老居民,把家裡收存的舊城磚獻出來,用做「城牆遺址公園」的修繕,總共有40多萬塊。

  他們中的大多數人,不僅見證,而且親身參與了當年綿延十多年的「拆除城牆行動」。

  一位捐贈者說:「就像是小時候不懂事,輕易撕毀了一張價值連城的『龍票』,時間越長,越讓人覺得懊惱。」

  今天路過那段老城牆,你會看到,有人在草坪上休息,戀人在城牆腳下私語,成群的學生,圍坐在城牆的影子裡,唱著流行歌曲。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2009年

  第19-20期 文

  (作者:米艾尼)正陽門

  左右城牆上各闢兩個門洞,是城門改造的工程項目之一。東門洞直通戶部街,西門洞直通刑部街。工程於1916年完工。

  正陽門面闊7間,齊城平台寬50米,進深24米,通高42米,重檐三滴水歇山頂,上鋪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瓮城巨大,呈弧形,寬108米,深85米,四面各闢一門。

  


     崇文門

  圖為1912年之崇文門城樓南面。崇文門位於北京內南垣東側,距正陽門約三里,是內外城通衢的孔道之一。城樓面闊5間,通寬39.1米深3間,通進深24.3米;樓連台高35.2米;重樓重檐,歇山式灰筒綠琉璃瓦剪邊。

  


      宣武門

  宣武門城樓面活五間,通寬32.6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3米;樓連台通高33米;重樓重檐,歇崇山峻岭式灰筒瓦綠互諒互綠琉璃瓦剪邊。瓮城南北長 83 米,東西寬75米;西牆辟券門,其上為閘樓。瓮城南牆城台之上為箭樓,箭樓面活七間,通寬36米;通進深21米,連台通高30米。

  


     朝陽門

  圖為清末的朝陽門。在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戰爭中,日軍的炮火摧毀了朝陽門,這幅是1906年竣工後不久拍攝的。朝陽門形制與崇文門略同,面闊五間,通寬31.3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9.2米;樓連台通高32米;箭樓形制略與宣武門相同,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25米。

  


  東直門

  東直門城樓形制同朝陽門,但規制略小,面闊五間通寬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3米;樓連台通高34米;瓮同西直門,四角皆為直角;東西為62米,南北為68米;南側瓮牆辟券門,門上建閘樓。

  


     西直門

  20年代初期的西直門城樓、瓮城和箭樓,是在城牆外側由南向北拍攝的。西直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5.6米;樓連台通高 32.75米;重檐、歇山、山崖為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5米;進深三間,連抱廈通進深27.8米。瓮城呈正方形,四角皆為直角;東西長62米,南北為68米;瓮城南側牆上辟券頂閘樓門,門上建閘樓。

  


     阜成門

  圖為20年代初從西南向東北方向拍攝的。蒼勁雄壯的阜成門城樓、瓮城、箭樓兀然聳立。阜成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1.2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6米;連台通高31.70米。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五間,通進深25.6米;連台通高30米。瓮城東西長65米,南北寬74米;其北側牆辟券門,上建閘樓;瓮城內東北角建有關帝廟。

  


     安定門

  圖為1860年時從東北向西南方向拍攝的安定門城樓、箭樓、瓮城、閘樓。安定門城樓形制略同於朝陽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1米;進深三間,通進深 16.05米;樓連台通高33.13米;重檐、歇崇山峻岭、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箭樓形制亦與崇文門略同。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2.5米;進深三間,連抱廈通進深25米;樓連台通高30米。瓮城為北羰呈圓弧狀之正方形;東西長68米,南北為62米;瓮城東側牆上辟券頂閘樓門,門上建閘樓。

  


     德勝門

  圖為清末的德勝門城樓西南側面。德勝門城樓面闊五間,通寬31.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6.8米;樓連台能高36米;重檐、歇山、灰筒瓦綠琉璃剪邊瓦頂。箭樓面闊七間,通寬34米;進深三間,連抱廈通進深9.6米;樓連台通高31.9米。瓮城為北端呈圓弧狀之長方形蒸汽機70米,南北為118米;瓮城東側牆上辟券頂閘樓門,門上建閘樓。

  


     永定門

  圖為20世紀初在城外護城河南岸向北拍攝的永定門城樓、瓮城、箭樓。永定門是北京城市中軸線最南端的標誌建築。永定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五間,通寬24米;進深三間,通進深10.50米;樓連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寬42 米,南北長36米,瓮城牆頂寬6米。箭樓規制與城樓差距較大,不甚協調;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2.8米,進深一間6.70米,高8米,連城台通高15.85米;南、東、西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七孔,東西每層3孔;北鍘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箭樓下城台正中對首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左安門

