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熱門標籤 > 買房

住進爛尾樓的女人摸著枕下的刀才能入睡 中國10年超3188座樓盤爛尾(組圖)
2022-07-25

「我像是碰上了一個合法的殺豬盤」,網上一位女性白領,這樣形容自己的遭遇。在當下,買房卻成了一場可能傾家蕩產、尊嚴盡失的賭博。一些無家可歸的女性,只能搬進爛尾的水泥房,在惡劣的環境中艱難求生。

中國多地鼓勵公務員團購買房 是添房還是添堵?(圖)
2022-07-20

為拯救低迷的房市,中國樓市調控又出新招,近來多地發布通知,鼓勵公務員團購買房。分析人士表示,團購房多處偏遠地區,本來就是房地產市場下行的「重災區」,公務員在「減薪潮」和「爛尾潮」的雙重風險下,此時買房無疑是「添堵」,成效有限。

多倫多華人買房簽bully offer後毀約!結局太慘(圖)
2022-07-20

如今的多倫多房地產市場似乎在重蹈2017年的覆轍,市場急轉直下讓許多買家毀約,但是毀約的代價非常沉重。一對華人夫妻在2017年搶房後毀約,官司打了幾年後最近被判敗訴,需要賠償賣家損失$60多萬。法庭文件顯示,2017年3月20日,房地產經紀人Y先生和妻子F女士簽訂了一份房地產買賣...

1年不到10萬戶 外國人在美買房創新低
2022-07-19

全美房地產經紀人協會(NAR)18日公布統計顯示,在截至今年3月的一年中,外國買主在美國僅購買9萬8600棟房屋,比一年前減少7.9%,創下NAR自2009年開始統計以來的最低紀錄,但中國人仍是最大的外國買主,成交額達61億元。外國買房少總價卻升達590億在疫情、國際旅行限制和美...

10個低房價城市 7萬美元年收入輕鬆購房(圖/視頻)
2022-07-16

美國房價、通貨膨脹率如此之高,中產階級要買房需要慎重考量負擔能力。(Shutterstock)雖然美國房地產市場正在放緩,但房價仍比疫情之前高出二十至三十個百分比,尤其抵押貸款利率還可能往上加高。是否能買房對美國中產階級來說,成為難以實現的夢?找一找,或許還有一些城市為中產階級打...

秦鵬直播:美國買房難遇爛尾 中國為何常見?(圖/視頻)
2022-07-16

今天焦點:為什麼在美國買房子很難遇到爛尾?中國預售屋的前世今生:一上紅船誤終身。

房子不買了 6月近15%毀約 不必急搶可能貶值的對象(圖)
2022-07-13

近來美國許多人取消買房協議,6月取消率創疫情爆發以來新高。在線房地產業者Redfin11日發布報告顯示,全美6月成屋銷售取消購屋比率占所有合約的近15%,創2020年初以來最高比例,較一年前買房交易約11%的取消率大幅上揚。

美國人競相購買豪華車 好似貸款買房(圖)
2022-07-06

隨著利潤豐厚的豪華SUV市場需求量大增,更多的汽車製造商正在升級陣容。圖為大眾ID.4 SUV資料圖。據美國勞工統計局的最新數據,由於計算機晶片的持續短缺,庫存有限,加上其它供應鏈的挑戰,推動新車價格比一年前上漲12.6%,二手推車價格上漲16.1%。新車的平均交易價格預計將在6月...

「一人買房 全家背債」唐山新政被指三光政策(圖)
2022-07-06

近日唐山市推出購房還貸新政策一人購房全家幫,引起爭議。(大紀元製圖)中國房地產市場已陷入寒冬,多地政府出招救市。近日唐山市推出購房還貸新政策一人購房全家幫,引起爭議。有輿論表示:過去掏空六個錢包,現在要掏空九族,這已經不是割韭菜,而是拔韭菜了。7月5日,唐山房價跌入谷底話題詞登上...

廣東夫妻吃苦8年花160萬買房 打掃時發現一協議崩潰(圖集)
2022-07-02

為了圓買房夢,今年31歲的廣東人鄧先生和妻子已經辛苦奮鬥了8年。和大多數家境普通的年輕人一樣,鄧先生夫妻倆起早貪黑工作、省吃儉用生活,經常忙到凌晨才能休息,8年裡只出去旅遊過一次。今年5月,鄧先生和妻子的買房夢想終於要實現了。他通過長沙智鑫家信息諮詢有限公司所屬的邦房房產仲介,與...

珠海情侶「一成首付」買房 銀行拒絕貸款(圖)
2022-06-28

圖為示意圖。廣東珠海開發商宣傳一成首付,但有購房者交付定金後遭銀行拒絕貸款,不僅無法購房,還被開發商起訴索賠。相信一成首付珠海情侶決定買房南方都市報6月28日報導,日前,珠海購房者勞先生反映,2021年2月初,他和女友江小姐在看到開發商僅需一成首付購房的廣告宣傳後,前往銷售中心看...

傻眼….中國公務員多了一項新的工作(組圖)
2022-06-28

樓市最後的接盤者?昨晚,有讀者後台給我發了一條消息:公務員新增進村賣房任務。

催高房地產經濟高招:懲罰「惡意不買房」 引發網友熱傳與訕笑(圖)
2022-06-23

據中國中央下令「穩樓市」後,中國多地為促進民眾買房可謂花招百出,青島市薛家島街道辦事處近日下令社區調查居民購房意願,還要求針對「惡意不買房」且銀行有巨額存款者,一律約談。不過「惡意不買房」相關新聞在中國大陸社群引發網友熱傳與訕笑後,已遭網管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