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房屋稅開始吹風,大招要來了嗎?

前財政部長樓繼偉,在11月14日舉行的第十六屆財新峰會上又聊了聊房屋稅。

他說房屋稅是最適合做地方稅的稅種,當地的公共服務越好,房地產稅越上升。而且實際上全國人大立法已經完成,一些難點問題也基本解決了。

但新聞學的魅力時刻就在這裡,確實說的都是事實,但我可以只報導一部分,而且只報導不評論。

房屋稅是2013年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正兒八經地提出的,樓老闆本人當年就表態要義無反顧地推進。

而且之後的每次相關採訪,他都會提到這個事情。但12年過去了,房屋稅實施了嗎?

依然還是試點。

狼來了喊了十幾年,羊都聽煩了。

不過這次,樓老闆的措辭又再進一步了,他說的不是正在推進,也不是等條件成熟,而是說立法已經完成、難點基本解決。

說真的,要不是孫少睡判斷房屋稅最近幾年內必然不會大規模推行,還真覺得這已經是最後通牒了。

不過我也聽明白了,樓老闆說最大的難點是稅基的制定,也就是房產價值的評估,其實是個障眼法。

確實是很難得,因為稅基應該是市場價再打個折。但我們目前很多房子的產權很複雜,比如各種小產權房、單位房改房。

但實際上也不難,因為我們在2023年就已經實現不動產統一登記了。10年發了7.9億本不動產權證書。

一切項目里,技術問題永遠都不會是核心問題,因為技術手段毫無難度,難度只在盤外。

可惜盤外招是不能說的,只能默默地用。那什麼時候用?

樓老闆說,2022年大家普遍認為不是房屋稅出台的時機。現在雖然泡沫已經少了一大半,但市場還在下行,出台依然比較難的。

而且就像一個人減了三年肥了,已經瘦了好幾圈,說明方法得當,正在起作用,這時候又不著急,為何要額外吃瀉藥?

這時候是不能下猛藥的,更何況房屋稅還是三重劉德華,政策中的極品。下猛藥的速度太快了,把握不住。

從技術和法理層面,房屋稅已經再無難度,想出就能出。但從市場情緒和經濟現狀的層面,它又必須忍著不能出。

那樓老闆豈不是說了句廢話?真不是,這種話只是被我們聽到了,但不是說給我們聽的。

這個信息是給行業里的人聽的,是給做政策的人聽的,是給炒房的人聽的。

苦口婆心啊。很多地方現在不好過的,因為土地出讓沒有了。說這句話就是提醒地方不要再依賴土地財政了。現在上頭把工具都給地方準備好了,別著急。

對房地產行業來說也是一個警醒。大家對房屋稅的判斷是對的,確實不會短時間出台,但也絕不會不出。

在這個敘事下,未來的房產持有成本一定是會增加的。那麼對應的,地產行業也需要調整商業模式,一樣是不許走老路。

最後,也是針對房產投機的警告。地產稅已經是想出就能出的狀態了,誰還敢再炒房?

十幾年了,房屋稅的目的其實也早就變了。十幾年前,我們第一次認真討論它的時候,主要目的是調控房價。

當時房價一路高歌猛進,大家希望用持有成本,把那些囤房的炒房客給逼出來,讓房價不要漲那麼快。

現在它的新目的是替代土地財政,成為新的地方稅。上海和重慶從2011年就開始試點,十年過去了也沒有再擴大。

因為當時土地財政亮眼。

2021年,全國土地出讓收入高達8.7萬億,很多省份的土地財政依賴度超過50%,也就是說一半的收入都靠賣地。

2024年,土地出讓收入已經連續第三年大幅下滑,和高點比少了差不多一半。放眼望去,最穩定、最可靠、體量也足夠大的,就是房屋稅。

樓繼偉也說,房地產稅是最適合做地方稅的稅種。房地產稅的出台,取決於兩個關鍵節點:

第一,房地產市場什麼時候真正止跌企穩,不再需要政策讓他緩跌。

第二,地方財政對土地收入的依賴,什麼時候能降到和房屋稅的預期稅收持平。

在這之前,所有的討論都可以視為普通的打卡,意思是我們還記得這件事。

阿波羅網評論員王篤然分析,樓繼偉這種「既要又要」的信號管理,是中共慣用手法——把政策當成懸刀,藉以控制行為。在更深層上,這也是財政吃緊後的「長期必然選項」。

「房屋稅不是會不會來,而是它隨時能來——只是現在還不敢來。」

阿波羅網責任編輯:方尋

來源:孫少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家在美國 放眼世界 魂系中華
Copyright © 2006 - 2025 by Aboluowang

免翻牆 免翻牆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