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外媒:墨西哥製造挑戰中國

作者:

西門子(Siemens)的高電壓設備廠距墨西哥城有兩個小時左右的車程。在廠房裡,工人們在光亮的地板上走來走去,組裝和測試用於變電站的斷路器部件。

這些龐大的設備帶有伸出的電極,酷似科學怪人弗蘭肯斯坦(Frankenstein)工作室的舞台布景道具。直到幾個月之前,這些設備的160種零部件還要在印度或中國組裝。

如今,組裝卻在墨西哥完成。而且,到明年3月,這160種零部件大部分將在墨西哥生產——目前,它們的產地是亞洲和德國。西門子還選擇在墨西哥上馬新的電涌放電器項目,而不是在中國投資擴大生產。

西門子高電壓部墨西哥區總經理克勞德•施特芬•拉布(Claude Steffen Raab)說:「我們在向地區性中心轉移,目的是更迅速地對我們的每個市場做出反應。」

西門子的生產遷移是墨西哥製造業革命的一部分,這場革命鮮為人知,但涉及汽車、飛機、冰箱、計算機等多個行業。十年來,這個拉美第二大經濟體已首次成為中國真正的競爭對手。

今年上半年,墨西哥占世界頭號進口國美國製成品進口額的14.2%,而在2005年,這一數字僅為11%。令人意外的是,多年來在美國進口市場贏得大量份額的中國,卻開始失去優勢。中國的份額曾在2009年底達到29.3%的高位,但如今已縮水至26.4%。

墨西哥在美國市場贏得更多份額的同時,也在加強客戶群的多元化。十年前,墨西哥約90%的出口流向美國。去年,這一數字降至不足80%。突然間,墨西哥似乎成為跨國公司向美洲國家供貨的首選生產中心,而且,跨國公司還日益將這裡作為面向其他地區供貨的首選生產中心。今天,墨西哥製成品出口額比拉美其餘國家的總和還多。

這種逆轉很可能看上去與直覺不符。例如,克萊斯勒(Chrysler)以墨西哥為基地向中國市場供應部分菲亞特(Fiat) 500轎車。克萊斯勒在墨西哥生產基地的投資為5億美元。去年,在該生產基地的落成儀式上,墨西哥總統費利佩•卡爾德龍(Felipe Calderon)告訴全國:「我想這是墨西哥產汽車首次出口中國,至少是近年來的首次……我們以前一直以為,情況應該是反過來的。」

這樣做的並不只是克萊斯勒。德國汽車製造商奧迪(Audi)正考慮是否利用在墨西哥的工廠生產將在中國組裝的Q5汽車零部件,組裝好的這些Q5汽車將供應中國國內市場。

墨西哥新形成的競爭力有目共睹,巴克萊(Barclays)的馬爾科•奧維多(Marco Oviedo)因此總結道:「墨西哥製造業出口曾落後中國十年之久,但在2008-09年後已占據上風。我們認為這種轉變很可能是結構性的和可持續的。」

回到世紀之初,這一切似乎都不可能發生。當時,中國於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WTO)後快速登上全球舞台,而墨西哥似乎陷入重重困境。

對於除墨西哥外的拉美多數國家來說,中國是農業和礦業大宗商品的大客戶。相比之下,墨西哥則將中國視為無法阻擋的競爭對手——中國生產與墨西哥同類型的廉價製成品,但生產成本卻低得多。

在這種背景下,難怪墨西哥會成為最後一個投票贊成中國加入WTO的成員國——這張贊成票還是在經過漫長、艱苦的談判後才投出的。

但自那以後,幾項重要的改革提升了墨西哥的比較優勢,使其成為新興、活躍的全球製造業國家。首先,墨西哥像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那樣,大力發展貿易、加強對外開放。

墨西哥與44個國家簽署了自由貿易協定,數量是中國的兩倍還多,相當於巴西的四倍。自由貿易協定使得位於墨西哥的公司能夠從多個國家採購零部件和各種資源,而且常常是免關稅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墨西哥進出口總額相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可有效反映一國開放程度)在2010年達到58.6%。中國的這一比例為47.9%,巴西僅為18.5%。滙豐(HSBC)墨西哥城分行近期估計,墨西哥的這一比例今年可升至69%之多。

這些協定還增強了信心,尤其是1994年墨西哥與美國和加拿大簽署的《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代表墨西哥參與協商該協定的墨西哥經濟學家和貿易專家路易斯•德拉卡列(Luis de la Calle)說:「NAFTA樹立起了法治,有些人可能並不認為法治是一種特別符合墨西哥現狀的理念……法治會迫使你堅定不移地做正確的事。」

似乎是為了證明這一點,德拉卡列設計了一項非正統的指數:將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 Trade Representative)「美國出口與投資所遇壁壘年度報告」中闡述某一國家情況所用的字母總數,除以美國對該國的出口額。去年,有22個國家被列入該指數榜,墨西哥力壓加拿大成為「最守規矩」的國家,巴基斯坦墊底,中國位列倒數第十。

