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張小泉:拍蒜不行,裝蒜第一名

最近,一場「刀蒜大戰」及其衍生劇正在連續播出。

7月12日,廣州王女士用張小泉菜刀拍蒜後,菜刀斷開。後聯繫張小泉官方客服,客服表示「刀不能拍蒜」;

7月18日,張小泉總經理夏干良一則採訪視頻流出,其中提到:「你學了十幾年的切菜都是錯的,所有的米其林廚師都不是這樣切的。」

短短几天,這個1682年以來聞名於世的中華老字號、中國馳名商標、成功登陸A股的「刀剪第一股」——張小泉,將一樁產品質量事件推向了品牌負面甚至危機事件。

是公關能力太差,還是自視過高不尊重消費者,抑或是痼疾已久累積至此全面爆發?外患之下,張小泉該找找內因了。

一菜刀究竟能不能拍蒜?

7月12日,廣州王女士正在家中做飯,隨著「啪」的清脆一聲,她發現手中張小泉牌的菜刀竟然斷成了兩截。

而它斷裂的原因,是執行普通菜刀任務中最平平無奇的一項——拍蒜。

遇到這樣的事情,大家的第一反應肯定都是覺得這把刀的質量出了問題。可當王女士聯繫到張小泉客服後,客服卻表示:親親,我們的刀不建議用來拍蒜哦。

「刀還不能拍蒜了?」王女士認為張小泉客服是在逃避責任,於是把整件事情放到了網上。/上游新聞

張小泉關注到這件事後,做出的回應是積極且迅速的。

一方面為客服不恰當的溝通方式表示歉意,並贈送王女士一把新刀具。另一方面,向廣大網友科普「並不是所有刀具都能用來拍蒜,一些硬度較高或者有專業用途的刀具如果用來拍蒜的話,很可能有斷刀風險」。

菜刀究竟能不能用來拍蒜?這是一個挑戰人們常識的問題。

在我們中國人的廚房裡,切、片、剁、劈、拍、剞……都是一氣呵成的動作。在許多美食紀錄片裡,中式大廚也總能拿一把刀做出食物的各種形態。

這不僅是我們下廚的常規動作,也是技藝高超的一種體現。

在中國人的廚房場景里,能拍蒜是一把菜刀的基本素養。但是從物理角度來說,橫拍菜刀會導致其斷裂,也並不是什麼怪事。

如同張小泉在事發後接受媒體採訪時解釋的那樣:碳含量越高意味著刀具越硬,金屬含量越高,那韌性就會相對更強。

而消費者購買的這款菜刀使用的鋼材為50Cr15MoV(5鉻15鉬釩鋼)。50Cr15MoV是優質的不鏽鋼材料,碳含量50,鉻(金屬)含量15。

這正是一把硬度高但韌性差,刀身整體相對比較脆,只適合應用於切、片等場景的刀。

7月13日,重慶某鋼鐵公司品檢中心技師鄭師傅向媒體給出了專業見解,與張小泉的說法基本一致。

「廠家為了保證刀具的鋒利度,要使淬火鋼的硬度達到一定要求,刀刃硬度越高越鋒利,但韌性就會相應較低。」過剛易折,就是這個道理。

同時,雖說幾顆蒜不是什麼堅硬食物,但採用橫拍方式時,刀具表面就會受力不均。如果使用不當,拍在了菜板或桌子上,就有可能出現刀身斷裂的情況。

知乎答主@墨楠游天在回答里也提到「高標號的鋼刀都不能用來拍蒜,這也算是半個常識了。我自己廚房裡的刀,150元以上的都不敢拿來拍蒜,10塊一把的反而隨便拍」。

另外,此次事件中涉及的張小泉產品名為「龍雀斬切刀」,電商平台的售價為119元,標註適合普通家庭廚房日用。

該刀於2018年上市,目前仍然在正常銷售,截至2022年6月31日,銷售數量已超6萬把,收到的正式消費者投訴一共11起,客訴率僅為0.0183%,遠低於公司的客訴率標準。

這把刀的好評率還是很高的。/張小泉官方旗艦店

看到這裡,網友們的怒氣似乎已經能夠平息下來,畢竟這是一起情有可原的低概率事件。

然而,事情到這還沒結束。

二從刀斷了,變成脊樑彎了?

