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美澳慎用「靜脈打點滴」:打吊瓶近似小手術

2009年,我國人均打點滴約8瓶遠高於國際水平,這種過度用藥危害著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圖為海軍總醫院打點滴室已坐滿了打點滴者。 攝影 馬曉娟


  
2009年,我國人均打點滴約8瓶遠高於國際水平,這種過度用藥危害著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圖為海軍總醫院打點滴室已坐滿了打點滴者。 攝影 馬曉娟


2010年12月16日,一些家長帶著孩子在北京市兒童醫院排隊打點滴。2009年,我國人均打點滴約8瓶遠高於國際水平,這種過度用藥危害著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新華社發)


  國家發改委最新數據顯示,2009年我國醫療打點滴104億瓶,平均到13億人口,相當於每個中國人1年裡掛8個吊瓶,遠高於國際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人均8瓶」的消息一出,立即成為民眾的熱議話題。

  按世衛組織推薦的用藥原則,應該「能口服的藥儘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靜脈打點滴」。在許多已開發國家,打點滴一直是醫生迫不得已才使用的「最後方式」。

  記者在連線採訪中發現,在美國,如果病人看的不是急診,醫生一般不會安排靜脈打點滴,對於含抗生素的「吊瓶」更是慎之又慎;在澳大利亞,當地人鮮有「打點滴好得快」的觀念,很少有打吊瓶甚至打針的經歷,甚至有人25歲了從未輸過液,甚至都不知道「打吊瓶」的英語怎麼講。

  美國:看急診才考慮打點滴

  本報訊 得了病到底是服藥還是打針?世衛組織的推薦是「能口服的藥儘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靜脈打點滴」。美國醫生對用藥十分謹慎,在美國人眼裡,打吊瓶堪比一次小手術。

  靜脈點滴退熱慎重

  在美國,一般醫生不隨便給病人打點滴,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況。得知中國人感冒發燒動輒就要打點滴後,很多美國人相當驚訝。因為當他們得病時,醫生只是說多休息多喝水。

  軒洋是美國亞利桑那州鳳凰城一家醫院的醫生,他介紹說,除非遇到特殊病情或病人,美國醫生一般都遵從「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打點滴」的原則。如果病人看的不是急診,醫生一般不會安排靜脈打點滴。

  在美國醫院的急診部,如果有病人正發燒、體溫較高,醫生也會安排病人打點滴,但這種打點滴的目的在於打開靜脈通道,而不會立即在吊瓶加入抗生素等藥物。軒洋特別提到,像感冒這種病,「病毒感染是不用抗生素的」。在病人開始打點滴後,護士都會在病床前待一會兒,如果病人出現明顯不適就會立即停止打點滴,轉而採取別的治療方法。

  防病人產生抗藥性

  對於中國有些感冒發燒的病人為了「好得快」而要求醫生打點滴現象,軒洋表示,在美國,醫生很受人尊敬,病人一般都是「絕對遵從醫囑」的,因此不會出現病人要求醫生如何如何的情況。

  即使需要打點滴,美國醫院也有嚴格的操作規程,如設備必須徹底消毒,使用一次性針具等。還有美國醫生介紹說,醫生不隨便給病人打點滴主要基於四方面考慮:一是打點滴比較容易產生不良反應;二是交叉感染;三是為了減少病人在用藥時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產生抗藥性。其中的第四點是考慮最多的。

  在美國,靜脈打點滴由專職護士負責的。普通護士需通過具有相關資質才能成為打點滴專職護士,需具備不少於2年的臨床護理經驗和至少1年的臨床打點滴治療經驗;並通過9個科目的考試,方可獲得由靜脈打點滴護士認證學會頒發的靜脈打點滴專職護士資格證。

  美實施「醫藥分家」

  據介紹,美國採取「醫藥分家」的制度。醫院附設一個小藥房,但小藥房只負責給住院部提供藥品。門診病人一般都是拿著醫生開的處方,自己到藥店買藥。醫生開藥時「對症下藥」,如果涉及要用抗生素,一般只開低端的抗生素,不會一下子就給病人開出高端抗生素。

  由於醫藥分家,醫院裡的醫生對於每種藥的價格不甚明了。對於老百姓來說,由於美國大部分人都購買了醫療保險,因此大部分醫藥費通常是由保險公司支付,因此病人對於自己看一次病、買一次藥花了多少錢也不太清楚。

