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民生 > 正文

受薪階級為什麼手頭越來越緊

 

收入分配的不均衡造成財富向更富有的階層流動,加上醫療、教育、居住的過度支出,最終導致處於社會中間層的受薪族生存壓力越來越大

  

  我的一個朋友,在一家國有控股的製造業企業任部門經理,不久前向我抱怨說,現在他越來越怕失去工作。原因是他發現自己有付不清的帳單,支出越來越多,而收入卻未見增加。

  中國經濟連續二十幾年高速發展,2007年也不例外,GDP增速鐵定超過11%,政府財政收入也有望超過5萬億元,而企業利潤在最近十年中年均增長則達到驚人的38.7%(2007年的利潤增幅為估算)。

  但是個人收入這塊卻並不樂觀。國家統計局的數據說,最近8年來,中國職工平均工資的漲幅都在兩位數以上,平均漲幅為12.9%,高於GDP的增長速度,但是在中國青年報社的另一項調查中卻有85.4%的人自稱工資漲幅不到12%,甚至有7.1%的人稱4年來工資「不漲反跌」。這項調查有來自29個省區的1604人參與。

  為何中國社會的受薪階級——它是中國中產階層的主體——不能從快速的經濟增長中享受到更多的好處?

  首要的原因是中國不均衡的收入分配體制。

  從工資收入流向看,更多的財富流向了個別的收入群體。比如,目前,中國的電力、電信、石油、金融、菸草等壟斷行業共有職工833萬人——不到全國職工人數的8%,但工資和工資外收入總額估算卻占全國職工工資總額的55%。顯然,這些行業是工資增長的「蓄水池」,吸收了大部分「增長」。

  即便在同一行業中,財富也更多流向了管理層。目前有些行業管理層和普通職工的收入差距達15倍,高的甚至達到了30多倍。因此即便是在壟斷行業,普通職工也沒有從這些「增長」中分得多少份額。

  再從整個社會財富的分配來看,政府、企業和個人三者中,分配到個人的財富又明顯不及前兩者。目前,政府財政大約拿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35%,企業資本拿走了大約45%,個人拿走了剩下的大約20%。這是一個不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

  另一方面,大多數受薪階級的支出又比以前多了很多,尤其在2007年物價上漲過猛的背景下。

  由於政府在公共基礎服務——如教育、醫療等方面——投入的資金不足,居民在教育、醫療等方面的開銷很大。中國社會科學院的一項調查顯示,城鄉家庭人均年消費總支出中,醫療支出占11.8%,教育支出占10.6%(排除無教育支出戶後占18.2%),遠高於交通通訊支出(7.4%)和衣著支出(6.3%),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城鄉居民家庭醫療、教育支出負擔上升過快的問題。

  為了調節貧富差距,中國進行了個人所得稅制度改革,但是這個制度設計卻讓中國的受薪階級成為最大的貢獻者。2007年上半年,中國個人所得稅收入猛增28.5%,達到了1678億元,成為全國稅收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之一。這些稅收主要來自中產家庭。箇中原因,在於現有的起征點為1600元的個稅制度「是嚴密覆蓋受薪階級的」。由於收入代扣代繳,無論稅法規定要納多少稅,受薪階級基本上很難跑得掉。而另一面,由於手中握有無數企業,富豪們能將個人支出都計入企業成本,而不給自己開工資——由於沒有工資作為稅基,稅也就無從征起。

  中產階層或者說受薪階級的日子難過並非中國獨有。最近調查發現,在美國的個人破產案中,中產階級竟高達92%。歐洲的中產經濟的日子也好不到哪裡去,在英國出現了「IPOD代」,即沒有安全感(insecure)、壓力大(pressured)、過重的稅負(overtaxed)和高築的債務(debt-ridden)。日本的情況也與此類似。日本經濟學家大前研一提出了「M型社會」概念——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富者的財富快速攀升而中產階級因失去競爭力,卻淪落到中下階層。整個社會的財富分配,在中間這塊,忽然有了很大的缺口:跟「M」的字形一樣,整個世界分成了三塊,左邊的窮人變多,右邊的富人也變多,但是中間這塊,就忽然陷下去,然後不見了。

  學者們普遍認為,中產階層(在中國其主體是受薪階級)是社會穩定的力量。而保看護薪階層的利益,需要政府加大對壟斷工資的規範力度,清理基於機會不均等下的潛規則收入,有效控制物價漲幅,對嚴重影響工資漲幅的住房、醫療、教育等領域,政府應該加大公共投入,讓這個階層乃至整個社會有基本保障。(文/lcl021) 

責任編輯: 鄭浩中  來源:網易論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07/1226/682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