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文集 > 正文

程曉農:中國的養老危機

作者:
中國很快就要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了,但是,由於國家社會經濟戰略的嚴重失誤,導致深度老齡社會即將面臨養老危機。2019年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實驗室的預測是,養老金危機會在2035年爆發;現在中國經濟每況愈下,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債務深重,養老金危機可能提前好幾年就發生。 一旦養老金危機發生了,不但老年人可能不易生活,而且他們的子女也立即會感受到財務壓力。由此看來,養老金危機不只是老人的噩夢,也是全國性的社會危機。

中國很快就要進入深度老齡社會了,但是,由於國家社會經濟戰略的嚴重失誤,導致深度老齡社會即將面臨養老危機。2019年時,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保障實驗室的預測是,養老金危機會在2035年爆發;現在中國經濟每況愈下,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債務深重,養老金危機可能提前好幾年就發生。事實上,中國養老金危機的爆發,會關係到城市裡幾乎每個家庭的家境和未來。

一、中國深度老齡社會的由來

國際上通常認為,一個國家60歲以上的人占總人口10%的時候,這個國家進入了老齡化社會;當60歲以上的人超過人口的15%時,屬於中度老齡社會;而這個比重超過20%,就屬於深度老齡社會了。社會的深度老齡化會讓該國的經濟活力逐漸降低,而依靠養老金生活的老年人將越來越多。

由於歷史原因,中國必然在最近進入深度老齡社會,這是一個稍有人口學常識的專家都能想到的問題。中華民國成立後,長期的軍閥混戰,再加上抗日戰爭和國共內戰,導致整個二十世紀前半期人口傷耗嚴重。直到中共建立政權之後,人口出現了快速增長,從50後這一代開始,中國的人口迅速增長。

然而,從本世紀開始,50後這代人開始退休,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就會必不可免地發生。因此,中國從2000年進入老齡化社會後,老齡化的速度不斷加快,現在中國已有18%的人口在60歲以上;要不了幾年,就完全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了。

3年前,中國媒體《第一財經》的記者分析了336個地級市、省會城市和直轄市的人口普查數據,發現當時全國已有149個城市進入深度老齡化的人口狀態,占全部城市的44%,而這個比率每年還在上升。

如果說,醫療條件的改善會延長人的壽命,也因此產生了全球性的人口老齡化現象,那麼,中國本世紀的人口老齡化還有一個獨特的難題。那就是,七十年代末期開始的獨生子女政策還導致了人口結構的畸形化,即城鎮人口中年輕人口相對收縮,使得一對中年夫妻要承擔四位年老長輩的長期照護。

獨生子女政策的出台,原本是人民公社經濟管理制度以及由此造成的農業生產力低下所產生的必然結果。由於糧食產量增長很慢,人均口糧不足,所以,中共一方面堅持50年代開始的、在城鎮嚴格地用糧票限制糧食供應總量的做法,也從1980年開始,在城鎮推行獨生子女政策。雖然農村經濟改革打碎了人民公社制度,糧食短缺已經緩解,但政策慣性卻導致獨生子女政策一直到最近才放鬆。

二、養老金危機即將爆發

老齡化社會最關鍵的社會經濟問題是老有所養。誰來養老人?不管是由政府的養老金系統和長期照護系統來支撐,還是由子女贍養老人,獨生子女政策所造成的人口畸形化,都必然加重中國的深度老齡社會之養老危機。

最近,中國社會科學院下屬的社會保障實驗室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提到,中國到2035年國家養老金系統的多年積累將耗盡。這則消息引起了國際媒體的多方關注,而中國國內則很少有人注意這則可能影響到每個城市家庭財務狀況的重要信息。

其實,中國社科院的社會保障實驗室過去五年來每年都發布《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每次的內容不斷更新;而五年來唯一不變的結論就是,中國到2035年會爆發養老金危機。所以,這不是一個爆炸性新聞,而是一個講了五年、卻不被中國人重視的舊聞。之所以中國人不予重視,可能是因為,大家不太願意面對這個令自己糟心的消息,同時寧可相信政府會解決這樣的問題。

那為什麼過去幾年國際媒體不關注中國即將爆發養老金危機,現在卻突然開始關注這個舊聞呢?原因是,全世界對中國經濟再也不看好,所以,與五年來的歷次報告相同的結論,此刻就吸引了國際媒體的目光。各國記者知道一個道理,如果養老金系統入不敷出,只要中國經濟還能成長,財政就能補貼養老金系統,所以養老金系統入不敷出,就不會成為危機。但是,過去兩年來,中國經濟垮塌了,各級財政債台高築,已經拿不出錢來補貼養老金系統,那養老金系統的財務危機就可能提前爆發。這就是中國的養老金危機會引起國際媒體紛紛報導的原因。

