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其實非常不好,今天想說的話題,在所有家庭里都存在,只是窮人家庭里更加明顯一些,大家湊合著看吧。
如果說窮人最缺啥,當然最缺的是錢,如果有錢,很多苦就不用吃了。也正是因為沒錢,沒法避免吃苦,所以很多人特別迷信吃苦,覺得「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現實大家也都知道,並不是按苦分配的,那些最苦的行業,每天干十幾個小時,也沒啥超額收益。咱們這裡不是說吃苦是錯的,吃點苦在大部分時候都是必需的,而是太過強調吃苦,會忽略別的更重要的東西。
那更重要的是啥呢?
是窮人父母從沒做成過任何事,所以他們並不理解「成事」過程中會有哪些障礙,每次孩子碰上問題,他們沒法幫助解決,只能是在那裡要求孩子使勁吃苦。而且極度忽略孩子的情緒,完全沒意識到,情緒才是致勝關鍵。
那啥是成事思維呢?
有很多,我覺得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做任何事,學習任何新知識,開始任何新項目,剛開始都是笨拙、充滿失望的,英語裡專門有個詞,叫「Valley of Disappointment」,可以翻譯成「失望之谷」,99%的人會被困在這個谷里,從入門到放棄,一氣呵成,然後一輩子都在重複這個循環。
如果父母成過事,他們經歷過無數次「成事」和「成長」的完整過程,而且知道哪個階段會有什麼樣的痛苦,也知道如何去安慰和鼓勵孩子,能教會孩子如何度過這個階段。
舉幾個例子。孩子犯了低級錯誤或者學得慢,有的家長會批評「你咋這麼蠢」,「怎麼連這個都記不住」,一連串致命反問,忘了自己當初一樣笨拙,倒是把自己父母當時跟自己說的話全複述了一遍。根本沒意識到孩子這個時候已經處在極度的挫敗感里,懷疑自己確實是個腦殘,你這樣說他,很容易把他的情緒給弄崩了。
其實這個時候更應該給予理解和鼓勵,讓他慢慢來,多試幾次,咱們幾乎都是通過多試幾次過來的,只是過來之後就忘了當初那種感覺。
知乎上對這個問題有個闡述。說孩子學習小學數學笨的要死,主要是因為他腦子裡是空白的,那些符號都不熟悉,學習難度接近咱們普通人直接開始學習大學微積分,那些符號就能把人搞崩潰,學得慢才是正常的。如果這個時候有人在那裡不斷罵你,嫌你學得慢,你啥感覺?
這也就引出了最關鍵的一個問題:現實里很多家境不好的孩子,窮可能還是次要的,父母真的是沒給過任何激勵和鼓勵。
很多家長特別擔心夸孩子幾句,孩子就會驕傲,然後毀了他。完全沒意識到,你從不誇他,一樣非常毀。其實真不用擔心孩子驕傲,如果出身很差,會迎來社會各種全方位的打擊,就不信他能驕傲得起來。
他們不知道的是,強人其實都是一種感覺,一種強烈的自信,人只有極度自信的情況下,才會全力以赴去做每件事,做好之後更加自信,做別的事更加努力。這種感覺沒有特別好的詞來描述,但確實是存在的,不信你們去問問那些混得好的人,反過來也成立,低水平選手那裡,普遍瀰漫著一種「喪的感覺」。而這種感覺,最初的種子就是父母給種下去的。
其實這些年「發展心理學」對這個路徑已經有成熟的理論。如果把孩子的發展理解成一個火箭起飛,那它有三個階段:
第一級:外部助推火箭(父母的激勵)
窮人父母的誤區:碰上問題,就羞辱,就打壓,認為孩子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夠吃苦。經歷過的人都知道這種教育方式有多離譜,甚至可以說,絕大部分人都是這套做事風格的受害者。
有效父母的策略:激勵的是「進步」和「策略」。例如:「我注意到你這次換了一種解題思路,雖然結果錯了,但這個嘗試非常好」或者「你別灰心,再往前走一步就豁然開朗」,「儘管輸了,但你一直堅持到最後,這比成績更值得誇獎」。這也是這些年比較流行的,「激勵過程,而不是結果」。
差別是啥呢:父母的激勵,核心功能是幫助孩子度過面對困難的艱難時期,並在過程中,教會孩子如何自我識別和定義「進步」。這是未來內在激勵的基礎。
第二級:自我激勵
當在第一級的助推下,孩子多次體驗到「從笨拙到熟練」、「從困惑到豁然開朗」的完整過程後,大腦會將「克服困難」與「強烈的愉悅感」掛鈎。
經歷這麼幾次,就不再需要父母了,他可以自理了。窮人家的孩子更多的是「隨機漫步」,極少數人不小心走到了「自我激勵」這一步,父母幾乎沒有任何幫助。絕大部分人一生都沒走到這一步,終生處在低自信低成就的狀態。
第三級:社會激勵
當內在引擎已經非常強大時,做出了成績,社會激勵(財富、地位、名譽)自然會刺激他繼續向前,這個時候就不用父母管了。
很多父母其實最期望的是,孩子直接走到這一步,不需要前兩步。
人只有自信了,做起事來才有積極性,這種積極性反過來會推動咱們碰上問題多試幾次。大家可以思考下自己在什麼狀態下做事最積極?
