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養生脾四味:人參、姜、炙甘草和大棗!

01

在學中醫前,我看到「脾氣」這兩個字,就是百度釋義的這個意思,「脾氣」是講一個人的性情,「脾氣」的大與小,表示了一個人情緒外在顯露的強弱。

學了中醫以後,知道「脾氣」有了另外一層含義:指脾的功能及其賴以產生的精微物質或動力。

這句話稍微有些學術,我給大家做些解釋。脾是後天之本,主運化。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喝進去的水,經過脾胃的運化,分清泌濁。濁物向下,通過大小便排出體外,食物中屬於「清陽」精微物質部分,則通過「脾氣散精」的作用,將精微物質輸送到全身,供身體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使用。

氣虛弱,也就是脾的運化無力,就會出現脘腹脹滿、大便溏泄、食欲不振、肢倦乏力等症狀,這時候就需要健脾,也稱之為補脾、益脾。

從飲食的角度講,性味寒涼的食物易損傷脾氣。脾氣不足時,可以吃一些具有補脾氣作用的食物,這類食物一般具有性平味甘或甘溫的特性。

在《傷寒論》裡有四味藥:參、姜、炙甘草、大棗,簡稱「脾四味」。之所以稱它們為「脾四味」,是因為這四味藥組合是健脾的黃金搭檔。

「脾四味」中的參,一般是指人參。東北,特別是吉林長白山的人參現在名氣很大,可是直到明朝,人參的主產地不是在東北,而是在山西五台山一帶,你相信嗎?

02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記載,山西五台山一帶的老百姓把人參視為「地方害」。你肯定會覺得疑惑,人參這麼好的補品藥材,老百姓為啥視之為「地方害」呢?這正是因為人參是一味極好的補品,宮廷每年都要求上貢,上貢的任務量還不小,如果不能完成上貢的任務,當地地方政府就要追責,最終上貢的任務都壓在藥農頭上,所以,當地就把人參視為了「地方害」。後來因為五台山地區自然保護的工作做得不好,森林被大量砍伐,到了明朝後期,山西基本就沒有什麼人參可采了。

後來,東北地區,主要是吉林長白山一帶,能產出比較多的人參。目前用的人參,基本都來自東北了。

人參是非常重要的補氣藥,可以大補元氣,還可以有針對性的補脾、肺、心、腎的臟腑之氣。

前面講到,明朝及其之前,人參主要產自山西上黨地區,五台山一帶,後來因為森林環境破壞和過度採挖,山西上黨的人參絕種了。人們希望找到人參的替代品,明朝的時候,在山西上黨地區發現了一個人參的替代品——黨參。

黨參沒有人參補元氣的作用,但是黨參補益脾肺二髒之氣和生津的作用和人參相似。所以脾四味中的參,也可以用黨參。

如果是熱性體質,脾四味中的腎可以考慮用西洋參,虛寒之人可以考慮用紅參。

姜,溫中而發散,能讓脾胃熱起來,運行起來。姜補脾陽、脾氣的功能非常顯著。臨床上發現一個人津血虧,可以用麥冬、地黃來滋陰養血,但是只靠生地、麥冬來滋陰,因其粘膩的特性,陰血是直接補不進去的。這個時候就需要用姜補脾陽,恢復脾的運化功能,配以麥冬、地黃滋陰,這種用藥的法則就是「從陽引陰」。

大棗家家戶戶都有,是人們熟悉的一種食品。作為一位中藥,棗具有補氣健脾、養血安神的功效。姜和棗是一對「神仙搭配」。張仲景的名著《傷寒論》,共113個藥方,其中竟有35個藥方,用到了姜棗這個組合。為什麼將近三分之一的方子中都有姜棗呢?主要是利用姜棗的搭配來健脾護胃、補中益氣,增強脾的運化能力。

炙甘草甘而微溫,煮出來汁液黏黏的,甜甜的。甘入脾,炙甘草與大棗相配,能夠直接補充胃裡的津液,同時性質微溫,助力增強脾胃的運化能力。

03

總結起來,「脾四味」中,參補脾氣,是亢奮陰的,生津,而且能帶動津液輸布,滋養全身;姜是亢奮脾陽的,運化脾胃而去寒。炙甘草與大棗,皆甜而微溫,能快遞補充胃部津液,幫助脾運化。

現在有很多人因為過食寒涼傷了脾陽,或長期攝入肥甘厚味而又缺少運動,增加脾的運化負擔而傷了脾;或者勞累過度,或者思慮傷神,都會造成脾氣虛。

脾在中焦,是身體氣機的運轉中樞,脾氣虛了,整個身體就會氣機不暢,運化水谷的能力就會減弱,沒有食慾,但還總覺得腹脹,吃一點東西後,腹脹的感覺會更加明顯,脾的運化負擔進一步加重,致使脾氣更加虛弱,陷入一個惡性循環。

脾氣虛了,脾的運化功能降低,就會造成水濕不化,喝很多水,但是不解渴;清濁不分,糟粕和精微物質沒法區分開了,都流注腸中,故大便溏薄。

脾氣不足,精微不能輸布,氣血生化乏源,不能充達四肢、肌肉,機體失養,就會出現肢體倦怠,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形體消瘦;

若脾氣虧虛,水濕不運,泛溢肌膚,就可以出現肥胖、浮腫,早上起床照鏡子,時常發現臉和眼睛是腫的。

脾氣虛弱,精微物質不能得到有效輸布,不能上榮於面,故面色就會萎黃……

如果你有這些脾氣虛的典型表現,可以試試《傷寒論》中的「脾四味」。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王和

來源:太和道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