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11歲「天才」被幽閉家中11年 7歲學完初中數學

3月26日,長沙市嶽麓區望岳村潤澤園社區吳家大屋,吳先勇和兒子小波。11年來,他堅持自己在家教育孩子。記者童迪攝

屋內很簡陋,小波就在電腦上做題。記者童迪攝

如何保住兒子在家上學,成了吳先勇生活的全部重心。

吳先勇39歲,長沙市嶽麓區潤澤園社區的吳家大屋是他的祖業。11歲的兒子小波從未踏進校園一步,胎教時放音樂、襁褓中放動畫片、1歲開始教認字……在他的「創新式教育」下,兒子7歲就學完了初中數學,9歲時,數學成績已達到長沙市初一學生的水平。

在吳先勇的眼裡,兒子就是「天才」,只有他才能教好兒子。

3月26日,記者來到吳家,包括其妻李芳在內的全家人均對他的做法無法理解。

記者戴鵬雷昕

搶人風波

吳先勇最近常做的一件事是聯繫媒體。他要留住兒子小波在家上學。

2012年9月18日,已經分居一年多的妻子李芳與社區工作人員、律師、記者等十餘人用強制手段打開了吳先勇住宅的大門,並將小波帶到望月小學接受知識測試,希望送兒子上學。

「因為我堅持讓兒子在家上學,她(李芳)認為我有精神病,要把我送去醫院。」這徹底激怒了吳先勇,也讓他感到恐慌。為了保住對兒子的教育權,他決定起訴妻子和社區,並四處聯繫媒體尋求支援。

3月26日,記者見到吳先勇時,他面色慘白,臉頰凹陷,眼神倔強。這已是兩天內他接受的第三次採訪。

同樣疲憊而緊張的還有小波。他感到,自從2011年4月父母分居後,生活就亂了。「去學校拍電視(電視採訪)時,大家都看著我,好像看怪物一樣……本來我就不想去學校,現在更不想去了。」

在小波看來,這場搶人風波帶給他唯一的收穫是:出生以來第一次寫作文:幫爸爸打官司的證人證言。

父子校園

吳家大屋是一棟建造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的三層老建築,每層兩間套間。除了一樓已經出租的房間外,其他房間均大門緊鎖,一樓樓梯口還加了一道鐵門。

吳先勇說,自己和父母親關係不好,跟妻子又正在鬧離婚,現在只有兒子和自己住在這裡,「這裡就是我們父子倆的校園。」

通過昏暗的樓梯,記者來到三樓,小波正在廚房做家務,狹小的臥室打掃得乾淨而整潔。

臥室里只有一張書桌,上面放著兩台筆記型電腦,吳先勇說,自己給兒子上課幾乎都是用電腦,教材和習作是用電子版在電腦上完成,課外書就直接從網絡上下載閱讀。

兩台電腦共享一根網線,牆上還裝了一個攝影頭,吳先勇可以監控到小波上網的全過程。「我怕兒子上網學壞。」吳先勇說,更多的時候,他會把兒子上網的埠關閉,只留QQ。

記者打開小波的QQ,裡面只有一個網友。

自學教育

為什麼不讓小波去學校?吳先勇的解釋是從自己的童年開始的。

「我初中畢業後就沒讀書了,但我的知識水平遠遠超過了初中水平。」在吳先勇眼裡,學校不是學習的好環境。「有一次,我一個同學在上課時想上廁所,老師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說他是『懶人屎尿多』,引得哄堂大笑。我覺得這是老師對學生莫大的侮辱,從此我就不喜歡上課了。」

初中畢業後的吳先勇自學成為一名電器維修師,後來又自學了計算機應用。他覺得自學是一條不錯的路子,於是,在2002年兒子小波出生前,吳先勇便決定要由自己來教育孩子。

當著記者的面,小波不到5分鐘就編寫了一個新程序,在電腦上繪製出一座房子。「9歲時兒子就開始學編程,不到一年就學會了。」吳先勇得意地說,「十年來,我沒有上班,就靠出租房屋的收入維持生活。我天天給兒子上課,就是因為我太愛他了。」

