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哈佛大學研究:孩子在6歲前出現3類調皮行為,暗示其將來智商高

從父母的角度出發,幾乎所有的寶爸寶媽,都希望自家娃能夠成為別人口中的「天才」,所以從孩子出生起,家長們就在尋找可以證明他們智商高的「蛛絲馬跡」。

但問題是,不論孩子的智商是否真的出眾,他們在1周歲前的行為舉止其實差不多,很難展現出來什麼明顯特徵,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在學齡前期才能「見分曉」,那這又是為什麼呢?

事實上,孩子的大腦在6歲前會經歷兩次發育「黃金期」

哈佛大學研究經過一系列的跟蹤調查和研究後發現,孩子的智商高低並不只局限於先天性的發展,後天的培育占比似乎更加重要,而且孩子大腦的發育進程也是分階段的,如果家長能抓住機會,挖掘孩子的潛力,也能夠實現「彎道超車」。

●0-3歲是大腦發育的「起跑線」

一般來說,成年人的腦質量其實是在1200克到1400克之間,而新生兒的腦質量平均為350克左右,在3歲之間會慢慢發育到一千克左右。

在大腦發育如此迅速的情況下,孩子的學習能力也處於絕佳狀態,從普通生存技能,到複雜的語言邏輯敘述都難不倒他們。

因此,家長更應該從視、聽、觸等多方面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鍛鍊,鼓勵其實現全方位發展,為日後學習和校園生活打下基礎。

●3-6歲是大腦發育的「夯實基礎期」

等孩子到了3歲左右,認知能力與專注力得到提升,但由於好奇心較為旺盛,他們大多時候都還是處於「三分鐘熱度」狀態,很難安靜下來鑽研某一件事情。

也正是由於孩子這種特性,在他們眼前發生的事情大多如過眼雲煙一般,雖然看過、聽過,但卻不會往心裡去,所以家長在這一期間主要應當鍛鍊其專注度,以夯實基礎,促進大腦「質」的發育。

此外,美國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埃倫溫納也曾在研究中指出:大部分兒童的智商在童年時期就有跡可循,而孩子在6歲前出現這3類調皮行為,也暗示其將來智商會比較高,家長要記得別盲目干預。

動手能力強,是「拆家」的一把好手

大部分的孩子其實在成長中都有「拆家」這一階段,但區別在於有些孩子堅持下來了,而小有小朋友則被父母嚴厲制止了。

事實上,蘇聯的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兒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而陶行知先生也提過「手腦並用」的理論,這些都直接或間接地表明了,「拆家」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是促進大腦發育的行為之一,也在為高智商奠定基礎。

所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們不妨放寬心,當他們「拆家」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模仿能力強,看到什麼都想「比劃」兩下

在《社會心理學》一書中,心理學教授戴維·邁爾斯對孩子「模仿」的行為下了定義,即「模仿是孩子受到周圍人行為的影響,自覺或不自覺地使自己的行為與他人趨近。」

也就是說,孩子為了能夠融入自己所在的環境,會不自覺地觀察身邊人的行為模式後進行自我整理,並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完善知識結構的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需要擁有敏銳的觀察力、對信息的認知能力以及梳理能力,所以一般模仿能力強的孩子,大多是智商會比較高。

調皮搗蛋,鬼點子一個接一個

大部分高智商的孩子,都具備舉一反三的能力以及強大的邏輯能力,他們腦海中的鬼點子特別多,尤其是在實行起來的時候,給家長造成了不少麻煩。

可事實上,不管是創造力還是舉一反三的能力,都是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天賦,也代表著他們將來能夠成為學業上的「潛力股」,因此家長可不要盲目制止他們這種行為。

其實大家總說父母是孩子的啟蒙導師,如果寶爸寶媽能夠恰當引導孩子的行為,了解他們背後的意圖,不隨便將自己的思維套用在小朋友的身上,那麼對孩子的智力發育,想必也會有很大的幫助哦。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Angelia媽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