在張小泉「拍蒜斷刀門」事件後,網友發現另一個刀剪老字號「王麻子」在短視頻平台上直播用刀拍蒜,櫥窗內的商品都標上了「能拍蒜」三個字。

網友:王麻子這拍的哪是蒜,是張小泉的臉啊。/視頻截圖

王麻子和張小泉是有什麼過節嗎?其實,我國自古就有「南有張小泉,北有王麻子」的說法。同為刀剪行業老前輩,張小泉和王麻子的競爭已有上百年了。

尤其是張小泉,不僅是中華老字號,還是刀剪行業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

張小泉品牌雖然是成名於1628年(明朝崇禎元年),但是在1958年才開始被發揚光大的。

1958年,地方國營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正式被政府授牌成立,當時企業的員工已達816名。

50年來,杭州張小泉剪刀廠共生產刀剪7.4億把,全中國平均每兩個人就擁有一把張小泉刀剪。張小泉也沒有辜負廣大人民的厚愛和期望,連連在中國質量評比中奪冠,成了中國刀剪業中唯一的五連冠。

然而7月18日,一則張小泉總經理夏干良的採訪視頻流出,視頻中的他張口閉口「米其林」,還說國人的切菜方法錯了幾十年。

視頻截圖

[page]「為什麼米其林廚師切的肉更薄、黃瓜片更透?是因為它前面有個支點,這樣切振幅就小,所以他切得薄切得快,你切得厚切得慢……」

「中國人原來的菜刀都是方方正正的,我們把刀前面的頭變成這樣(斜過來),這不是設計感,這是消費者教育。」

由此視頻引發的#張小泉總經理稱中國人切菜方法不對#詞條在當日迅速登上熱搜。該詞條當日閱讀量達1.4億人次,討論量達6443人次。

正是因為張小泉擁有百年的傳奇經歷,與我國傳統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在視頻出現後大家才會如此的失望。

不只失望,張小泉算是惹了眾怒。

網友氣急:「你一賣刀的跟一賣輪胎的比什麼?」「米其林就是個玩營銷的,你學它?」

要知道,米其林1900年才出現,比張小泉晚了300多年。

張小泉創始人要聽到這番言論,恐怕得氣活過來。/圖蟲創意

隨著輿論發酵,當日晚,張小泉總經理夏干良不得不親自出面道歉並表示,「網傳視頻是很久以前的視頻,且並非視頻全部,現傳視頻中並未根據當時的情境和語境進行描述,從而造成了誤解」。

之後,夏干良還向觀察者網等媒體解釋,網傳視頻中的對話內容,是被當時的記者問到「銷量好的刀具本身做了什麼創新」及「創新的理念是怎麼來的」而做出的回答。

也就是說,張小泉現在的刀具是從米其林廚師手勢上吸收了一些經驗,融到了中式菜刀的創新當中。

對於這次的解釋,消費者不願再買帳。

知乎答主@SylvainY正是夏干良口中的「米其林」廚師,他從專業角度表示自己不認同夏干良的觀點。

「網傳視頻中,夏干良說的其實是中餐常見刀法——跳刀與西餐常見刀法——鍘切(直刀法的一種行刀技法)的區別。」

「他(夏)說米其林廚師從不用跳刀,這是錯的。可以說幾乎所有東方菜系的從業者,切菜都以跳刀刀法為主。」

西餐其實也會用到跳刀。「我在博古斯學院見過主廚用跳刀,在法國的米其林三星餐廳和米其林一星餐廳,都見過跳刀刀法……」

對米其林也有點想當然了。/視覺中國

只學到皮毛,就來「消費者教育」了?張小泉總經理的這波對「創新理念」的解釋,好像也站不住腳。

至此,有關張小泉風波的重點已經不在那把不能拍蒜的菜刀身上了,而是張小泉作為百年國產品牌,沒有真正尊重傳統菜刀文化及國人的飲食習慣。

三先做好張小泉

在中國,刀剪生意並不好做。

雖然王麻子此次踩著張小泉出了一波風頭,但是話題的熱度與網友的關注並未轉化成直接的購買力。

7月14日,王麻子在短視頻平台上創下了單日直播21小時44分鐘、觀看人次達45萬的紀錄,不過當天的直播銷售量僅有989件,銷售額勉強超過8萬元。

說起這樣依靠情緒帶貨的直播,我們都見過鴻星爾克和白象方便麵創造的熱銷態勢。到了王麻子這,怎麼就不靈了?