甚至可以說,努力即自信。
那些不自信的人,還沒開始,就覺得自己做不好,想躲得遠遠的。
不自信的情況下,人會自發讓自己別太使勁,畢竟太使勁做不成,那就真證明自己是個純 LOSER。人的本性決定了,大家寧願相信自己不努力,也不相信自己是真不行。這也是為啥越差勁的人,越不使勁,這樣可以給自己留點顏面,騙不過別人,騙騙自己也行。
參加過工作你就能感覺到,碰上難題,有些人就習慣性地躲,有些人就會特別積極,很關鍵的原因就是,後者比前者自信,也知道該怎麼搞定事,可以自己帶著自己穿越失望之谷。
其實這些年大家逐步意識到了,成功者大部分都處於一種「心流」里,一個接一個的勝利,可能本身也沒那麼苦,另一方面他們的激勵非常多,比如成就感,比如社會認可和財富,真正硬扛過來的極少。
反過來講,如果你做一件事,感覺特別苦,特別難,短時間還行,長時間必然崩潰,肯定沒法走到最後。這也是為啥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太過努力肯定走不遠。
看出來了吧,人特別依賴激勵,強人們都是依賴激勵往前走。
再想一個場景,你加入新公司,笨手笨腳,你是希望你領導對你多一些寬容和鼓勵,還是天天罵你、指責你、貶低你?我不信有誰會對這種領導有好感,道理都是相通的。
事實上多年以後,你依舊會記恨那些貶低打壓你的人,你感激的那些「對你好」的人,往往只是對你多一些寬容,多一些鼓勵。
事實上幾乎所有學霸,幾乎都有個老師曾經很看好他,經常鼓勵他,於是他的內在力量被激發了出來。
也就是說,如果你出生在一個底層家庭里,父母儘管極度渴望孩子出人頭地,但是他們的幫助聊勝於無,是否能脫穎而出,99%靠孩子自己的運氣和悟性,或者在學校有沒有老師垂青。
或者說,真正應該傳授的不是結果,而是如何應對過程中的挫折、如何拆解問題、如何調整策略。更是一種「情緒力量」,給孩子激勵,讓他們擁有那種自信的感覺,那種覺得自己無往不勝的感覺,這一點咱們當前網絡里聊得極少,主要也是過來人不太知道怎麼描述。
而且在咱們的文化里,「個體情緒」這東西並不重要,你只需要努力就行了,完全沒意識到,情緒太差,人根本沒法努力。如果大家想不明白,就想想自己,想想自己狀態好的時候和狀態差的時候努力程度差距有多大。
正是因為如此,在所有成熟國家,包括咱們,富豪們以及富裕階層普遍來源於這麼幾個階層,醫師公家庭(美國也一樣),中產,富二代,少量窮人家庭,儘管窮人占比是很高的,但產出卻很低,就很說明問題。比如這些年大家也都發現了,中國富豪階層里,真正窮出身的,只有一個大東子。
「醫師公」和富二代家庭的共同點,除了錢,更多的是他們的父母經歷過很多事,也有一定的反思能力,多多少少能助力自己的孩子。
窮人孩子的每一步都必須是「正確」的,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種高壓環境反而不利於培養真正的抗挫折能力和創新思維。
如何解決呢?窮人的孩子一定要多看書,獲取的知識和經驗不再依賴父母。另一方面無論如何應該先在某一個領域占住先機,努力做成一件小事,比如把英語或者數學學好,知道「成事的流程」到底是啥,然後做別的事情的時候才能有所覺察,沒人鼓勵自己,就自我鼓勵。然後以這個「成事經歷」為基礎,反覆疊代,不斷攻克各種新問題。
此外還有個很關鍵的東西,就是「膽識」。