優與劣

2012年9月,在社區居委會的強烈要求下,曾對小波做過一次知識測試。

參加知識測試的望月中心小學數學老師易亞傑說,小波的語文、英語成績已達到同齡人水平,數學的基礎打得尤其牢靠。「按年紀,當時他應該讀小學,但是數學成績已經達到了初一的水平。」

但記者注意到,小波的學習並不系統,除了語數英,其他學科很少涉及。

孤獨隱患

社區是從2011年底開始關注小波的。

社區工作人員熊立鋼說,2011年12月,他們發現吳先勇很少與他人交流,性格孤僻,夫妻感情不合,家庭矛盾突出。繼而注意到小波被長期關在家中,沒有去學校上學。

社區以書面的形式向咸嘉湖街道辦事處匯報,街道立即組織多部門及律師,多次上門做吳先勇的思想工作。「我們上門去,吳先勇就是拒絕開門。因為他沒有違法犯罪,我們也不能採取強制措施。」

熊立鋼解釋,吳先勇在家為孩子上課的行為並沒有違反國家《義務教育法》。他對孩子具有合法的監護權,且沒有虐待、暴力的行為,社區只能繼續做工作。

但比起學習,母親李芳更擔心的是孩子的性格。「我怕他會孤獨、自閉。」

「小波缺少跟其他人的交往,一直是封閉式學習,這會直接影響到他走入社會後的生存問題。」易亞傑擔憂地說。

(文中吳家人均系化名)

特寫

小波:唯一的朋友是遠在山東的網友

寸頭、眉毛濃密、白淨的臉上血色很淡,眼神里有著11歲少年不該有的迷茫。

小波每天的生活就是圍繞著吳家大屋這棟迷宮式的建築,屋內是教室和休息室,大廳是羽毛球場,內陽台是足球場,外陽台是桌球室和遊戲室。

7歲前,他已學會了洗碗、煮飯、煮綠豆、做蛋餅。7歲後,他還學會了做菜。今年3月,在爸爸生病後,他學會獨自一人出去買菜、買米粉、買冰淇淋。

在小波的印象中,父親一年會帶他出幾次遠門。11年來,他爬過一次嶽麓山、去過兩次湘江邊,最遠的一次是去寶南街買手機卡。每一次出門的經歷,小波都如數家珍。

因為怕父親擔心,11年來,他只偷偷地跑出去兩次,兩次都是為了找一個籃球。這個籃球是社區工作人員去年春節來家中看望時送給他的禮物,被父親扔出了門。「當時我不敢阻止父親丟」,小波說。

在與記者交流時,小波正襟危坐,雙手緊握。說話時不住張望,遇到不想回答的問題,他總是用「不好說」帶過,如同記者曾遇過的一些成熟而老練的採訪對象。

小波唯一的朋友就是QQ上那名遠在山東威海的好友,也是父親安排認識的。「我不適合交近距離的朋友,我和別人不一樣,因為我只在家讀書。」小波的話中有些許遲疑和落寞。

在他心中,父親幾乎是「神」,「只要父親告訴我的,我都相信。」說起這些,小波非常堅定。

吳先勇:等孩子什麼都學會了,就讓他出去

瘦、臉色蒼白,頭髮梳得很精神,衣服乾淨整潔,但眼睛有點木然,這是吳先勇給記者的印象。

他不抽菸、不嚼檳榔,也阻止記者抽菸,「不要在這裡抽。」他看著自己的孩子說。

面對記者,他明確表示,是「希望媒體能夠呼籲,我只想保證孩子的這種受教育權」,但說及自己的教育方式,他不願多談。

對於孩子的未來,吳先勇說,「就這樣一直學下去」,在他看來,等孩子什麼東西都學會了,就讓他出去做事,想做什麼就做什麼。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於飛

來源:華聲在線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