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母親什麼性格,孩子什麼命!這4種媽媽最可怕

雖然我們一直說:孩子,是爸爸媽媽共同的孩子。但不得不承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媽媽對孩子的影響更深重

不說別的,媽媽哪怕不說話、不刻意教什麼,光是在孩子身邊過日子,性格和情緒就已經在悄悄影響他們了。

這種影響是一種無聲的滲透——

孩子看著你怎麼處理情緒,

怎麼對待家人,怎麼面對壓力……

他們就在這種日常里形成了自己最初的世界觀。

今天就想和大家聊聊,有4種常見的母親性格,可能在不經意間對孩子造成比較深的影響。作為父母的我們,多覺察一點,孩子可能就成長得更鬆弛一點。

01

控制型媽媽

「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這句話,成為這種類型媽媽嘴邊最常掛著一句話。

她好像什麼都要管,從小到大,孩子穿什麼衣服、交什麼朋友、選什麼專業、找什麼工作,她都得說了算。孩子自己的想法一點都不重要,反正聽她的就對了。

時間久了,孩子只有兩條路可走:

要麼變得特別聽話,什麼都依賴媽媽,自己不敢做決定,怕錯怕失敗,像個長不大的娃娃。

要麼就心裡憋著一股勁,等到大了,拼命反抗。你讓我往東,我偏往西,哪怕明知道是錯的,也要掙回這點自主權。

好多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也不願意多回家,甚至不想打電話。不是不愛,是怕了——

怕又被管、

怕又被說、

怕那種透不過氣的「關心」

這哪是愛?分明是以愛之名的控制。

02

焦慮型媽媽

這種媽媽整天提心弔膽,總把事情往最壞處想。

孩子咳嗽一聲,她立刻想到肺炎;成績掉了幾分,她就覺得人生快完了。整個家的氣氛都被她帶得緊繃繃的,好像隨時要出事。

她不停地念叨

「千萬要小心啊」

「不要亂跑了」

「萬一……怎麼辦」

孩子聽得多了,自己也變得膽小起來。什麼都不敢試,什麼都怕錯,總覺得自己做不到、做不好。

在這種氛圍中長大的孩子,內心常常缺乏安全感。耳濡目染後,他們明明很優秀,卻總在擔心;明明沒問題,卻習慣性焦慮。那種深埋心底的不安,就像背景音一樣揮之不去。

她不是不愛,而是太怕了。可她的害怕,卻成了孩子一生都難以卸下的重擔。

03

冷漠型媽媽

這種媽媽很少和孩子交流,臉上總是沒什麼表情。

孩子高興地分享學校趣事,她沒什麼反應;孩子難過委屈想求安慰,她也好像看不見。這個家不缺吃穿,卻唯獨缺少溫度。

孩子一次次嘗試靠近,卻像對著牆壁說話,得不到任何回音。時間久了,心就涼了,也不再願意主動開口了。

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往往不懂得如何表達情感,也不容易相信別人。

表面上可能很獨立,

其實內心特別孤獨,

甚至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她不是故意冷漠,只是仿佛隔著一層玻璃生活。而這層玻璃,卻成了孩子一生都難以打破的距離。

04

貶低型媽媽

這種媽媽眼裡好像總看不見孩子的好

她最常說的話就是: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

「你怎麼這麼笨」

「我真是白養你了」

她可能覺得這是在激勵孩子,卻不知道這些話像一根根刺,扎在孩子心裡。孩子聽多了,就真的相信自己很差勁,不配被喜歡。

哪怕後來長大了、成功了,心裡也總是有個聲音在否定自己:我不夠好,我不值得。他們一方面拼命努力,一方面又很難真正開心起來。

這樣的親子關係,到最後往往只剩下疏遠。孩子不是不愛媽媽,只是受不了永遠被否定、被比較。

誰願意總被自己最親的人說得一無是處呢?

寫在最後:

說實話,上面說的這幾種類型,不止是媽媽,很多爸爸其實也一樣。

不管是誰,只要家裡有一個人是這樣的性格,整個家都會活得很累。

我們做父母的,也許自己從小也沒被好好愛過,但正因為知道那種滋味不好受,才更不能再讓孩子走我們的老路。

改變雖然不容易,但一點一點來,總會比以前好。別讓過去的傷,再傷到下一代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葉淨寒

來源:諾媽家有男寶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牆 免翻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