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震驚美歐的西方-81軍演 蘇聯"戰忽局"的一場大戲(圖)

1981年9月4日,蘇聯10個以上集團軍、超過1萬個裝甲單位以及四大艦隊主力齊聚波羅的海三國,以推平整個西歐大陸為目標,上演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最為壯觀的軍事演習。雖然蘇聯官方公布此次演習只投入了大約20萬官兵,但據西方國家估計,參演人員的真實數量應當不低於50萬。

有趣的是,在冷戰的背景下,蘇聯一反過去「遮遮掩掩」的態度,反而給北約各國都發了邀請函。演習一結束,一股絕望的悲觀情緒便在西方陣營中瀰漫開來,北約專家認為,以眼下蘇軍的實力,在不動用核武器的情況下,他們怕是連一個星期都撐不住。慌了神的英法等國立馬找「老大哥」美國討安慰,不料後者的態度也很乾脆:打不過。

這場演習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西方-81」軍演,這就是鼎盛時期蘇聯極致暴力美學的真實寫照。對於這場演習,史家褒貶不一,主流觀點認為,如此豪擲重金地爭面子出風頭,無疑加速了蘇聯的衰落;反對者則認為,蘇軍用這場表演給西方國家帶來了十分有效的戰略震懾,其戰略價值是無價的。話說回來,蘇聯軍事實力的強大是毋庸置疑的,但「西方-81」軍演能夠出現在人類歷史上,這還得多虧了一個人,他便是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奧加爾科夫。

可以說,整個蘇聯歷史上,無論是蘇軍的締造者托洛茨基,還是史達林、朱可夫等聲名顯赫的大人物,沒有一個人對蘇聯武裝力量的掌控能達到奧加爾科夫的高度。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奧加爾科夫逐漸登上了歷史舞台中央,尤其是在1968年被任命為蘇軍第一副總參謀長之後,他實際上已經成了軍隊的實際掌管人。雖然當時的蘇聯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元帥也不是吃素的,但人們普遍認為,沒有人對蘇軍的影響力能蓋過奧加爾科夫,別說常規軍隊了,連克格勃部隊能否外出執行任務,都要經過奧加爾科夫點頭。

不過,出身於工程兵的奧加爾科夫軍旅生涯的起點並不高,甚至參加了諸多二戰重要戰役的他都沒能在戰場上留下什麼代表作。好在金子總會發光,低調樸素的作風並沒有影響奧加爾科夫的升遷,他紮實的軍事理論水平、精湛的軍事工程知識和勇敢頑強的精神面貌還是得到了蘇軍高層的賞識。二戰結束後,他以差不多4年一升的速度穩步晉級,在1961年擔任白俄羅斯軍區參謀長後,奧加爾科夫用知識指導官兵訓練,大力提倡以先進裝備武裝軍隊。1965年被任命為伏爾加河軍區司令後,他更是將自己一套極具特色的軍隊建設方案的優勢展現得淋漓盡致,這也為他在蘇軍中贏得了巨大的聲譽。

1968年4月,奧加爾科夫被任命為蘇聯武裝力量第一副總參謀長,此時的他早已不再是一位單純的軍事統帥,而是漸漸轉型成了蘇軍「大腦」一般的存在。在不斷加深自己對部隊影響的同時,奧加爾科夫也漸漸開始插手蘇聯軍事思想領域。根據資料,截至20世紀70年代初期,奧加爾科夫已經掌控了包括《紅星報》在內的上百家蘇聯軍事期刊,所有的內容是否應當被刊登,都必須由他決定。

正是在這一階段,奧加爾科夫建立了「蘇聯戰略欺騙總局」,該部門下轄1個中央指揮所和7個處,負責保衛國家軍事機密,製造並向外國散播虛假消息,力圖造成對方誤判,從而影響其戰略部署。這樣聽起來,蘇聯戰略期騙局更像是一個情報機關,它卻在冷戰中發揮了遠超普通情報機關的價值。

