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民企500強發布 對比美國榜單 中美國人都沉默了

最近工商聯發布了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榜單和相關數據。這份榜單基於2021年中國民營經濟的表現,總結出了中國民營企業里的500名最強王者。這幾天我把這些資料看了又看,看完之後感慨不少。

今天我們就透過這份榜單來聊一些關於中國產業經濟的東西。

什麼行業誕生了最多的大老闆?

什麼行業創造了最多的富豪老闆?在當下這個時代,很多人的第一想法估計都是網際網路。

但很遺憾,這只是一種錯覺。網際網路行業大佬的存在感很強這不假,但2021年創造最多500強民企老闆的,其實是鋼鐵行業。

500強里,鋼鐵行業企業的總營收5萬多億元,網際網路企業總營收則只有3.4萬多億元。

鋼鐵行業,專業統計口徑稱為: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2021年中國最強的500家民營企業之中,有65家都從事鋼鐵行業。

為什麼鋼鐵行業現在如此強勢?這裡引用官方的通報原文就好:

受國民經濟整體向好、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等因素影響,2021年鋼鐵行業效益呈前高后低走勢,鋼鐵行業效益創歷史最高。

全年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累計營業收入6.93萬億元,同比增長32.7%;累計利潤總額3524億元,同比增長59.7%,創歷史新高;銷售利潤率達到5.08%,較2020年提高0.85個百分點。

簡而言之:經濟復甦,鋼材漲價。

不過,大家需要知道的是:這份榜單統計的是2021年中國民營企業的情況。2022年5月開始,鋼材價格就開始狂跌,2023年鋼鐵行業還能不能衛冕最大行業的冠軍就不知道了。

不過,這倒也沒啥,熱門行業永遠是風水輪流轉的——六七年前,在2015年的時候,建築業才是中國最大的行業,一個行業貢獻出了59家上榜企業。

但現在,建築行業顯然已經開始進入收縮模式了,只有34家企業上榜,位列第三大行業。

這也解釋了為啥最近兩年不論是知乎還是B站的「大猛子們」都在「勸退土木」——行業收縮往往意味著日子開始不好過了,而日子一旦不好過,小問題也是大問題。在擴張時期,大家還能看在「錢途遠大」的份兒上還能忍,但在收縮期,就實在是忍不住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國當前的民營經濟中,綜合類商業是目前中國僅次於鋼鐵的第二大產業。

綜合類商業是什麼呢?我們看看這個領域的上榜企業就知道了。

中國最大的綜合類民企是浙江省的多弗集團,旗下板塊涉及了機械製造、海洋開發、採礦、地產、文旅、航空等行業。

排行第二的綜合類民營企業則是上海的復星集團,這個大家就很熟悉了,醫療、製藥、醫療器械、文旅、商業地產、珠寶、智能製造……復星集團都有涉及。

有沒有一種熟悉的感覺?

是的,韓國的三星、現代、LG,日本的三菱、三井、住友,也都是和多弗、復星類似的綜合集團——這些集團的特色就是產品線奇廣無比,三菱不僅造汽車,也造空調,LG不僅造電視,也造化妝品,可口可樂在韓國都是LG生產和銷售的。

話說回來,鋼鐵、綜合商業、建築……明明這些才是中國民營經濟里最大的三個行業,但神奇的是,社會公眾對這些行業的頭面人物卻知之甚少——反正你讓我不百度就說出青山控股、多弗集團、中天控股的老闆的名字,我是做不到的。

由此可見,「悶聲發大財」,這話真的很有道理。

什麼行業最賺錢?

「淨利率」,這個概念很重要,因為它衡量的其實是鐮刀的鋒利程度——你賣1000塊錢的東西出去賺100,我賣100塊錢的東西出去賺80,雖然看上去你賺的比我多,但我賺錢的效率可比你高太多了。

不過,由於企業性質和行業不同,人們需要用不同的指標來衡量企業在不同層面上的賺錢效率:

銷售淨利率,體現的是我利用銷售產品來賺錢能力。資產淨利率,體現的是我利用我手上資產(資金、設備、房產)來賺錢的能力。淨資產收益率,體現的則是我能給我的股東們賺來多少錢的能力。

