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入華15年,米其林依舊是外賓

01

昨天(11月15日),米其林鬧了一個不大不小的烏龍。

2024上海米其林指南榜單本定於今天(11月16日)正式發布,但昨天就在米其林小程序上提前泄露;到了下午,米其林官方索性將錯就錯,宣布「因為後台技術原因,這份榜單已經迫不及待地和大家提前見面了」。

這倒也算是一個順水推舟的成功危機公關。

這並非是米其林榜單發布第一次出現紕漏,在2022年成都米其林發布時,紙質版本的榜單指南也被網友曝光。

但可能更尷尬之處在於,相比前些年發布時的沸沸揚揚,今年米其林在華的各大榜單發布幾乎都是不溫不火,哪怕是昨天這個理應很有話題性的烏龍,在社交媒體上也並未引發波瀾。

米其林指南真的在中國水土不服嗎?

繼2008年發布香港、澳門初版指南之後,2016年9月,米其林公布初版上海指南,首次落子中國內地。時至今日,米其林指南已陸續覆蓋廣州、北京、成都和杭州。

作為全球最知名的餐飲評定體系,米其林指南進入每個中國城市時都曾引發米其林旋風,被視作城中盛事。但在度過初期的新鮮勁之後,很多人都開始左顧右盼的發出質疑:米其林懂中餐嗎?

圖/網絡

猶記得米其林發布初版上海指南時,當時輿論最大的批評有二:

其一,餐廳選擇過於奢華,人均餐標動輒上千元起;

其二,粵菜「一家獨大」,約半數的星級餐廳都為粵菜體系,且僅有的三星餐廳唐閣也是粵菜館。

當時的說法是,米其林既不懂中餐,更不懂上海。

米其林初版上海指南(圖/網絡)

2018年,米其林指南登陸粵菜大本營廣州,廣州人一面憤懣於本地僅有8家餐廳入選一星,一面也對米其林拒絕兼容「平、靚、正」的廣州美食文化不滿,本地餐飲界發出群嘲:「廣州不需要米其林」、「米其林不懂廣州(粵菜)」。

當米其林陸續進入北京和成都,「米其林不懂XX」幾乎成了經典句式,北京人和成都人紛紛打開了群嘲模式。2021北京米其林指南發布時,在相關新聞的微博下,點讚最高的一條評論調侃道:「迪士尼懂《花木蘭》嗎?」

唯一的例外似乎是杭州,這座被嘲諷為「美食荒漠」的城市對米其林的到來更多有一種受寵若驚的感覺,暫時按捺住了吐槽的衝動。但這似乎又為米其林不懂中餐提供了新的證據:中國大城市那麼多,為啥要挑「美食荒漠」做指南?

02

所謂米其林不懂中餐,當然有過度渲染的一面。

餐飲這東西千人千味,本就很難有一個絕對客觀的標準,任何榜單都不可能沒爭議。尤其是,當米其林進入一座城市時,本地餐飲界出於單純的「城市自豪感」,對本地餐飲被「低估」實屬正常。

但一份榜單能夠引發如此多的爭議,其本身也是一定有問題的。

圖/圖蟲創意

米其林的初心是一份提供給異地旅行者的餐飲指南,而具體到中國語境內,考慮到米其林的評審標準出自西方,可以說,米其林指南最標準的服務對象是外國旅行者。

比如,米其林北京指南被批評為構建了一個西方人式的北京經典刻板印象:烤鴨、小吃、涮肉和四合院。

但站在旅遊者尤其是國外旅行者的角度,這樣的「刻板印象」有什麼錯嗎?中國人到國外,不也會刻意選擇符合我們刻板印象的當地餐飲,這就是所謂的「打卡」思維。

作為一份針對外國旅行者的餐廳指南,米其林仍然是極其優秀的。一個外國人到了北京,怎麼能不打卡烤鴨和涮肉。

米其林當然在致力於本地化,但「外國旅行者」這個基因是很難變化的;米其林當然是全球最權威的美食指南,但其天然就不是一份本地化,精準針對本地食客的美食指南。

米其林指南暴得大名後,輿論越來越傾向於把米其林指南視作一份放之四海而皆準,針對所有人群的餐飲指南,這本身就是一種誤讀。

或者說,「錯」的不是米其林指南,而是將其無限權威化、普遍化和神化的輿論,這是米其林的生命無法承受之重。

當然,在輿論有意無意的捧殺下,也不排除米其林在中國變飄了。

北京一家米其林餐廳的招牌烤鴨(圖/網絡)

米其林評選的優點之一,是有一套相對客觀的標準:盤中食材;烹飪技巧;口味的融合;菜餚所展示的創意;菜品的持續穩定性(一致性)。

但這世界上本就沒有什麼東西可以放之四海而皆準,當這套相對剛性的標準來到中國,勢必會出現水土不服的狀況。

打個比方,很多人都吐槽米其林推薦的餐廳過於「精緻」。米其林這套標準可能天然更適合精緻餐飲,而不契合庶民美食,米其林當然有針對性地推出了相對價格低廉的「必比登」榜單,但還是無法從實質上改變指南的基因。