當然,墨西哥不是沒有自身的問題。該國的多元化努力雖取得長足進步,但它的表現仍受到美國國內形勢起伏的嚴重影響。

但外國投資者和民眾的最大擔憂,或許還是墨西哥治安的惡化。

自2006年底卡爾德龍宣布對墨西哥販毒集團發動全面攻勢以來,謀殺率已幾乎上升兩倍,從略高於十萬分之八升至十萬分之二十二。這場戰爭在過去6年奪走了至少5.5萬人的生命,也占據著與墨西哥有關新聞的頭條,斬首、綁架和屠殺等恐怖的報導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媒體上。

今年,這種局面還促使美國國務院發布了一項旅遊安全建議,勸告美國公民推遲在墨西哥多個地區的「非必要旅行」。美國國務院警告稱,墨西哥31個州中有近半數已危險到旅行者應當儘量迴避的地步。

迄今為止,暴力對跨國公司影響甚微,因為它們通常是在墨西哥各地安全的工業園區中經營。然而,很難保證墨西哥的有組織犯罪將來不會勒索大型外資企業——就像其對待國內中小企業的一貫做法一樣。

在這種情況發生之前,外資公司仍會垂青墨西哥,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中國最終並未像其一開始表現出的那樣成為製造業樂土。儘管高管們一直在抱怨中國的官僚作風和對智慧財產權的威脅,但他們願將這種種風險與廉價的勞動力和運輸成本相權衡。

然而,工資和燃油價格的上漲使得將產品從中國出口到美國市場的成本越來越高。這就讓墨西哥的優勢徹底體現出來。2009年,墨西哥超過韓國和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大平板電視生產國。物品體積越大,在墨西哥生產就越划算。Global Trade Atlas表示,墨西哥還是雙開門冰箱的第一大生產國。

墨西哥與美國的邊境線長達2000英里,連接兩國的鐵路和公路路線繁多,因此將商品運往美國不僅成本低廉、而且快速便捷。中國發往美國的貨物一般需要20天到兩個月的時間才能到達,若是從墨西哥發往美國,通常只耗費兩天,最多也不過一周。

如今注意成本控制是普遍現象,面對這種大環境,許多企業開始認真考慮選擇「墨西哥製造」,以縮短供應鏈。這麼做可降低企業成本——因為發貨期縮短,意味著企業可以儘量減少庫存占款。墨西哥經濟部長布魯諾•費拉里(Bruno Ferrari)最近向英國《金融時報》表示:「墨西哥地理位置臨近相關國家,這讓企業能夠降低財務成本。」

中國勞動力成本日益升高,也為墨西哥帶來了額外的機會。滙豐數據顯示,10年前,墨西哥的工資水平比中國高391%。如今,這個數字已降至僅29%。專家預測稱,5年內中國的工資水平甚至將超過墨西哥。

德拉卡列認為,這種趨勢背後的原因是人口構成。中國正面臨勞動年齡人口減少的壓力。

與中國形成對比的是,墨西哥1.12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不到29歲,因此該國至少一直到2028年都將擁有充裕的廉價勞動力。德拉卡列表示:「如今,你只要仔細看一下墨西哥的情況就會得出結論,這個國家有著世界上最有利的人口構成。」

墨西哥不僅勞動力充足,勞動者的技能也在不斷提高。聯合國民教育科文組織(UNESCO)數據顯示,墨西哥高校機械、建築和其他製造業相關學科畢業生人數占高校畢業生總人數的比重,已從1999年的接近萬分之四增至如今的萬分之八。再來看一下該地區的情況:在上述這段時間裡,美國的這一比重大致維持在萬分之六,沒有什麼變化。

勞動者技能的提高,為高科技企業和汽車企業提供了越來越有吸引力的環境。墨西哥近年來已成為全球電腦和手機的主要生產國,另外,如今幾乎所有的汽車企業都在使用墨西哥工程師設計零部件。

這一切並不意味著墨西哥將取代中國,成為世界製造業首選地。美國進口的商品中,逾四分之一為中國製造,墨西哥完全無力在數量上與這個亞洲巨人抗衡。

中國的供應鏈也比墨西哥更深厚。從毗鄰美國德克薩斯州的墨西哥製造業中心華雷斯城(Ciudad Juárez)到墨西哥中部,許多跨國公司都表示,很難在當地找到零部件和包裝的供應商。

比如,西門子就表示,該公司一直試圖從墨西哥採購氣密性鋁鑄件,但目前其使用的供應商仍主要位於歐洲,因為很難在墨西哥當地找到合作夥伴。

然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墨西哥未來幾年的形勢看上去一片光明,而就在十幾年前,墨西哥的前景看上去還是一片黑暗。

如德拉卡列所說:「現在形勢不錯,而且未來會變得更好。」

譯者/徐天辰、吳蔚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