  記者連線

  澳大利亞 華人在澳生活13年 連「屁股針」都未打過


生活在澳大利亞墨爾本的美籍華人胡宇接受採訪時表示,自己在澳大利亞生活了13年,免疫接種打過針,還有一次在照胃鏡前打過麻醉針,此外,不要說「吊瓶」了,就連「屁股針」都沒有打過。

  嗓子啞只建議吃水果

  胡宇給記者描述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看病經歷。當時因為嗓子啞了無法說話而前往醫院,醫生看診後什麼藥都沒給她開,只囑咐她去超市買些柳橙吃、多補充維生素C。當了解到她的日常工作不需過多說話時,醫生甚至認為不需開病假條,建議她繼續上班。

  胡宇表示,在澳大利亞的醫院和診所里,看不到所謂的「吊瓶森林」,連肌肉注射的病人都很少。澳大利亞人生病注重休息。如果患上了咳嗽、感冒等可能具有傳染性的病症,醫生會給你開病假條讓你回家睡覺,公司也會建議你休息以免傳染給其他同事。

  胡宇表示,自己有一位同事前陣子咳嗽了整整一周,感覺很難受,但到醫院以後醫生只給他打了一針,並且交待他「一個月之後若還覺得不舒服再打」。

  中澳對待發燒差異大

  今年25歲的華人Ben是一名土木工程師,在墨爾本出生長大,由於父母是第一代移民,因此他能聽得懂大部分中文,但他至今仍然不知道「打吊瓶」的英語應該怎麼說,也從未打過吊瓶。另一位亞裔澳大利亞人Johnny也表示,自己30多年來從未因病打過針。他表示,醫生即便是開口服的抗生素時也不會開多,一般最多開7顆,即一周的藥量。

  胡宇表示,澳大利亞沒有所謂的「退燒針」,醫院也不會為退燒而給病人打點滴。對於兩國對待感冒發燒的做法,她深有感觸。

  胡宇說:「記得在廣州的時候,我一發燒,家裡人就會催我吃藥以後去蓋上厚被子睡覺,最好是能出一身汗。但澳大利亞人對待發燒的"土辦法"卻是沖冷水澡。即便是一個不滿1歲的小寶貝發燒,父母也會把他泡到冷水裡。」

  相關資料

  靜脈打點滴技術

  日趨「方便化」

  靜脈打點滴是利用大氣壓和液體靜壓原理將大量無菌液體、電解質、藥物由靜脈輸入體內的方法。

  1831年,蘇格蘭醫生托馬斯拉塔第一次嘗試著用靜脈輸血的工具給一位病人輸入煮沸過的鹽水溶液,該實驗性的治療方式是為挽救一位瀕死的霍亂病人。雖然拉塔醫生最後沒能挽救大部分霍亂患者的生命,但他卻因此成為靜脈打點滴技術的先行者。直到今天,靜脈打點滴技術不斷發展,甚至出現了一兩個星期不用取下針頭的套管針。

  靜脈打點滴

  出錯率高

  靜脈注射在感冒發燒等「戰場」上,常常被稱為「大炮打蚊子」,不僅浪費,而且還有隱藏的風險,可能造成額外的「傷亡」。

  有醫生評論靜脈打點滴稱「這是一種侵入性、有創傷性的給藥方式。它也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應。」

  可能致不適甚至感染

  由於靜脈打點滴必須藉助醫療器械,中間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導致不適甚至感染。專家介紹稱,即使注射器和針頭等器具完全消毒,打點滴依然存在著其他風險:如果打點滴時使用的藥液濃度過稀或過濃,就可能在進入人體後,破壞體內的電解質平衡;打點滴速度如果過快,或輸入過多藥液,還可能引發高血壓心臟衰竭和肺水腫。甚至,如果針管藥液中混入氣泡或者血凝塊,還會堵塞血管,讓心臟停止跳動。

  一半案例都會「出錯」

  英國有研究發現,在靜脈打點滴的配藥和執行過程中,大約有一半案例都會「出錯」,其中1%的錯誤是嚴重的,58%的錯誤則相對溫和。

  2004年,英國國家病人安全專責機構首次發布關於靜脈打點滴安全性的報告稱,每年英國約有1500萬人次接受靜脈打點滴治療,其中的大部分治療都是順利的,但每年出錯案例都超過700個。澳大利亞的一項調查也顯示,靜脈打點滴過程當中的出錯率為18%。研究於2003年對639次靜脈打點滴進行了687次觀察,為時4周。結果顯示,124次出錯當中,18%是施藥錯誤,79%是執行不當。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夏雨荷

來源:廣州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