其實,中國將會爆發養老危機這件事,並不是秘密,中共高層早就知道,只不過他們一直在拖,希望能混下去。直到今天,養老金危機即將爆發,中共高層仍然束手無策。去年2月25日中國的《財經》雜誌報導,已卸任的央行行長周小川在「第五屆全球財富管理論壇」上發表講話。他說,中國現有的養老金基礎並不好,國際上多數國家養老金的總量占GDP的50%-100%,有的國家占比超過100%,而中國的這個比例只有10%。周小川表示,中國的人口老齡化是世界上最突出的,養老金缺口比其他國家更大;所以,未來的挑戰很大,不要迴避難題,不要認為養老問題還有拖延的機會,以後會更艱難。

如果說,中國社科院社會保障實驗室發布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是一個客觀的研究成果,那麼,周小川的講話其實是用他可能用的話語,從決策層面點出了高層的猶豫和為難。那中共決策層在養老金危機上,為什麼如此為難呢?

三、地方財政的「資金饑渴症」

中國的養老金系統跟其他國家相似,是現收現付制,即當年收入的養老保險金用於即期的養老金給付。如果當年收大於支,就產生結餘;若支大於收,則靠財政補貼。實際上,剔除財政補貼的話,從2015年到2018年,中國每年的養老金都是支大於收,比如,2015年虧1,731億,2018年虧4,504億。在房地產高歌猛進的年代,地方政府不缺錢,補貼養老金缺口,還不算困難。

但是,2019年發表的《中國養老金精算報告2019-2050》提出了如下預測:隨著退休人口迅速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增長會跟不上支出的增加,即使算進去財政補貼,累計結餘也會逐步耗盡,到2035年,養老金就無法再按過往的標準如數發放了。

必須強調的是,這個2035年會爆發養老金危機的預測,是五年前按照中國房地產泡沫不會破滅、經濟不會衰落來推斷的;現在中國的經濟每況愈下,地方財政捉襟見肘,那爆發養老金危機的時刻,就再也不是2035年了,而可能是提前好幾年就爆發,比如,可能就在2028年前後,這個嚴重的警號離今天只有不多的幾年了。

中國很少有人考慮過一個問題,那就是,財政能拿多少錢出來填補每年的養老金窟窿?中國各省市的養老保險金是分省市各自管理的,不足部分由地方財政補貼;而地方財政入不敷出時,仰賴中央財政補助。這是朱鎔基時代實行中央、地方稅制改革的結果。

[page]

在經濟高歌猛進、房地產價格節節上升的年代,地方財政收入也水漲船高,儘管如此,中西部省份的地方財政缺口依然很大。因此,前些年中央財政會從上海、廣東、江蘇等財政狀況相對最好的地方,「抽肥補瘦」,同時再加上中央財政的一部分錢,因此內地大多數仰賴中央財政補助的省份,並不擔心養老金虧空,反正有中央兜底。

而疫情的那幾年裡,中央財政「抽肥補瘦」的來源已日漸枯竭,東南和南方經濟曾經繁榮的幾個省市自身也發生了財政困難。這樣,全國的絕大部分省份就只能期待中央來滿足地方財政無窮無盡的「資金饑渴」了。這就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經濟改革圈裡經常講的社會主義國家傳統的「短缺經濟學」問題。

《短缺經濟學》是匈牙利經濟學家科爾奈1980年出版的分析社會主義經濟中長期存在短缺現象的專著。他從經濟制度的角度提出,資金短缺的主要原因不單純是政策失誤,更大程度上是這種制度必然產生的下級行為的產物。中國改革快五十年了,最後又重新走回了傳統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資金饑渴」症。而養老金系統目前及今後全國性的「資金饑渴」,其實中央財政是很難滿足的,不然的話,中國就無需經濟改革了。

四、為什麼當局救不了養老金危機?

中國的養老金危機,其實只是城鎮養老金系統的危機,中共通過農村養老金歧視制度,已經省下了巨大的農村人口養老金開支。換言之,如果取消農村的養老金歧視制度,讓全國城鄉老人享受相同的養老金待遇,那麼,城鎮人均養老金就必須削減四成。

中共堅持世界上其他國家沒有的農村歧視制度,在就業、養老金等很多方面,都實行對農村居民的政策歧視。比如,毛澤東時代長期實行農產品低價制度,用工農業產品剪刀差剝奪農民,使得農民長期貧困,既無財產,也無養老幫扶。

上個世紀末朱鎔基強行把國企改制為私有企業,幾千萬國企員工被迫下崗,失去了退休金,後來各地政府陸續給這些下崗的「國家職工」追加了比較低的養老金待遇;但同樣在毛澤東時代被政府長期盤剝的農民,直到2009年才開始見到農村養老保險試點,覆蓋面從10%的縣份逐步擴大,農民每月領取百元人民幣,僅為城市最低養老金數額的幾十分之一。

中國的十四億人口當中,九億住在城鎮,五億住在鄉村。這種農村歧視制度為中共省下了大筆的養老金開支。即便如此,城鎮的養老金系統還是即將崩盤。中國社科院早在2019年就預判到的養老金危機之所以會提前到來,是因為有四個過去未能預測到的原因。