我有個感覺,運氣就是膽識和行動力的外顯。其實每個人一輩子都有幾次機會徹底改變自己,但本能地怯懦,不敢去改變,怯懦的人天生有個思維缺陷,那就是「萬一……可就慘了」。從來不行動,有了機會也被放棄了。
其實他們不知道,「失敗」本身就是資訊,也是最重要的學習方式。英語裡有個諺語,大概意思是「船只有開動起來才能轉彎」。只要行動起來,資訊和知識就進來了,哪怕最開始的方向是錯的,只要行動起來就會有資訊進行糾錯,船就可以轉彎了。我之前工作中隱隱約約有這種感覺,沒想到他們竟然有個諺語。
那為啥絕大部分人不敢嘗試呢?本質就是匱乏環境下的一種生存策略,儘量不改變,因為改變很可能會讓自己連現在的狀態都保不住。
反過來講,那些膽子大的人,敢行動的人,嘗試次數多了,總會抓住機會脫穎而出。
以前說「機會垂青有準備的人」,這個真不一定,尤其現在,有些人也沒啥準備,單純就是碰上了趕緊下手,其他人可能還在那裡沒完沒了的學習和準備。
說到這裡,可能又有人跟我辯,嘗試和行動不得花錢麼,沒錢怎麼嘗試?其實咱們這個時代,最好的東西都是免費的,你可以註冊個自媒體帳戶吧,你可以去學點新知識吧,極端情況下,你炒股炒不明白,你都可以去教別人炒。如果啥也不會可以去搞笑,搞笑也不會可以抄,不對,致敬別人的內容。
這些年很重要的一個思維方式:不要等到準備好了再下手,你永遠準備不好,準備20%就可以了,一邊干一邊學,學得又快又准。很多人害怕行動,因為行動就會有失敗,失敗會產生挫折感,絕大部分人處理不了這種情緒,這也是一種「失望之谷」。
此外我們通常認為,吃苦能鍛鍊抗挫折能力。但心理學研究發現,真正健康的「抗挫折能力」源於在安全網支持下的、有意義的挑戰,而非持續不斷的、無意義的磨難。
這也是為啥吃苦最多的窮人,抗挫折能力和冒險積極性極差。
文章寫得差不多了,文末,再說幾句。
本文講的是「成事法則」,但現實里最重要的可能還不是「成事」,畢竟絕大部分人一輩子成不了事才是常態。
絕大部分人最大的問題是,沒成事,卻飽受折磨,幼年時期原生家庭的不斷打壓,讓他們有種「不配得」和「不接納自己」的毛病,一生都處在巨大的內耗里。
也就是長期被打壓,會讓父母批評的聲音內化成一個「內在批判者」,咱們沒這個概念,英語裡竟然有個詞,專門描述這種狀態,「Inner Critic」。這個聲音會在一生中不斷苛責自己:「你不夠好」、「你不配得」。這個「內在批判者」會成為孩子一生中嚴苛的監工,消耗其心理能量,導致自我懷疑、過度反省、害怕嘗試。
當自己成為父母后,這個「內在批判者」會不自覺地投射到孩子身上,通過批評孩子來緩解自身的內在焦慮,最後把所有的惡習再傳給下一代。
健康的人格將能量主要用於對外探索、創造和連接。而內在批評型人格的能量,則大量消耗在自我懷疑、過度反省、揣測他人看法、壓抑真實情感等防禦機制上。這導致他們在面對機遇時,第一反應往往是恐懼和退縮。
這也是為啥很多從小被打壓長大的家長,有了孩子,繼續對他們打壓,讓孩子重複自己受過的苦。
從今天起,把注意力從孩子和自己的缺點上移開,轉到優點上來,關注每天的進步而不是失敗,會有意想不到的結果。
看完本文,有孩子的可以思考下怎樣對孩子,還沒孩子的,也可以思考下自己內心深處的那個內在批評者是哪來的,哪怕有一點啟發,這篇文章就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