不同行業的在不同指標上的表現也是不同的。

根據2021年中國民企500強的榜單及相關數據信息,銷售淨利率最高的行業是煤炭行業,高達25.75%。

這就是掌握「稀缺資源」的快樂——行情來了,擋都擋不住——2021年煤炭價格上漲得厲害,煤老闆們賺了個盆滿缽滿。到了9月,煤炭價格甚至已經漲到了火電廠都快燒不起的地步。還記得去年的「電荒」嗎?那就是煤炭價格上漲的後果之一。

2021年9-10月份煤炭價格達到了極值

而資產淨利率最高的行業則是「酒、飲料和精製茶行業」。這說明酒類企業是最能利用自己的手上的資產賺錢的企業。

在這一輪的榜單上,民營企業500強里的酒類企業共有四家:湖北的稻花香、浙江的娃哈哈和農夫山泉,湖南的華澤集團。

「酒、飲料和精製茶行業」的資產淨利率高達14.19%。同時,它的淨資產收益率也不錯,高達21.92%,是為數不多的幾個淨資產收益率能上20%的產業。不過,這個行業的銷售淨利率並不算特別高,只有9.12%。

為什麼酒類行業能這樣呢?因為他們的資產很輕,可以「四兩撥千斤」。

相比起擁有礦山、樓盤、土地的重資產行業,酒類行業的資產很輕。寶鋼集團,中國最大的鋼鐵集團,資產規模高達3800多億,營收4000多億,淨利潤卻只有264億。而農夫山泉,中國最大的飲料企業,它的總資產雖然才300多億,可稅後利潤卻高達70多億。

而淨資產收益率最高的行業則「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雖然銷售淨利率和資產淨利率都不算太好,但淨資產收益率卻高得可怕,達到了26.39%。

注意,這裡的「軟體和資訊技術服務業」並不是指網際網路行業,它指的是那些做工業軟體、管理軟體等高端軟體的企業。

民營企業500強里只有5家做軟體的企業,加起來也就2316億元的收入,但這幾家企業綜合的淨資產收益率卻非常可觀,達到了26.39%——投他們100元,最後能賺26元出來。相比之下,如果你把錢投進網際網路,最後才能賺7塊多。

在中國,哪些民營企業最賺錢?

如果根據利潤來分類,2021年民營企業500強里大約能分出以下幾類:

第一梯隊,門檻是1000億元的淨利潤,能邁過這個門檻的只有騰訊和華為兩家企業,淨利潤分別為1237.88億元和1137.18億元。

不過我們需要注意的是,貢獻給華為如此多淨利潤的東西叫做「非經常性損益」——也就是說,是一些偶發事件才導致華為利潤的增加。2022年華為是否還能維持如此高的利潤,恐怕是要繼續觀察的。

第二梯隊,門檻是500億元的淨利潤,能邁過這個門檻的企業有兩家,一個是阿里,一個是螞蟻科技。

其實看著阿里的數據,我多多少少有點唏噓。2020年阿里的淨利潤1512億元,妥妥兒的第一梯隊。但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阿里現在的稅後淨利潤只有577.82億元。

不過即便如此,阿里也依舊是中國民營企業三強爭霸賽的選手——論營收它排第二,論利潤它排第三。

第三梯隊,門檻是200億元的淨利潤,在這個梯隊裡,我們會遇到很多耳熟能詳的企業:碧桂園、萬科、龍湖、美的、格力,基本上都在這個區間。

第四梯隊,門檻是100億元的淨利潤,在這個梯隊裡,熟悉的企業就更多了:小米、寧德時代、TCL、復星集團、網易、拼多多、聯想都在這裡聚集。

由此可以看出,科技的確是第一生產力。高科技企業的資產規模未必很大,但盈利的能力屬實強悍,類似的情況在美國也能看到。

在中國,哪些省份的民營經濟最火熱?

