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李果果:戒斷刮刮樂的年輕人

作者:

刮刮樂就像一夜暴富的美夢,有人睡得香,有人想醒了。據財政部發布,2023年全國共銷售彩票5796.96億元,其中即開型彩票銷售1190.21億元,增長100.2%,約占整個彩票銷售額的20%,顯示出大眾購買刮刮樂的熱情。

但「小刮怡情,大刮傷錢包」。時下,部分年輕人對刮刮樂過於投入,有人整本開票,有人豪擲數萬,有人負債借款。當夢醒和破碎時,這些人又開始了刮刮樂「戒斷人生」。

#01

開始戒斷刮刮樂的人

今年24歲、從事教育工作的王女士算了算,自己最近一次買的這8本刮刮樂,開了240張票,記憶中依稀花了4800元,結果開完所有只中了1000多,虧了3000多塊。

名義上是想舒緩糟糕的心情,但內心深處懷揣的是一夜暴富的期待,結果越刮越不高興。王女士索性把成堆的中國紅和點石成金放在床頭櫃,用來狠狠警醒自己。

「既然一次性把這輩子的刮刮樂都刮完了,就是時候該戒掉了。」王女士說。

王女士是2023年入坑刮刮樂的,起初抱著刮著玩的心態,平常偶爾開幾張,覺得30、50塊一張票就當給生活添個彩頭。

「沒錢的時候我也從來不尋思買這東西,新入職的時候還省吃儉用,精打細算每一筆錢,現在工作穩定了收入高些,買刮刮樂就沒那麼糾結了。」

從一張、兩張到整本,王女士說自己情緒上頭「其實也就是一瞬間的事兒」。只不過以前小數額可以當玩兒,真虧了才有了以下後知後覺。

「即使刮刮樂返獎率高達65%,也不意味著真能賺更多錢,甚至有時候能回本一半都是好的。」

回想當初「天上掉錢」的初願,「我現在就覺得,刮刮樂中100萬比我自己掙100萬都難。」

痛定思痛,她決定徹底跟刮刮樂說再見,並監督自己以後不要再犯。

像王女士這樣,很多想要戒斷刮刮樂的人,都走上了跟自己人性的搏鬥之路。而在這場戰役里,有人成功,就會有人失敗,困在反覆掙扎的過程中。

還在江蘇讀大學的月月屬於後者。從此前「正常」的娛樂消費到一天5-6張刮刮樂,每張10元的彩票逐漸將她的生活蠶食。

從去年5月到現在,月月真正花在刮刮樂上的錢並不算多,但少量高頻次的刮刮樂消費,總會有那麼幾天超出她正常的生活開支,直到行動電話里跳出餘額不足的提示。

她意識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也開始了戒斷之癮,只不過是循環式的。2月開始戒刮,3月又開始買,4月又重新開始戒……

這種「翻來覆去」在社交媒體上並不是個例。擁有同樣煩惱的很多年輕人,分享了許多「戒刮日記」,支了許多招兒。

比如有的年輕人建議,「每天只刮一個空格」,這樣一張刮刮樂可以刮夠1個月;還有人建議,「一次性買多、直到刮到自己手酸」。

當然,也有勸退「幻想派」的。「這就是打工人唯一致富機會,不要放棄」「根本戒不掉」「一旦中100,你就會花1000」。

像王女士或月月,雖然對買刮刮樂比較痴迷,但好歹花的是自己的錢,如果買成了負債一族,事情就嚴重了。

打開各類媒體,因買刮刮樂負債幾十萬的年輕人並不鮮見,很多錢都是從銀行、其他平台借來的。還有的人是在不同彩票店裡「賒刮」,甚至還出現了影向到家庭的極端案例。

這時再做戒斷,估計已經為時已晚。

#02

是什麼在驅動這場刮刮樂狂歡

究竟是什麼驅動了許多人沉迷刮刮樂,經濟誘因一般被放在第一位。

對很多打工人來說,刮刮樂有「一體兩面」。有人說它是「窮人稅」、有人說它是「窮人翻身的唯一希望」。

看刮刮樂火的時代性,耐人尋味。自1988年1月17日即開型彩票誕生於北京以來,它其實已經走過36年。遠的不說,刮刮樂最近一次受到大眾極大關注,主要是從去年上半年開始的。

去年5月底,財政部網站公布了2023年前四個月全國彩票銷售情況,其中即開型彩票同比增速第二快,僅次於足彩,達到了31.4%。

而在這之前的5年,也就是2018-2023年間,因為行業整頓等眾所周知的原因,整個彩票行業銷售經歷了一段低迷期,直到2023年才緩過勁來。

為啥年輕人突然從2023年開始愛上刮刮樂?目前沒有權威的定性,但一般認為隨著年輕人生活成本越來越高、經濟上升前景越來越充滿挑戰性,這時人們的心理會傾向於「投機」。

簡單來說,「正是因為賺錢難,所以才去買彩票(做夢)」。

行為經濟學家就認為,貧窮的感覺會促使人們買彩票。人們一旦遇到難以解決的問題,就會產生焦慮,這種焦慮會促使人們放棄思考,退回到本能和直覺的糢式,選取最直接的手段來解決問題。

