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一個孩子越過越好,從父母學會閉嘴開始

一個無法安靜的大人,會一步步把孩子養得無能。懂得管住自己的嘴,才是為人父母最高級的教養。

在小麵館吃早餐,旁邊坐著一對母子。

從孩子吃第一口麵條開始,這個媽媽的嘴就像電動小馬達一樣:

從上課要積極舉手、到吃飯不要挑食,從作業要檢查、到課間要多喝水……甚至連削鉛筆這樣的小事,媽媽都要叮囑一遍。

直到最後,孩子連面都不想吃,不耐煩地丟下一句「知道了」,拎起書包就頭也不回地走了。

有句話說得好:

「每一個孩子,都是站在父母的舌尖上舞蹈。」

再好心的話語和教導,如果過了度,照樣會變成傷人的荊棘,刺在孩子心頭。

養孩子這幾年,我越來越能夠體會一個道理:

為人父母,會說話是本事,但懂得閉嘴,才是一種更高層次的智慧。

當孩子專注時,請閉嘴

別讓陪伴變成了「干擾」

看過一個視頻:

女兒咪咪在房間裡寫作業,媽媽動不動就進來催促打擾。

「咪咪,快點寫。」「咪咪,不能調整那個計時器,聽見了嗎?」……

一會兒關注咪咪的拿筆姿勢不對:

「哪個老師教你這麼拿筆的?」

一會兒又時不時提醒她答案算錯了。

最後,咪咪實在忍受不了,徹底爆發,哭著對媽媽說:

「我不想寫了。」

教育家蒙台梭利說過:

「除非你被孩子邀請,否則永遠不要去打擾孩子。」

當孩子在專注做某件事時,如果父母總是出聲干擾,就會打亂孩子玩耍、學習的節奏感和內心的秩序感,嚴重破壞專注力。

比起無休止的嘮叨和事無巨細的照顧,安靜的陪伴和得體的退出,更能讓孩子在獨處中成長

一位班主任曾經在演講中,分享過一個得意學生的故事:

這個學生從小就是學霸,不管什麼科目,成績總是能夠名列前茅。

不僅如此,就連課餘的一些興趣愛好,樂高、書法、繪畫等,他也總是比其他孩子學起來更快,更容易上手。

班主任曾讓他媽媽在家長會上分享「教育心得」:

「我們其實什麼都沒做,就是平時在家裡儘量少說話,不干涉,不打擾。

做父母的,管住了自己的嘴,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托舉了。」

媽媽的一番話,令人茅塞頓開。

適當閉嘴,才是父母成功教育的第一步。

記得一位校長說過:

「孩子只要有這兩項能力學習就不會差:一個是專注力,一個是記憶力。」

但大多數時候,孩子的專注力不是靠培養的,而是需要我們保護出來的。

而保護孩子專注力最重要的,就是需要我們學會閉嘴,做到不打擾。

當孩子想嘗試時,請閉嘴

別讓擔心變成「詛咒」

心理學家曾奇峰說過:

「一定程度的擔心如果是飽含愛意的話,那麼過度的擔心就等於詛咒。」

看過綜藝《新生日記》後,我一直對姜潮印象深刻。

姜潮的媽媽,是一個時刻擔心孩子的母親。

從小到大,她一直跟在姜潮屁股後面照顧他,叮囑他。

直到姜潮結婚生子,媽媽依然會把「注意安全、好好吃飯、不要亂玩」掛在嘴邊。

就連和妻子一起學瑜伽、做頭髮、上護理培訓班,媽媽都是形影不離地陪著。

連姜潮自己都說,媽媽的過度擔心讓他變得自理能力很差,膽子小,什麼都不敢嘗試。

我想起多年前有位學生,留言說過自己的經歷:

「我感覺我媽的嘴,簡直跟開過光的烏鴉嘴一樣。8歲時我學自行車,她總是跟在我後面喊著『你小心點,會摔傷的』,我被她提醒後更加怕得戰戰兢兢,於是真摔傷了腿。所以直到現在,我也沒學會騎自行車。10歲代表學校參加演講比賽,直到我上場前一秒,她還一直提醒我別緊張。結果,在我愈發緊張的心理下,原本背的滾瓜爛熟的稿子,卻演講得磕磕絆絆,連個鼓勵獎都沒撈到。

最可怕的是中考,我原本都是先在答題卡上塗好選擇題答案,再去做後面的大題。可因為考前我媽一直提醒我注意時間,我怕來不及就腦子一熱先做了大題,最後匆匆忙忙塗答題卡的時候,不小心把好幾個選擇題答案塗錯,直接導致那次英語成績是我的歷史最低分。最後,以5分之差和本地最好的高中失之交臂。」

