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港台 > 正文

台北六四35周年燭光晚會 逾6000人出席創新高

六四事件已歷時35年,台灣現為華人世界唯一可以公開悼念六四的地方。台北自由廣場今年的燭光紀念晚會於6月4日當晚6:40時召開,與會者於晚間8:09時集體為六四受害者默哀致意。 據主辦方統計,超過六千人到場,其中不乏港人,也有台北的高中生,他們說,六四必須銘記,因為台灣也同樣面對中共威脅。

資料照片:2024年6月4日人們在台北自由廣場參加紀念1989年天安門鎮壓35周年集會

台北—

六四事件已歷時35年,台灣現為華人世界唯一可以公開悼念六四的地方。台北自由廣場今年的燭光紀念晚會於6月4日當晚6:40時召開,與會者於晚間8:09時集體為六四受害者默哀致意。

據主辦方統計,超過六千人到場,其中不乏港人,也有台北的高中生,他們說,六四必須銘記,因為台灣也同樣面對中共威脅。

「三輛戒嚴部隊坦克從背後追壓我們學生撤離隊伍,其中編號106號坦克沖入學生人群,造成11人死亡。」

這是親歷六四屠殺的前中國政法大學教師吳仁華在台北自由廣場的燭光晚會上沉痛描述他在1989年6月4日當天親眼看見北京學生的遇害經過。

他說,他當時跪在5名學生遺體前,暗自發誓「不能遺忘」。

另一位六四親歷者周鋒鎖也通過視頻演說表示,他當時是北京清華大學學生,在北京復興醫院目睹40多具遺體停放在外,送至院內的傷亡者更多,周鋒鎖痛陳,這般殘暴的中共政權「不可能尊重人權,更自絕於良知與普世價值的道路」

台灣年輕人追悼六四警惕獨裁政權威脅

6月4日晚間,名為「追求民主、無畏無懼」的六四燭光晚會在台北的自由廣場上以燭光排列成「8964」字樣,追悼35年前的這一天,命喪北京天安門廣場的罹難者。

紀念活動由華人民主書院等多個台灣、香港公民團體共同舉辦,從當天下午就陸續有群眾到場,截至晚間10:30時左右,主辦方統計,出席人數突破6000人次,創歷史新高。

人群中有幾名年輕的高中生,他們在接受美國之音采問時指出,來到現場是希望更了解這段悲傷的歷史及受害者的真實想法,畢竟當前的台灣也同樣面臨中共威脅。

今年就讀高一的張元愷說,大多數中國人在境內連談論六四的權利和自由都沒有,甚至根本被蒙在鼓裡,因此,台北透過晚會彰顯真相,更顯重要。

張元愷說:「(六四)這件事情應該被國際關注,因為不一定只會發生在中國,世界上還有其他獨裁國家也有可能發生這種事情。」

同行的另一名高中生李羿廷表示,台灣也曾歷經太陽花學運,但政府最終選擇聽取民意,並未暴力鎮壓,與中國的體制截然不同,但即便台灣人身處民主國家,也仍要警惕威權統治的教訓。李羿廷說:「就算是別國的事務也先理解,然後自己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

賴清德臉書發文偉大國家可以讓人民大聲說話

除了燭光晚會之外,台灣新任總統賴清德6月4日一早也在臉書發文,表達對六四的態度,他寫道:「一個真正令人尊敬的國家,是可以讓人民大聲說話。任何政權都應該勇敢面對人民的聲音,特別是年輕的世代。」

賴清德還說,紀念六四、不只是為了六四,更因為全球心繫民主自由的人們都有著共同的信念「唯有民主自由,才能真正保護人民。」

活動主辦方華人民主書院協會的理事長林啟驊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直言,現場湧入的人數之多出乎他意料之外。究其原因,林啟驊認為,可能是台灣也正面臨國會朝野對峙,民眾再次上街抗爭並集結於立法院外,尤其年輕人加入「青鳥行動」,對抗黑箱表決的訴求,代表台灣年輕世代對公共事務的高度關注,且延伸至對極權中國的防備心。

林啟驊說:「我相信,是因為他們越來越感受到,這個所謂的他國(中國)也正嚴重威脅到台灣的民主。對於台灣年輕人來說,它(六四)可能是某段課文里所提到的東西,而今天有機會(現場)了解到底中國在八九那時候是發生了一個什麼狀況。」

台港人「雙聲道」主持燭光晚會傳承香港維園燭火

華人民主書院協會指出,今年晚會的一大特色是,相比往年,親臨現場的港人及其他外籍人士激增,前來採訪的外籍媒體也多於往年。

香港《國安法》2020年中期生效後,香港維園曾年年舉辦的六四燭光晚會已被迫停辦並噤聲,台北六四晚會現場首度安排兩名主持人分別以華語和粵語「雙聲道」主持,象徵延續香港維園的燭火和港人的六四精神。

旅居台北的香港邊城青年秘書長馮詔天特別於現場擺攤,介紹香港人權問題。他說,維園六四燭光晚會曾是港人重要的集體記憶,但現由台北接棒,意義重大。馮詔天告訴美國之音:「香港沒辦法再有任何公開紀念活動的時候,在台灣有這麼難得的機會,可以再次為了紀念中國六四有一個晚會,是非常難能可貴的。」

除了當晚的燭光晚會,台灣今年也早於5月底就策劃六四35周年藝術展,並在北、中、南台灣分辦三場在地人權講座。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