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物價上漲,當地人感受到生活壓力。示意圖,非新聞當事者。(路透)
美國面臨持續的物價上漲壓力,雖然整體通膨率已從先前高峰迴落,但內核物價依然居高不下,特別是食品、住房與服務類價格漲幅明顯,使得民眾的生活成本不斷上升。根據多家媒體與研究機構報導,許多家庭雖有收入成長,卻因物價增速更快,實質購買力不增反減。不少在當地的華人移民坦言,近期出門外食的頻率大幅下降,也出現消費降級的趨勢,只為因應通貨膨脹。
在此背景下,「消費降級」成為美國民眾應對物價壓力的普遍現象。具體表現在食物選擇轉向經濟型品牌或折扣超市,例如Aldi與Dollar General銷售額成長,消費者放棄購買高價有機商品,轉向批發裝、冷凍食品等價格更親民選項;外食頻率下降,改為在家自行烹飪,或選擇速食連鎖店取代中高價餐廳;非必需品支出減少,如服飾、電子產品與娛樂開支縮減,有些家庭推遲旅遊計劃,或轉向二手市場購物;住房與租金負擔沉重,部分年輕人選擇與親友同住,減輕租金壓力。
總體而言,物價持續高揚正迫使美國消費者調整消費習慣,轉向更務實、保守的生活模式,顯示出中低收入族群在經濟壓力下的彈性與無奈。有網友發文討論「灣區的大家最近都窮到什麼程度了?」他坦言自己開始減少沒必要的開銷,進行「消費降級」。
其他人紛紛留言「不敢出去吃,又貴小費又高。自己做太難吃,目前在吃方便麵」、「中餐打死不堂食,必須要打包回家,配上自己悶的米飯,連吃三頓」、「為了七分錢的玉米,起大早去超市」、「沒有真的很窮,就是不敢大手大腳的花錢。看到喜歡的東西,都不買,先把錢存起來買股票,定期之類。要不真的是抗不了通漲。2025年了,我連PS5都捨不得買,不是買不起,就是捨不得」。
還有人說「中午剛去costco吃完1.5元(美元,下同)小熱狗」、「以前每周外食一次的飲茶和晚飯取消了」、「運行一天只吃一頓正餐,省錢省事減脂塑身」、「吃Panda(熊貓快餐)都是奢侈,核桃蝦都不敢點了」、「好久沒下館子了」、「窮的要死,外賣一頓30元起步,去wholefoods隨便買幾樣就50+了,這生活品質直線下降,最近還證件更新沒法回去,只能找代辦,再給自己省一份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