除了經濟誘因外,刮刮樂火的背後也離不開這三個關鍵詞形成的引力場:基於悅己的情緒消費、社交場景的同溫層影向、社交平台的推流圍獵。

萬萬是地道的浙江女孩,第一次買刮刮樂是在9年前,之後逢年過節總要來兩張試試運氣。

她說無論賺不賺錢,每次開票時額頭冒汗、手心發汗的刺激感,都讓她覺得享受。

這是很多年輕人掛在嘴邊的所謂「情緒消費」的一種。刮刮樂的簡單玩法,降低了年輕人入局的門檻。而比起沉重的大宗支出,年輕人也似乎更願意為低成本的簡單快樂買單。

有人也把這與「口紅效應」關聯起來。指的是,在大眾錢包遭遇挑戰情況下,人們仍然會有強烈的消費欲望,所以會轉而購買比較廉價的非必要之物,用來慰藉自己。

但咱們也不用用一些美麗詞彙過於為自我開脫,或者自我美化。所謂情緒消費的內心深處,還是年輕人對追求財富坦蕩的、赤裸可見的欲望。

最瘋狂的時候,萬萬就花了1500元連開3本。

第一本沒虧太多,想賺回來買了第二本,又虧了不服氣再買第三本,還是虧,於是想開第四本。

這在行為經濟學上,也有一個詞叫做「賭徒謬誤」(gambler’s fallacy)。指的是人們在賭博或投資時,如果獲得一連串勝利,就會產生過度自信,以為自己能夠一直贏下去;如果連續遭遇失敗,人們會感到不幸,產生「追逐損失」的心態,認為下次一定能扭轉乾坤。

「我是在為自己的情緒買單,刮完一本感覺很上頭,一直期待著下一張能夠有大獎,其實就是衝著掙500萬的心情去的。」萬萬說。

在這種顯性的欲望背後,也離不開年輕人社交、與社交平台的推波助瀾。

時下,刮刮樂已經不純粹是一種工具,而是沉澱成了一種帶有時髦和神秘感的生活方式。

有的年輕人會出去旅遊博好彩頭,買一張;出去逛街心情好,買一張;生活不如意,買一本;想送朋友新奇禮物,來一捧刮刮樂花束;還有人結婚當天,會給自己買一張,甚至給全場賓客每人來一張。

在萬萬沉迷於刮刮樂的誘惑時,社交平台精準的算法也起到了「建造一個密閉空間」的作用。

「我越關注它越推送,每次重新整理都有中獎裸辭的帖子,別人隨手一刮中了5萬10萬,點進去一看,底下的人都在接好運,我就會想怎麼他們中大獎這麼容易,難道我就這麼難嗎?」

來自隔壁家的成功故事驅使著萬萬一次次去買彩票,她從看熱鬧的人慢慢就變成了深陷其中的人。當然現在她又成了社交媒體上戒刮大軍的一員。

欲望總是讓人瘋狂,用對了地方,它催生社會進步。但一旦人被欲望主宰,就會變得不聰明。就如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所說:「欲望本身並非罪惡,憑藉欲望毫無節制地為所欲為才是罪惡。」

#03

從暴富夢,回歸平凡奮鬥夢

目前來看,戒刮大軍相對於新入局的隊伍,還是少數。這一段時間,有媒體就報導,「刮刮樂多地大面積缺貨」。

中國福彩中心客服人員在受訪時就解釋,最近即開票市場需求旺盛,因生產供應跟不上導致缺票。

可見刮刮樂熱度仍然沒有退燒。這也能從相關數據上來互相佐證。

據財政部數據,2024年1-3月,全國累計銷售彩票1494.66億元,同比增加246.42億元,增長19.7%。

其中,即開型彩票銷售389.75億元,同比增加174.85億元,增長81.4%,占彩票銷售總量的26.1%。

具體到3月,即開型彩票就銷售了137.13億元。按全中國約14億人口計算,相當於這個月,全國每人都花了近10元購買刮刮樂,大家都勇於為經濟做貢獻。

也越來越多。

有企查查數據顯示,2023年前4月,全國新增彩票註冊企業813家,今年前4月新增彩票註冊企業2105家。

有刮刮樂老闆透露,自己有錢,肯定不會拿去存款,寧願去投資刮刮樂。

老闆心裡的帳是這樣算的:同樣的100萬,拿去銀行存一年,一般整存整取年利率只有1.45%,而拿去囤積刮刮樂,全部賣出去能有6%-7%的收益,明顯後者更能賺錢。

在老闆眼裡,「刮刮樂就像投資理財」,它是按照計劃發行的,像人民幣一樣存量穩定,再加上市場行情擺在這,不用擔心「買來的刮刮樂賣不出去」。

其實這些抽象的數據,都是由一個一個王女士、月月、萬萬的人生支撐起來的。

但可能我們要互相給自己潑的冷水是:在這個世界上,中大獎的永遠是少數人,甚至是極少數。

小韓在武漢開了5年的彩票店,他說自己從沒見過超級大獎,更多人只中幾十幾百塊,上千的都不多。那些每日上熱搜的中大獎新聞,永遠都是「隔壁家」。

這時,或許年輕人們該重新回顧一下刮刮樂的初心。

刮刮樂作為一種福彩遊戲,本質是玩樂,它既符合個體娛樂需要,也能做社會公益扶貧助困,自有存在的價值。

但對於年輕人來說,即便它有暴富的概率,也只是極小的概率。沒有真實的付出,只想用刮刮樂來改變人生,並不可靠。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真故研究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