其一,疫情之後經濟居然會拉不起來。其實,即便沒有疫情,中國經濟對房地產的畸形依賴造成了巨大的房地產泡沫,這個泡沫必然要破滅。房地產泡沫破滅之後,地方政府的賣地收入腰斬,甚至跌落更多,繼續補貼養老金缺口的地方財力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其二,經濟衰退之後,失業率跳升。如果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處於正常狀態,那麼,年輕一代不斷進入求職市場,他們就業後不但能養自己的小家庭,同時還為政府的養老金系統繳納養老保險金,這就保證了養老金系統的資金可以源源不斷。然而,現在中國的年輕人失業率太高,特別是大學的文科畢業生就業率非常低,畢業等於失業。大學畢業生失業普遍,已歷數年,看來以後也不會改善了。幾年累積下來,大約幾千萬大學畢業生求職無門;相應地,養老保險金的繳納者也大為縮水。

其三,新生人口迅速減少。養老金系統的資金來源能源源不斷,還取決於另一個前提條件,即未來成長起來的新一代,能充當繳納養老保險的生力軍。但現在中國的青年人很多人選擇不婚或婚而不生,結果新生人口大幅度減少,生育率連續7年下滑。2023年中國的出生人口902萬,比2022年少54萬人,而死亡人口是1,110萬,比2022年多69萬。出生人口少於因病去世的人口,所以中國的總人口減少了,於是二十年後能為養老金系統繳納養老保險的人口出現了下降趨勢,這構成了長期性的供養危機。

其四,中國政府曾經寄望於養老金結餘的投資收益能彌補每年的養老保險收入不足,但事與願違,養老金結餘投資證券市場之後,回報微薄,甚至虧損嚴重。中國財經媒體《獨角金融》引用數據服務商Wind數據,中國現在共有462個在證券市場上投資的養老基金,其中2023年以前成立的是345個,而虧本的是310個,占90%;2023年以來新投資證券市場的養老基金是117個,106個虧損,其中34個的虧損大於10%,7個基金因為虧蝕嚴重而被清盤,剩下的11個勉強保本,其收益僅超過1%,比銀行存款利息還少一半。

五、老齡社會無所依

為了應對深度老齡社會的經濟社會需要,國家本來必須準備一個具有足夠財力支撐的養老金系統。然而,上面講的四個因素如果沒有改觀的希望,則養老金危機的爆發時間點肯定會早於原先預測的2035年;很可能,再混個三五年,到2028年前後,養老金危機就躲不過去了。十年前,中國是每個養老金領取者有10個勞動力在繳納養老保險金;目前是每個養老金領取者有5個勞動力在繳納養老保險金;這個比例會進一步下降。

養老金危機一旦爆發,首先會表現為支付拖延,而不是立即中斷所有養老金給付;然後,給付的數額會逐漸縮減,由西向東在各省市蔓延;接下來,就只能指望中央財政大量發行長期國債,讓銀行認購,從而把民眾的儲蓄間接地變成養老金的來源,這個動作今年已經開始了;而最後的結果是,中央財政的天量國內債務抽乾了銀行的資金之時,就會引發金融危機,那時,不但養老金的支付將非常艱難,民眾的銀行存款也難以提取,因為居民儲蓄早就被中央財政挪用來發放之前數年的養老金了。

中國的養老金危機爆發會導致什麼樣的社會後果呢?這關係到幾乎中國城市裡每家人的未來。這種狀況一旦出現,老人要害怕「老無所養」,年輕人會擔心自己繳納了養老保險金卻退休後拿不到一分錢。中國政府推行獨生子女政策時,曾對國人承諾,「一胎政策好,政府幫養老」;但30多年後中共發現獨生子女政策傷到養老金系統了,就改口說,「養老不能靠政府」。

中國現在已經逼近深度老齡社會,如果養老金枯竭,幾乎每個家庭都會陷入財務危機。因為,中國的退休老人有很重的家累,很多老年人不但要顧到自己的生存,同時還要養子孫。這與當局隱瞞養老金危機、營造養老金支付逐年緩慢略增的社會觀感有關,很多中國的退休老人不知道,自己的好日子可能快要到頭了。

中國各社會群體當中,除了極少數富人和官員之外,一直以來過得最舒服的就是領取養老金比較多的那些城鎮退休老人了,特別是退休公務員,可以領到每月六七千甚至上萬元的優厚養老金。現在健在的退休老人之下一代多半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婚後不一定供得起房子,於是很多退休老人就幫子女付房貸首付;甚至,有些獨生子女人到中年,覺得父母的退休金用不完,自己去打拼也賺不到多少,不如就躺平在父母的養老金上。

因此,一旦養老金危機發生了,不但老年人可能不易生活,而且他們的子女也立即會感受到財務壓力。由此看來,養老金危機不只是老人的噩夢,也是全國性的社會危機。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李廣松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4 by Aboluowang

投稿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