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為什麼牙齒越來越鬆動?你以為是老了,提醒:或是3種疾病的前兆

「牙一動,我就不敢吃硬的東西。」這是很多人走進牙科診室時最常說的一句話。

大多數人下意識會把這歸結為「年紀大了」,可真的只是年齡的事嗎?人的一生里,牙齒一共就換兩次,從20歲開始,牙根就不再生長,它沒有備用件,也幾乎沒有重建機制。

一旦開始鬆動,基本就走上了無法回頭的道路。

但更棘手的是,有些牙齒鬆動,其實不是年紀,而是身體其他地方出了問題。

口腔作為一個「開口在外、根系在內」的系統,是極容易被忽視但也極容易暴露身體異常的地方。

尤其是牙周組織,既是支撐系統也是免疫前線,一旦身體某個系統長時間存在慢性刺激,牙周組織就可能率先反應,而這三類常被誤認為「與牙齒無關」的疾病,才是引發牙齒鬆動的根本推手。

第一種是牙周病,不是蛀牙,不是牙齦出血,而是牙周組織的持續破壞,很多人覺得刷牙出點血沒什麼大不了的,漱漱口就好了。

但這種「出血」,其實是牙齦在不斷發炎後的一種信號,當牙菌斑長期堆積在牙齦邊緣,不及時清理,就會形成牙結石,硬到連牙刷都刷不掉。

這些炎症會慢慢侵蝕牙齦,深入牙槽骨,一旦骨頭開始吸收,牙根的固定性就會下降,這時候牙齒會像「地基鬆了的柱子」,越來越松,不是表面的問題,而是根部出了結構性破壞。

更可怕的是,這種過程幾乎無痛,等發現牙齒能晃動時,往往已經失去了原本的骨質支撐,常規牙科處理也只能是「拔掉」,早年錯過清潔,晚年只能接受脫落。

牙周病和衰老有關係,但不是因果關係。有調查顯示,50歲以上人群中,超過60%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但其中半數並沒有明顯自覺症狀,這也是它被稱為「沉默殺手」的原因。

別等牙齒開始晃動,才追著問醫生還能不能補,那時候補什麼都晚了,防治牙周病,關鍵在「深度清潔」,不是刷牙時間久,而是方式要對、區域要清、頻率要穩。

第二種,是很多人想不到的糖尿病,很多人會疑惑,血糖高關牙齒什麼事?但其實,牙周病和糖尿病之間是互為因果的一對慢性病「搭檔」。

血糖長期偏高,會讓微血管系統紊亂,局部免疫功能下降,牙齦組織就是這種「小血管密布」的區域。

血糖不穩時,牙齦的再生能力、抵抗感染能力都顯著下降,一點點細菌就能引發大面積炎症,且恢復速度極慢

很多糖尿病患者會發現,牙齦經常出血、腫脹,牙根處隱痛,牙縫越來越大,其實這不是牙齒壞了,而是牙周組織因為血糖干擾,變得極度脆弱。

更有研究發現,糖化血紅蛋白越高的人,牙周病的風險就越大,也就是說,你控制不好血糖,再怎麼洗牙、刷牙也沒用,它還會繼續破壞牙根。

糖尿病不是控制住了就萬事大吉,它像是慢性系統失調的開端,所有依賴微血管供養的區域,都會受到影響,包括視網膜、神經末梢,還有牙周組織。

控制血糖不是為了不口渴、不尿頻,而是保護那些最脆弱但最容易忽略的微結構,而牙齒,就是一旦受損就無法再生的微結構。

第三個影響牙齒穩固的,是骨質疏鬆,這聽起來是關節的問題,但它真正波及的,是整個骨架系統,而牙齒,是通過牙槽骨嵌入頜骨中的。

骨質一旦疏鬆,牙槽骨也會變得鬆軟,承載力下降,牙根自然無法固定牢固。

這個過程很難通過肉眼發現,因為牙齒外形不會變,只是開始感覺咬合無力、牙齒位置有點偏移,甚至刷牙輕輕碰就覺得松。

更複雜的是,女性絕經後骨質流失速度加快,而牙槽骨屬於「高代謝區」,更容易發生微損傷,有些人骨密度剛剛下降,還沒被診斷為骨質疏鬆,就已經出現牙齒鬆動的信號。

也就是說,牙齒是一種「提前預警器」,在身體其他部位還沒表現出骨量變化時,它就開始出問題了。

更要注意的是,那些日常不起眼的習慣,會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牙齒鬆動的推手。

熬夜、精製碳水攝入過多、運動不足、精神長期壓抑,這些看似和牙齒無關的因素,都會通過代謝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最終匯聚到牙周組織的慢性疲勞中。

真正讓牙齒動起來的,往往不是一次傷害,而是一段時間內身體整體節律的偏離。

牙齒的問題,不是靠牙刷解決的,刷牙只是維護,不是治療,每次發現牙刷沾血、咬蘋果有痕、牙縫變大,都不要下意識怪自己「歲數大了」。

這個反應不是衰老,而是身體在提醒你:某些關鍵系統,已經失去平衡。

如果把鬆動當成必然,那真正的惡化也就無法阻止了,牙齒只是「最先說話的部位」,聽懂了它的信號,很多事情還有機會改寫。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葉淨寒

來源:健康小小講堂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牆 免翻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