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珍藏!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 節氣篇(上)

了解千百年來中國民俗,是理解中華文明根系的最好方法。連環畫泰斗王弘力的《中國古代風俗百圖》是畫家集大成代表作之一,作品分為7個篇章:《節氣》《農桑》《遊戲》《儀軌》《閨閣》《市井》《意趣》。一畫一詩數典故,畫家憑藉他的慧眼和妙手,把心中萬卷詩書千般墨印,化俗為美,饋贈給我們。

【節氣】

宋 燃爆竹

霹靂聲中舊歲除,為驚疫魃燃青竹。

一自火藥發明後,難止新年放鞭俗。

據《神異經》載:西方山中有山臊,犯之則令人寒熱。但它怕竹子爆聲。於是人們燒竹來趕走它。唐代詩人來鵠詩云:『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宋代王安石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在火藥發明之後,人們在春節仍然燃爆竹。范成大《爆竹行》中描寫燃爆竹的過程:『截筒五尺煨以薪,節間汗流火力透,健仆取將仍疾走。兒童卻立避其鋒,當階擊地雷霆吼。一聲兩聲百鬼驚,三聲四聲鬼巢傾。十聲連百神道寧,八方上下皆和平。卻拾焦頭疊床底,猶有餘威可驅癘。』在南宋出現用草紙裹火藥紮成卷形的爆仗。

**************

晉 饋春盤

立春咸作春盤嘗,蘆菔芹芽伴韭黃。

互贈友僚同此味,果腹勿須待膏粱。

古代在立春有吃五辛盤的風俗。如《荊楚歲時記》載:『元日,……進屠蘇酒,下五辛盤。』周處《風土記》:『元日造五辛盤。』注云:『五辛所以發五藏之氣,即大蒜、小蒜、韭菜、雲苔、胡荽是也。』五辛盤又稱春盤。《摭遺》載:『東晉李鄂立春日命以蘆菔、芹芽為春盤饋貺。』《本草綱目》中說:『五辛菜,乃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取迎新之意。』這一風俗傳到唐、宋、金、元。如元代耶律楚材有《立春日驛中作窮春盤》詩,其中說到用藕、豌豆、蔥、蔞蒿、韭黃和粉絲作春盤。

**************

唐 送窮

年年晦日送窮神,柳車草船載出門。

瀝酒再拜早離去;老窮方走新窮臨。

送窮之俗,自漢已有之。西漢揚雄有《逐貧賦》。據《金谷園記》云:『高陽氏子瘦約,好衣敝衣食糜。人作新衣與之,即裂破以火燒穿著之。宮中號曰窮子。正月晦日巷死。今人作糜,棄破衣,是日祀於巷,曰送窮鬼。』傳說窮神穿破衣,吃稀飯;在正月最後一天死去。人們在這天熬粥、扔破衣、結柳為車、縛草為船,在巷口焚之。祝送窮神,永不回來。至唐仍有此俗。韓愈有《送窮父》文;姚合有《晦日送窮》詩:『年年到此日,瀝酒拜街中。萬戶千門看,無人不送窮。』

**************

宋 迎富

古人採蓮攜鼓游,今朝雜花插滿頭。

相隨郊外游一日,迎富即是忘憂愁。

二月二日迎富風俗由來甚古。《歲華紀麗》載:早在有巢氏時代,有人在這天要了一個小孩回家養活,從而家富。後人便在這天到野外采蓬葉以代子,向門前祭之。又《天祿積餘》載:秦代在這天攜鼓到郊外遊玩,朝出暮歸,名為迎富。南宋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寧北郭迎富》詩云:『才過結柳送貧日,又見簪花迎富時。……里俗相傳今已久,漫隨人意看兒嬉。』