在蘇聯版「戰略忽悠局」的干擾下,軍隊的短板被瘋狂鼓吹成「王牌」,而蘇軍真正的強勢之處卻被巧妙地掩藏了起來。每當美國高級領導訪問蘇聯時,戰略期騙局會專門安排一些新式武器裝備,佯裝恰好從旁邊經過,「不小心」被美國領導人窺到。被蒙在鼓裡的美國人大吃一驚:原來俄國人都有這麼先進的玩意兒了?回去後立馬調整戰略方向。殊不知,他們正好中了蘇聯戰略期騙局的圈套,後者也如願在相關領域爭取到了寶貴的發展時間。

其實,西方國家也並非不知道其中有些是蘇聯人的計謀,但無奈在奧加爾科夫的掌控下,蘇軍變得實在是太強大了,即便明知其中有詐,美國人也斷然不敢放任他們與對方拉開差距,只能硬著頭皮迎戰。

總而言之,奧加爾科夫對蘇聯軍隊的掌控是空前的,甚至連史達林、赫魯雪夫都沒能做到。然而,正應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的道理,當一個人太過優秀時,他難免會遭致同僚的算計。

一山不容二虎,事實上,奧加爾科夫與上司烏斯季諾夫之間的關係非常微妙,兩人對待蘇聯軍隊建設的態度有所分歧,在軍事戰略上認識的差距尤其之大。1979年,在蘇軍高層決定出兵阿富汗前夕,奧加爾科夫再三盡力阻撓。在他看來,有限的戰爭根本無法解決問題,反而會把局勢拖向更糟糕的方向。顯然,歷史證明了他的預判是正確的,雖然蘇軍在阿富汗的行動非常漂亮,卻沒能達成高層的戰略企圖,從而陷入了戰爭泥潭。不過,烏斯季諾夫卻執意要出兵,甚至不惜當場怒懟道:「還輪不到您來教訓我,您只不過是個執行命令的!」

除此之外,奧加爾科夫被時代局限的超前的軍事眼光,很大程度上也讓他成為了同僚中的「異類」。20世紀80年代初期,面對蘇軍日益僵化的體制,他提出了進行軍隊數字資訊化改革的建議。事實上,站在如今的視角來看,倘若他的建議得以實現,那麼蘇軍部隊的單位戰鬥力可以得到顯著提升,蘇聯高層便可以大幅縮減軍隊規模、削減軍費開支,無疑會為國家減小相當一部分經濟壓力,甚至可以改寫歷史。然而,如此一來,蘇軍高層一部分人的利益無疑會受到影響,正如奧加爾科夫副手馬赫穆特·阿赫馬托維奇·加列耶夫所說的那樣:「如果不考慮個人利益,大家會舉雙手贊成改革。但考慮到個人利益,大家就一致反對。」

內耗直接造成了奧加爾科夫軍事改革嘗試的流產,他於1984年離開了總參謀部,轉而擔任華約武裝力量總指揮,蘇軍也失去了成為數位化「先行者」的機會。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奧加爾科夫最得勢的那幾年,當他竭盡全力想要推行軍隊改革時,同僚們卻醉心於豪擲重金打造性能強悍的核潛艇和戰略轟炸機。不能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顯然,如今的俄羅斯仍在吃當年的紅利,然而遺憾的是,奧加爾科夫所提倡的那套理論沒被自己人重視,反而讓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撿了個便宜。美國軍方不但成立了專門的委員會進行深層次研究,還積極地進行實踐,直至1981年提出「空地一體戰」的概念。

次年,奧加爾科夫為蘇聯軍隊敲響了警鐘,他在自己的著作中指出:繼核時代軍事革命之後將發生一次新的軍事革命,這次革命以探測設備和計算機系統領域的技術成就為基礎,可使常規武器與核武器相提並論。只是,雖然他建立的數位化師取得了巨大成功,卻依舊沒能改變保守派的執拗。後來,美軍沿著這個方向進行建設並取得了輝煌勝利,他們將其稱為「奧加爾科夫革命」。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審度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