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家庭生活 > 正文

歐美人想變黑 為什麼中國人這麼愛防曬?

用毯子從頭蓋到腳,還給已經被遮住的眼睛加了一副太陽眼鏡……

如果不說,很難想像出這位朋友正在遊艇上度假,她的木乃伊式防曬也引起了網友的熱議和調侃,有網友表示「一生愛防曬的中國人,果然沒錯」。

在防曬這件事上,中國人可能就沒輸過,哪怕只外出十分鐘,很多人也是防曬衣、遮陽帽、太陽眼鏡、防曬手套等配備齊全的。

圖源:小紅書@普通iris,已獲授權

不過,帶著我們常規防曬操作的朋友們去到一些歐美國家之後發現,當地人幾乎沒有任何防曬裝備,全副武裝的自己成了「異類」。

一些國外的網友也在社交媒體上提問:為什麼夏天一到,旅遊景點的亞洲人就喜歡在樹蔭下扎堆?

不同的日曬與防曬

我們更注重防曬的「嚴密」程度,其實不無道理。

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日曬程度,和歐美大多數國家不同。

以國際常用的計量標準——紫外線指數,來劃分世界上不同區域的日曬強度的話,世界上大多數區域,包括中國,紫外線指數峰值都達到了11+。而加拿大,以及除了南歐個別國家的歐洲地區,紫外線指數峰值則更低,大概在5~10之間。

紫外線指數地圖|圖源:參考資料[2]

這是什麼概念呢?

世界衛生組織對不同紫外線指數的定義是:紫外線指數在3~5、6~7、8~10之間時,若在無保護的情況下暴露於陽光中,會有較輕、很大、極高的風險。對於這三種程度的日曬,世界衛生組織給的防護建議是:佩戴太陽眼鏡、帽子,使用SPF(防曬係數)大於等於15的防曬霜

對於紫外線指數大於11的地區,其描述則是:暴露於陽光中極其危險。給的防護建議也更多更長:採取所有的保護措施包括佩戴太陽眼鏡使用防曬霜,用長袖寬鬆襯衫和褲子保護皮膚,穿戴寬檐帽子,從太陽正午前兩小時到之後三小時間躲避陽光。

這麼看,我們總愛裹得嚴嚴實實,做得還挺對。

紫外線指數這一計量單位,雖然比較常見,但也有學者指出,這一單位過於籠統,無法突出更細微的差距。於是,便出現了用色度卡數值衡量紫外線指數的方法:

用色度卡表示的紫外線指數地圖|圖源:參考資料[2]

從圖中可以看出,整個加拿大幾乎都處在色度值6~10的區域,歐洲除了南歐個別國家,整體數值也都沒有超過10的。藍藍的顏色,看著就讓人覺得很涼爽。

我們國家的數值,則在10~18之間。其中,西南地區的紫外線指數最高,甚至超過了非洲大部分地區。看來,大家有時開玩笑說的「回非洲避暑」,也不是沒有科學道理。

我們的日曬程度決定了我們的防曬措施必須到位。

防曬霜是要塗的,但防曬霜效果如何難以確定,而且為了保證這難以捉摸的防曬效果,還得隔段時間就補塗一次,還得塗夠量……綜合考慮之下,還是得靠物理防曬,遮陽帽、防曬衣、太陽眼鏡等,通通安排起來!

甚至在沒有防曬霜的時代,我們也在努力防曬,比如晉代《古今注》裡就提到了「藤蓆為之,骨鞔以繒」的席帽。

席帽|圖源:參考資料[8]

所以,哪怕是到了紫外線不那麼強的區域,我們也會把自己裹得嚴嚴實實,避免被曬到,這大概是我們刻在DNA里的習慣吧。

那麼,大喇喇地走在陽光底下的歐美人,真就不怕曬嗎?

當然不是,他們也是做防曬的,只是更習慣塗防曬霜,且相比於防曬黑,他們更注重防曬傷。準確地說,他們根本不怕被曬黑,甚至還覺得自己曬得不夠黑,需要用曬黑油加把火。

我們在國外購物平台上隨機打開一個周銷量上千的曬黑油,可以看到,商品介紹頁的第一條就寫著:「防曬係數15的深色曬黑油。對於喜歡呈現金棕色肌膚,同時希望皮膚得到滋養、柔滑和保護的人來說,我們的深色曬黑油完美無瑕!」

也就是說,他們更喜歡兼顧防曬傷和曬黑功能的產品。在一些推薦曬黑油產品的網頁里,博主們也都會提醒大家記得看產品的防曬係數。

面對火辣辣的陽光,還是要做一些防護的。

不同的膚色審美

除了不同的日曬情況,還有另一個重要的原因影響著我們的防曬行為,就是我們對不同膚色的審美與追求。

傳統來講,我國以及其他東亞國家,都是以膚白為美。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裡就有詩句誇讚女性為「膚如凝脂,手若柔夷」,來稱讚女性肌膚的潔白與柔軟,民間也有「一白遮百丑」的說法。