心理醫師蘇珊·沃德教授說:小孩總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當父母因為過度擔心,而總是用一些消極的語言不斷提醒和暗示孩子之後,就會讓孩子的大腦不自覺向這種暗示靠攏。

那麼,這些擔憂就會慢慢控制他的思想,影響他的行為,最後「怕什麼,來什麼」。

心理學上稱這種現象為「自證預言」

消極暗示就像一個「詛咒」,在孩子身上不停地應驗。

想成就孩子,還是毀掉孩子,全看父母的嘴。

當孩子犯錯時,請閉嘴

別讓焦慮阻礙了成長

《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一書的作者王雙雙,在書中分享過自己的育兒故事:

每個孩子剛開始拿筆寫字,都會有姿勢不標準,字寫得歪歪扭扭的情況,王雙雙的女兒也是一樣。

於是她不停地糾正孩子拿筆的姿勢,看她寫得不好的字就幫她擦掉,讓她重新寫。

後來,女兒委屈大哭著控訴:

「媽媽,你不可以這樣,我寫的很累的。」

孩子覺得媽媽否定了自己的成果,媽媽覺得自己是為了女兒好,於是母女之間都有了怒氣。

身邊有太多這樣的父母,他們看起來溫柔和善,特別希望幫助孩子去進步,所以總是習慣性地去糾正孩子的各種小習慣、小錯誤。

可這樣一來,孩子不僅不能感受到學習和遊戲的樂趣,反而充滿了被父母監控和指責的緊張感、挫敗感。

想起有位作家,說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街上買花,5歲小男孩想用絲帶在花束上打個蝴蝶結,但好幾次都沒有成功。

一旁的阿婆忍不住朝著孩子開罵:「不是這樣的!這都做不好嗎?」

可作家卻安慰小男孩:「慢慢來,不著急。」

後來她在書里寫道:

「是的,我願意等上一輩子的時間,讓他從從容容地把這個蝴蝶結紮好,用他五歲的手指;孩子你慢慢來,慢慢來。」

為人父母,我們都很急,急於讓孩子做對,急於讓孩子成長,急於讓孩子變完美,可我們卻忘了:

成長本就是不斷試錯的過程。

如果替孩子屏蔽掉了所有困難,其實也是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機會。

為人父母最大的遠見,就是不急於替孩子糾錯,允許孩子試錯。

當孩子想傾訴時,請閉嘴

別讓說教封閉了親子溝通的路

貼吧里曾有一位媽媽提問:

「孩子跟同學打架,被老師請家長,我應該和他說些什麼?」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說:

「如果是我,我什麼都不想說,我想聽他說。」

比起媽媽喋喋不休談論「打架不對」,比起反覆追著孩子讓他保證「以後再也不打架」,媽媽更應該做的是聽兒子說。

聽聽他為什麼打架的理由,是被別人欺負還手,還是主動想要挑釁別人;

聽聽他事情發生後心裡的想法,是否有委屈和後悔,是否有心事和秘密。

耐心傾聽孩子講話,做孩子熱心的聽眾,這是父母對孩子最暖心的尊重。

我想起《父母效能培訓手冊》中的一個事例:

教練引導孩子們做情緒管理闖關:

當被問到:「心裡飽受委屈時,如何處理?」

「放在心裡」居然是大部分小朋友的共同選擇。

當教練加以引導時,說要不要找父母傾訴下時,孩子們卻一致回答:

「跟他們說也沒用!」

生活中,習慣了對著孩子碎碎念的父母不少,願意坐下來安靜聽孩子說話的父母,則少之又少。

孩子需要一顆蘋果,父母卻給了他們一車的香蕉;孩子需要傾聽,父母卻給了他們一大堆的說教,還說這都是父母的愛。

這樣的愛,只會把孩子越推越遠。

我想起很喜歡的那個育兒博主。

她記錄了很多跟兒子對話的視頻,每個視頻都是孩子在不停說話,媽媽在一旁溫柔傾聽、應和。

就算兒子說長大以後要當一個烤地瓜老闆,媽媽也沒有任何說教和糾正,反而笑著附和:

「媽媽也是會為你驕傲的。」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說:

「傾聽是把注意力放到對方身上,它是愛的具體表現形式。」

睿智的父母,都懂得在孩子面前先聽後說、多聽少說。

朱自清在《沉默》中說到:

「你的話應該像黑夜的星星,不應該像除夕的爆竹——誰稀罕那徹宵的爆竹呢?」

想要成為優秀的父母,就一定要學會「閉嘴」。

剛學會走路的孩子,他的腳步不可能和我們一樣平穩快速,我們能做的就是:

少說話,多陪伴,用無聲的支持,讓孩子獲得披荊斬棘的底氣。

所以,親愛的爸爸媽媽們:

「噓,別說話!默默看著孩子,讓他按照自己的節奏慢慢長大吧!」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男孩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