**************

唐 內宴冷餐

御賜冰品滿宮樓,魚龍彩旗四面稠。

千官盡醉猶教坐,歸來月上金殿頭。

唐張籍《寒食內宴》:『朝光瑞氣滿宮樓,彩纛魚龍四面稠。廊下御廚分冰品,殿前香騎逐飛球。千官盡醉猶教坐,百戲皆呈未放休。共喜拜恩侵夜出,金吾不敢問來由。』所謂冰品,即已做成的熟食。據史料載,如干粥、醴酪、冬凌粥、子推餅、饊子等。因在寒食節用,又稱寒具。唐宮內的寒食內宴,可謂最早的冷餐大會。

[page]

宋 擔酒上墳

騎驢擔酒祭祖墳,一路春光滿眼新。

道旁關撲擲得順,竿挑利物好誇人。

南宋楊萬里有《三月三日上忠襄墳因之行散得十絕句》詩,當時上墳已由祭掃變為帶食盒酒具到郊外踏青的活動;而路旁許多賣粉捏孩兒、象生果子等物的小販用賭博形式吸引買主,這種賭博稱為『關撲』。

**************

唐 祭掃

寒食祭掃冢一堆,風吹曠野紙錢飛。

黃泉不知生人淚;暮雨蕭蕭惆悵歸。

《荊楚歲時記》載:『去冬節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餳大麥粥。』按:傳說介子推於三月五日為火所焚,國人哀之,每歲春暮,為不舉火,謂之禁菸。唐王建《寒食行》:『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丘壠年年無舊道,車徒散行入衰草。牧兒驅牛下冢頭,畏有家人來灑掃。遠人無墳水頭祭,還引婦姑望鄉拜。三日無火燒紙錢,紙錢那得到黃泉但看壠上無新土,此中白骨應無主。』在唐代寒食掃墓,後來與清明祭掃合為一事。《東京夢華錄》:『寒食第三日即清明矣,凡新墳皆用此日拜掃。』

**************

清 賣柳條

清明一霎又今朝,聞得沿街賣柳條。

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嬌。

《齊民要術》:『正月旦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夢粱錄》:『清明交三月,節前兩日謂之寒食,京師人從冬至後數起至一百五日,便是此日,家家以柳條插於門上,名曰明眼。』後來婦女也將柳條戴在頭上,諺云:『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皓首。』清詩人楊韞華有《山塘棹歌·插柳枝》:『清明一霎又今朝,聽得沿街賣柳條。相約比鄰諸姊妹,一枝斜插綠雲翹。』《歲時百問》云:『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淨明潔,故謂之清明。至清明戴柳者,乃唐高宗三月三日祓禊於渭陽,賜群臣柳圈各一,謂戴之可免蠆毒。今蓋師其遺意也。』

**************

唐 浴佛節

佛光普照遍長安,吃齋誦經建寺庵。

居士男女多布施;為求來生結善緣。

相傳夏曆四月初八日為釋迦牟尼生日,佛寺常於此日誦經,以各香浸水灌洗釋迦之太子誕生像;紀念佛之誕生,稱為浴佛節。唐代佛教信仰極盛,長安善男信女多於此日施捨。此風迄宋明依然。《東京夢華錄》:『四月八日佛生日,十大禪院各有浴佛齋會,煎香藥糖水相遺,名曰浴佛水。』《日下舊聞考》:『京師僧人念佛號者,輒以豆記其數。至四月八日佛誕生之辰,煮豆微撒以鹽,邀人於路請食之,以為結緣。今尚沿其舊也。』

**************

明 飲菖蒲酒

採得菖蒲屆端陽,釀成美酒送異香。

角黍蔗漿祝爾壽,何妨縱飲入醉鄉!

《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菖蒲或鏤或屑以泛酒。』唐殷堯藩詩云:『少年佳話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可證唐代已飲菖蒲酒。菖蒲又稱『劍水草』,生於水濱。製成菖蒲酒,具有性溫味辛特點。對肺胃均有益,可延年益壽。明代詩人瞿佑有《菖蒲酒》詩云:『採得靈根傍藕塘,只因佳節屆端陽。金刀細切傳縴手,玉輕浮送異香。廚薦鰣魚冰作鱠,盤供角黍蔗為漿。同時節物充筵會,縱飲何妨入醉鄉。』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宋雲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