這還是那個問題,米其林指南的針對性和適用性是有限的,並不適合無限擴張無限泛化,也並不具備囊括所有餐飲門類、風格的可能性。當然,任何一份美食指南都是如此。

很多人都批評米其林指南的評審過於西方視角,這樣的批評可能過於空泛了,甚至有些民族主義之嫌。因此,這裡需要更有細節、更冷靜的討論。

《魚翅與花椒》(圖/豆瓣)

在這方面,曾著有《魚翅與花椒》、《川菜》等作品的扶霞·鄧洛普可能有些發言權。畢竟,她既是一個獲得過烹飪寫作大獎的西方人,又對中國美食充滿熱愛。

扶霞在接受一次採訪時曾表示:「最大的問題是米其林的做法。他們派一個人去吃一頓飯,有可能去兩三次,可是是一個人。很多中餐館,一個人吃不了好菜,必須要和一大桌一起去,才可以真的看他的技術。」

說得對啊,中國人吃飯都是一桌子菜,菜與菜之間講求搭配,有些菜不適合空口吃,更非「前菜+主菜」的西餐模式,米其林評審的「一人食」又如何能展現這其中的複雜性呢?

扶霞這個觀察角度就非常有趣,遠比國內輿論那些空泛的批評精準。

米其林適不適合中國,需要更細節、更兼容中西的「扶霞式」探討。出於某種民族自豪感對米其林一味鄙夷,與對米其林無上限的追捧,都是殊途同歸。

03

關於懂不懂中餐,米其林官方對這個話題可能遠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雲淡風輕,一直在想辦法破局。

比如,榜單中增添了越來越多的平價餐飲,這可以視作米其林對輿論的一種妥協與調整。

變當然比不變好,這至少體現了米其林對中國市場的某種謙遜。

但受壓下的調整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進退失據感。

米其林剛剛進入內地市場時,經常被批評不夠本土化,比如在上海的初版榜單中粵菜過多,西餐過多,不懂本地美食。

米其林似乎聽進去了。於是乎,我們在這些年的榜單中,看到米其林對「老字號」的鐘情。米其林可能認為,將老字號入榜就可以凸顯他對本地美食的尊重及熟悉。

但問題是,老字號就真的能代表本地美食嗎?不少餐飲老字號基本成為當地老年人和旅客的專屬,服務的敷衍、口味的一成不變等備受吐槽,為本地年輕人所敬而遠之。

這幾天,上海餐飲界就有一條新聞洗版:百年老店「老半齋」被中華老字號摘牌。

當然,這並不是說老字號都不能吃,上海福州路的老正興這些年的出品品質就很穩定,但也有一種批評是:自從前幾年入選米其林之後,菜品品質的提高有限,價格卻飛上去了。

將老字號視作」本地化」,是不是過於刻舟求劍了?米其林這種對中國文化的迎合,是不是也是一種對中餐和本土文化的刻板印象?

當然,這些批評對米其林可能也是不公平的,不變也不對,變也不對,輿論是不是過於嚴苛了?

在某種程度上,當然是。不過,這背後的根本原因還是以上曾提到的:米其林正被輿論塑造為一份全能全知,無所不包、無所不懂的全球性美食榜單。

不客氣地說,即使米其林不是出於本心,但如果其樂見此種恭維性輿論的蔓延,享受了由此帶來的美譽,那麼,也必須承擔由此帶來的種種反噬:不夠本土化、不懂中餐、不懂庶民美食。

上海一家老字號餐館(圖/網絡)

如何解決呢?

很簡單,米其林與某些國內輿論一起,降下身段,回歸米其林的本來面目:一份更適合外地(國外)旅行者、主打高消費精緻餐飲的榜單。

米其林當然是目前為止全球範圍內最有權威性的榜單,但這不代表其在每個市場、每個國家、每個城市,都無所不能包打一切。

這個市場需要更多的、相互補充、相互競爭的美食榜單,而不是一個自詡權威、自命天下第一、一家獨大的美食榜單。畢竟,美食的標準是因人而異、因地而異的,不同人群、不同階層、不同地域,不同代際、不同偏好,甚至不同價值觀的人對美食的標準都是多元化的。

具體在中國語境,中國的美食愛好者雖然並不排斥「精英主義」,但也有一種特殊的平民主義偏好:這既體現在對蒼蠅館子等庶民美食的追求上,也體現在更偏愛「人人都是點評者」的美食評價傾向上。

世界夠大,中國夠大,足以容納不同的美食定義。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楚天

來源:冰川思享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