[page]2021年,全國民企500強里,有393家企業都來自於東部地區,占比78.6%;中部地區有60家,占比12%;西部地區有40家,占比8%;東北就比較尷尬了,東三省只有7家企業上榜,占比1.40%。

民營經濟最火熱的省份,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藏富於民」的省份。

浙江、江蘇、廣東、山東,這四個省份占據了全國六成的500強民營企業。其中,浙江和江蘇兩個省分別有107家和92家上榜,廣東和山東分別有51和50家上榜。

古語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話放到現在也不算錯。江浙地區民營經濟的發達,也使得江浙滬一帶成為了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

民營企業的分布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東西。

要知道,民營企業是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和有濃厚「行政感」的國有企業不同,民營企業的產權明晰、激勵約束措施有效,對於價格和競爭機制更敏感,行動更靈活。

全國來看,民間投資的占比已經超過六成,製造業中民間投資占比超過八成,民營企業的投資是投資的最強推動力。

與其說「投資不過山海關」,不如說是東北地區較為薄弱的民營經濟本身就不能為東北大地帶來太多的投資。

另外,民營企業扎堆的地方,往往也是科技創新最多的地方。中國有近80%的專利都是由民營企業申請的。

可以說,在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裡,民營經濟發展的好壞決定了當地經濟發展的好壞。

在中國,哪些民營企業最熱衷於搞研發?

整體來看,中國的民營企業現在是越來越重視科技研發了。

首先表現在了研發人員占比上,500強民企里的138家中,研發人員占比都超過了10%,比2020年增加了38家。

不過,在研發費用上,中國民營企業還沒有完全進入狀態——500家裡只有6家研發經費的投入超過10%,絕大多數企業的研發投入都在3%以下。

從研發費用來看,在研發上花錢最多的公司是這五家:

第一名,華為,研發費1427億元,研發強度22.41%

第二名,阿里,研發費578.23億元,研發強度6.91%

第三名,騰訊,研發費518.8億元,研發強度9.26%

第四名,百度,研發費249.38億,研發強度20.03%

第五名,吉利,研發費226.17億元,研發強度6.28%

後台看留言的時候,很多讀者覺得網際網路企業只是賺平台費,沒什麼技術含量——這是一個天大的誤解——如今的網際網路企業早就已經不是十年前只做網站的那套模式了。

阿里的雲端運算業務已經殺到了全球前三,成為了中國數字基建事業里不可忽視的一部分。阿里雲提供的算力支持,幫助中外幾十座城市、數百家企業實現了智能化運作。

騰訊的研發人員占比超過68%,在貴陽、重慶、廣東、江蘇等多個地方建設了自己的大型數據中心。

百度則專注於人工智慧領域,不僅實際商業化運用了全球首款無人計程車,還開發了中國自主的飛槳平台——最近各個群里非常火爆的AI作畫就是飛槳平台成果的小小展示。

從專利來看,華為、美的、格力三家的專利數量是500家民營企業里最多的——2021年華為拿下了有效專利117380項有效專利,111334項發明專利;美的集團申請了101000項有效專利,92900項發明專利;格力則有46456項專利和13465項發明專利。

尾聲

分析完了中國民營企業500強的一些數據之後,我又去看了看《財富》雜誌出的美國500強榜單。中美兩份榜單的top20對比來看:

中國這邊,以製造業為底色。20強里有13家各類製造業企業,3家網際網路企業(京東、阿里、騰訊),兩家房地產企業(碧桂園、萬科),一家保險企業(泰康),一家零售企業(國美)。

美國那邊,以金融和消費為底色。20強里有8家各類醫療保險企業,3家零售企業(沃爾瑪、開市客、家得寶),3家網際網路企業(亞馬遜、字母表、微軟),3家石油企業(埃克森美孚、雪佛龍、馬拉松),1家金融企業(伯克希爾哈撒韋),1家製造業企業(蘋果),1個電信營運商(AT&T)。

這麼一對比,中美兩國的人估計都會沉默。

美國人沉默於自己的製造業空心化,我們則沉默於自己的產業升級之路任重而道遠。

實際上,中美兩國最近幾年的政策方向和這個對比可以完美映射——美國那邊,從川寶到登子,都在喊「製造業回流」;我們這邊,高層各種會議都在強調「擴大內需」——內需是啥?內需不就是消費和投資麼。

從top20的民企來看,中國距離產業升級的確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石化、冶金、鋼鐵、建築、、房地產,這些企業的確重要,但我們也應該看到,當今的國際市場競爭的項目,已經不再是這些領域。

我認為:高科技/消費品,這兩個行業才是中國民營企業未來最值得奮鬥的方向。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劉詩雨

來源:星海情報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