這或許與國人的用刀習慣有關。

老刀可是傳家寶。/視覺中國

在以前,一個鐵匠打的菜刀是能用幾十年的,能切能砍能拍,鈍了就磨鋒利接著用。如果卷刃了、崩口了甚至還能拿去換。

「一把菜刀能用到餐廳倒閉」是對制刀手藝人的最高褒獎。

然而,這樣低頻次的消費,的確成為了制約刀剪行業規模的關鍵因素。

因此,想要保持業績高速增長,張小泉就得從提高單價走高端化及擴充品類兩方面著手。

讓刀剪走向高端化並不容易,而夏干良在網傳視頻中所說的「消費者教育」就顯得必不可少——

國人用刀素來崇尚「一刀包打天下」。而在西式廚房卻「重器輕道」,恨不得每個菜都有一把適配的刀。

如果讓中式菜刀融入西廚概念,那張小泉菜刀不論是產品定位還是銷售量,都有能夠繼續上升的空間。所以,其所謂的「消費者教育」就是重新講一套品牌故事。

中西廚房的用刀邏輯不同。/視覺中國

不過,講故事是得花錢的。

2021年9月6日,張小泉創業板上市,總市值達46億元。據其招股書顯示,張小泉計劃募資45531.71元,用於張小泉陽江刀剪智能製造中心、企業管理資訊化改造等項目。

但是2021年張小泉銷售費用達1.17億元,是研發投入的5倍。

2022年一季度,張小泉公司又加大抖音等平台推廣力度致銷售費用激增70%,這也導致其淨利潤大降46%。

這些年來,張小泉的確在營銷上下了不少功夫。

2015年,在美劇《漢尼拔》中,張小泉的刀以特寫鏡頭出現,獲得了不少年輕人的關注,有人笑稱這是「最恐怖的刀」;

同時張小泉還冠名《中國有嘻哈》等潮流綜藝節目,並順勢推出了「泉叔」這一IP。

一個戴著圓墨鏡、表情俏皮的國潮大叔。/張小泉官方旗艦店

此外,張小泉陸續在淘寶、京東、拼多多等平台開設旗艦店入局電商平台,還推出了變形金剛、鬼冢等刀具。

現在打開張小泉的官方旗艦店,你會疑惑它究竟是不是個刀具專賣店。既有桃木梳、粉刺細胞夾、刮眉刀、嫁接睫毛鑷子等美容個護產品,還有護手霜、洗手液等洗護用品。

或許消費者很難理解,美妝日化賽道都「卷」成那樣了,誰會在買刀時給自己來個潤膚露?

但張小泉頻繁跨界的原因卻不難理解,其所在的刀剪具行業競爭激烈,掙錢效應減弱。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張小泉刀剪具、廚具廚電、家居五金的毛利率分別為37.67%、35.29%和51.13%。

這一系列操作一方面是為了提升年輕消費者對其品牌的認知度,一方面就是為了賺錢,但張小泉或許還沒有想清楚自己到底要怎樣更精準地取悅消費者

「發散式」地擴張,效果可能並不能盡如人意。

最後,想與正處於「熱鍋上」的張小泉分享「廣告教父」大衛·麥肯茲·奧格威的一句話:

大多數廠商都不願意接受自己的品牌形象有局限,它們想要成為面面俱到的大眾品牌,屬於男性也屬於女性,是上流社會的也是市井小民的。這種四處討好的心理只會讓品牌完全喪失個性,成為平淡無味的無性商品。

最近的一系列事件證明,大眾就想要一把「耐造」的刀,而這就需要你張小泉有對得起自己400年品牌的本事呀。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新周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