一直到現在,白皙的皮膚也是許多人追求的審美標準。

在社交平台上,有成千上萬的帖子,分享變白經驗,測評美白產品等。國內的購物平台也風行各種美白產品,除了美白功能外,產品介紹頁面還會提到抗暗黃、抗暗沉、抗乾燥粗糙等功能,引導大眾將白皙的皮膚與年輕、健康、氣色好等概念聯繫起來。

近年的亞洲也不乏對黑皮膚的審美。

比如上世紀末在日本興起的澀谷辣妹風格,女孩子們用深色粉底和其他妝容形成鮮明對比,以此表達對傳統審美的反叛。我國也一直有女生走黑皮路線,有人把這視為一種健康、自由的膚色,以此來表達對白幼瘦審美的拒絕以及對自己的接納。

但總體上,還是追求皮膚白皙的人更多。

歐美早期也是以白為美的。

在中世紀的歐洲,白皮膚是引領時尚的潮流。那時的歐洲人認為,皮膚白表明這個人不需要戶外工作或從事任何園藝勞動。那時的人為了美白也很拼,有的人會通過放血,來讓自己看起來面色蒼白,或者是將通常有毒的含鉛化妝品直接塗抹在皮膚上。

到了1923年,時尚先鋒可可·香奈兒去度了個假,曬得黑黑亮亮的回來了,可可·香奈兒的同款膚色逐漸引起人們效仿。於是,遵循傳統防曬的人,和希望多曬曬太陽追趕潮流的人,在20世紀20年代的歐洲海灘上同時出現。

彼時相關的畫作顯示,海灘上有一些撐著遮陽傘的女子,但叉著腰直面太陽的人也不少。

圖源:參考資料[7]

時尚雜誌也敏銳地察覺到了這一審美變化,越來越積極地在雜誌里宣傳曬黑的審美潮流。

歐美的美黑潮就此開始,並一直持續到今天。

時尚雜誌在不同年份宣傳美黑的次數|圖源:參考資料[7]

在歐美某化妝品相關商業網站,有一篇題為「為什麼曬黑的皮膚更好看?」的文章,裡面提到:「曬黑的積極效果主要在於,它能提供均勻的光反射,形成連續的光影交錯,與白皮膚形成鮮明對比,後者常常伴隨色素差異和明暗的銳利變化。」

在另一個美黑產品的廣告介紹頁,商家也宣稱「曬黑一些的膚色能夠均勻膚色,遮蓋皮膚瑕疵,還可以令衣服顏色更好看」。

圖源:參考資料[6]

商家還做了一張黑白膚色對比圖,不過,感覺左右兩邊都挺好看,可能審美就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事吧。

因為不同的審美風向,我們在各種防曬美白的時候,歐美人也為變黑也做出了許多瘋狂的努力。除了曬黑油和日光浴,在室內的時間他們也不放過,用各種紫外線照射工具照射自己,使自己室內變黑。

1930年荷蘭的日光燈|圖源:Beeldbank Stadsarchief Amsterdam

但過度的紫外線照射會損傷皮膚。

據美國皮膚科學會統計,2013~2018年,全球青少年因室內美黑的患病率為6.5%,成年人為10.4%。美國部分州頒布法令以禁止室內美黑等不健康的美黑行為,有關健康皮膚的信息也越來越普及,近年來室內美黑的患病率有所下降,但在美國仍有大約780萬成年人還在進行室內美黑。

咱就是說,防曬黑也好,想要曬黑也好,都是大家對美的自由選擇,但在追求美的同時也要注意安全。

健康的,就是最美麗的。

————————

參考資料:

[1]Drissi, M., Carr, E.,& Housewright, C.(2021). Sunscreen: a brief walk through history. Proceedings(Baylor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35(1),121–123. https://doi.org/10.1080/08998280.2021.1966602

[2]Liley, J. B.,& McKenzie, R. L.(2006). Where on Earth has the highest UV? National Institute of Water and Atmospheric Research(NIWA), Lauder, Central Otago, New Zealand.

[3]Shoemaker, M. L., Berkowitz, Z.,& Watson, M.(2017). Intentional outdoor tann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ults from the2015 Summer ConsumerStyles survey. Preventive medicine,101,137–141. https://doi.org/10.1016/j.ypmed.2017.06.003

[4]Americ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ssociation: Indoor Tanning

[5]Perfect Blue: Why we look better tanned

[6]Tropicoco: Best Spray Tan For Pale Skin

[7]Martin, J. M., Ghaferi, J. M., Cummins, D. L., Mamelak, A. J., Schmults, C. D., Parikh, M., Speyer, L. A., Chuang, A., Richardson, H. V., Stein, D.,& Liégeois, N. J.(2009). Changes in skin tanning attitudes. Fashion articles and advertisements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99(12),2140–2146. https://doi.org/10.2105/AJPH.2008.144352

[8]博物館|看展覽:古代防曬指南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冬琪

來源:壹讀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