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與人相處,請學會」裝聾作啞」

凡是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談的,就應該保持沉默。

《好的孤獨》中有這樣一段話:「人與人,就像兩個王國,各自應當保持著寬闊、自然而舒適的疆域,甚至在疆域之間,要有一個中立地帶。」

行走於茫茫人海中,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

在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多說、多聽、多辯,只會讓我們陷入人際關係的黑洞裡,無法自拔。

唯有「裝聾作啞」,才是一種大智若愚的人生智慧。

多嘴多舌,毀於口上

朱柏廬說:「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在生活中,這些誇誇其談、多嘴長舌的人,不僅得不到別人的尊重,還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在劉心武的小說《鐘鼓樓》裡,詹麗穎就是這樣一位令人煩厭的「熱心人」。

一次,辦公室新來了一個副主任,她甩著嗓門大聲宣布:

「大家知道嗎?新來的那個領導,個子那個矮啊——真叫『三寸丁谷樹皮』......」

然而,當同事們真正見到這位新領導時,發現人家只是個子稍矮而已,體態還是自成比例的。

有一位女同事因發胖而感到羞赧,詹麗穎也絲毫沒發現。她不僅沒安慰人家,還直擊別人的痛處說:

「呦,你又長膘啦?你愛人淨弄什麼好的給你吃,把你揣得這麼肥啊?」

女同事聽完這話後,更加無地自容,而詹麗穎還繼續在她耳邊絮絮叨叨。

詹麗穎的鄰居薛家結婚時,她還沒走進門裡道賀,就直接喊了聲:「喲,你們這味兒可不對呀。快往裡頭撒點醋,快呀!」

掌廚的師傅聽到這話後,瞟了她一眼,心想著越外行越敢支嘴。

師傅解釋道:「這是正常的味道,等一會兒進鍋蒸的時候,灑一點兒酒,味兒自然就正了。」

在這類生活小事中,她不知究竟得罪了不少人。

幾年後,當單位需要重新分配工作時,正因為她多言的性格弱點,領導內心的天平上,自動給她加上了一個「惡感」的砝碼,導致她只能被分配到了農村。

詹麗穎的一生,就吃虧在不能及時抑制自己的言行。

言多必有失,語多必傷人。

《增廣賢文》有云:「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不說閒話,不搬弄是非,是對人對己最大的尊重。

管好自己的嘴,方能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得水、遊刃有餘。

不聽閒言,巧在糊塗

古語有云:「閒話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人生一世,如果你太過在意他人的閒言碎語,最終只會讓自己疲憊不堪。

只有少聽他人的說三道四,揣著明白裝糊塗,人生才能順利地走下去。

京劇名角王珮瑜,借著綜藝推開了人生的另一扇門。

從此,她就成了大眾眼中的「京劇網紅偶像」。

在《朗讀者》裡,她用別具一格的京劇式朗讀,帶來了《念奴嬌·赤壁懷古》;

在《圓桌派》中,她聊京劇發展的歷史;

在《經典詠流傳》中,她與虛擬歌手洛天依搭檔,合唱流行歌曲;她還參加《吐槽大會》,表演脫口秀......

隨著出入的綜藝節目越來越多,網上對她的質疑聲也層出不窮。

業內人士批評她:「假借宣傳推廣京劇之名,行個人名利之實」。

網友指責她:

「時間都花在上綜藝節目上了,基本功退步成啥樣了?」

「她只是沽名釣譽,自己想火罷了。」

「藝術家應該是要高高在上的,她怎麼能這麼接地氣呢?」......

面對這些閒言碎語,王珮瑜選擇做一個「糊塗人」。她並沒有對這些批判耿耿於懷,而是懂得左耳進,右耳出。

她知道,無論自己怎麼做,總會有不喜歡的聲音出現,那又何必去在意呢?

如今的她,仍堅定不移地走在推廣京劇的道路上,她說:

「我已經能夠很好地協調和安排專業之外的工作,而且參加綜藝對我而言,是傳播推廣京劇的手段。只要能更好地推廣京劇,我就會去做。」

我們沒有辦法控制是非,但卻可以選擇活得糊塗一點。

一個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對閒言碎語進行屏蔽。

當我們擁有一雙「過濾式」的耳朵,自動屏蔽掉那些垃圾話,才能重拾生活的快樂。

不必強辯,贏在沉默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說:

「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人到中年,我們就會知道,高談闊論、強辯爭持只是表象,緘默無言才是最深層的成熟。

善於「沉默」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

有一次,張大千在英國舉辦畫展。

為了更好地讓參觀者了解到國畫,他就現場臨時畫了一幅牡丹圖。

在最後收筆的時候,張大千用中國水墨畫中的沖墨法,口含清水,均勻地噴到畫上面。這一手法,一下子就讓牡丹變得活靈活現起來。

正當人們拍手叫絕的時候,有人突然跑出來質問張大千,怒氣沖沖地說:「大師所謂高超的繪畫技術,原來就只是用嘴噴茶水嘛,這未免也太可笑了吧。」

大家都轉頭看著張大千,希望他能做出解釋。但是,張大千並沒有多爭辯一句,他只是笑著整理完桌子就離開了。

事後,有朋友詢問張大千不解釋的原因。

張大千平靜地說道:「他如果對國畫感興趣,自然會懂這種繪畫技巧。但他如果不感興趣,我與他爭辯,又有何意義呢?這些無謂的強辯,最終吃虧的還是我自己。」

知理不爭辯,是張大千深到骨子裡的修養;沉默處事,是對抗爭論最大的殺手鐧。

維根斯坦曾說:「凡是能夠說的,都能夠說清楚;凡是不能談的,就應該保持沉默。

與其去解釋,去爭辯,不如緘默不語。這樣,既不會傷害別人的面子,又成全了自己的體面。

沉默,並不是無能,它是一個人最大的清醒與通透。

心理學家卡耐基曾說:「我們一天的禍福悲歡,往往取決於我們的言語和交往。」

在生活中,如何與人相處,是我們人生的必修課。

想要處理好繁雜的人際關係,就必須學會「裝聾作啞」的本領。

不誇誇其談,適時閉嘴,才是最好的社交能力。

不聽閒言,學會糊塗,才是成年人最舒服的相處。

不必強辯,懂得沉默,才能邂逅更好的自己。

願你在這浮沉人世間,學會相處之道,收穫如沐春風般的友誼。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 富書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