  圖為20年代初,在左安門城外護城河南岸從東南向西北拍攝的左安門。左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與頂;面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 9 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寬6米,高 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右安門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東向西拍攝的右安門,畫面中可以看到右安門箭樓和瓮城。右安門城樓為單層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通寬16米,進深一間,通進深9米,高6.5米,樓連城台通高15米;瓮城呈半圓形,東西寬23米,南北長29米。箭樓為單檐歇山小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深6米,高7.1米,樓連城台通高16.6米;其南側面辟兩層箭窗,每層7孔,東西側面亦辟兩層箭窗,每層3孔側面正中辟過木方門。

  


     廣渠門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南向北拍攝的廣渠門城樓、瓮城、箭樓的南側面。廣渠門門樓低矮,僅一層,廊面闊五間,單檐歇山頂,四周有迴廊。瓮城呈弧形。箭樓為單檐山頂,正面及兩側各闢箭窗二層,正面每層7孔,兩側每層各3孔,共26孔。箭樓下開拱形門洞。

  


     廣安門

  圖為20年代初在城外從北向南拍攝的廣安門城樓、瓮城、箭樓的北側面。廣安門城樓形制一如內城,重檐歇山三滴水樓閣式建築,灰筒瓦綠琉璃瓦剪邊頂,面闊三間通寬13.8米;進深一間,通進深6米;高17.6米;樓連城台通高26米。瓮城呈方形,兩外角為圓弧形,東西長34米,南北寬39米,瓮城牆基寬 7 米、頂寬6米。箭樓為單檐歇山式灰筒瓦頂;面闊三間寬13米,進深一間6.6米,高7.8米,連城台通高16.6米;南、東、西三面各闢箭窗二層,南面每層7孔,東西每層3孔;北側樓門為過木式方門系冰月樓下城台正中對著城樓門洞辟一券洞門。

  


  


  20年代初在城內從西向東拍攝的廣渠門城樓西側面

  


  20年代初在城內拍攝的右安門城樓北側面

  


  20年代初在城外拍攝的廣安門城樓、瓮城、箭樓的北側面

  


  20年代初在左安門城外護城河南岸拍攝的左安門

  


  1900年時的崇文門城樓西側面。城樓上下是英軍還有英屬殖民地的印度兵

  


  1956年拍攝的永定門城樓南側面

  


  西直門城樓、瓮城和箭樓

  


  20年代初期拍攝的德勝門箭樓東、北側面,瓮城已因修環輕軌路而拆通了

  


  20年代初阜成門箭樓的南側面,城台下幾個孩子在挖野菜

  


  宣武門箭樓

  


  城外護城河

  


  城外角樓

  


  東直門

  


  地安門

  


  大前門

  


  安定門箭樓

  


  崇文門

  


  德勝門

  


  民國初始的安定門箭樓北側面

  


  1956年隔著護城河自東向西拍攝的朝陽門箭樓東側面

  


  清末在西便門護城河北岸處拍攝的西便門

  


  大清門位於天安門正南今毛主席紀念堂原址

  


  長安右門,位於天安門西南側

  


  長安左門,位於天安門東南側

  


  東安里門

  


  西安

  


  地安門


  


  正對天安門正中為千步廊之通道,道內東、西建廊房各110間,又東、西折有北向廊房各34間,皆為連檐通脊、硬山、灰筒瓦頂、紅牆(千步廊於1914年拆除,其東、西復牆於1958年拆除)。

 
 


  故宮外筒子河

  


  故宮角樓

  


  景山與三座門

  


  正陽門城樓

  


  正陽門西側護城河

  


  西直門城樓

  


  鐘樓

  


  1915年之前拍攝的正陽門城樓的北側面。畫面中尚可見東側馬道,寬近5米

  


  1916年之後不久從箭樓向北拍攝的正陽門城樓南面全貌

  


  1968年拍攝的崇文門城樓

  


  20世紀20年代在東便門外石橋北端拍攝的東便門北側全景  

  


  20世紀30年代拍攝的正陽門箭樓冬景  

  


  20世紀在城外護城河南岸向北拍攝的永定門城樓、瓮城、箭樓  

  


  20年代初從東北向西南方向拍攝的安定門城樓北側面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