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熊焱:紀念與回憶六四是對現實的反抗

海外紀念六四22周年的氣氛逐漸升溫,前六四學運領袖,現任美國軍中牧師熊焱表示,每年此時舉行紀念活動,既是勿忘六四,也是對中國當局至今仍未公正對待歷史現實,提出最沉痛的反抗。


圖片:熊焱表示「紀念與回憶六四,是對現實的反抗」(RFA記者蕭融攝)
熊焱從阿拉巴馬州接受本台電話訪問,去年他以「回憶也是一股力量」為題悼念六四。今年他說,海內外連續22年不曾間斷地紀念活動,更是對中共政府最沉痛的抗議。
 
熊焱表示:「對1989年發生的天安門學生運動來講,『時間』不是問題,從某種意義來說,六四事件就好像是昨日剛發生,是那麼令人難忘。對我個人來說,每到六四總想著能否再做出什麼成績,才能對得起過去參與的那件事情。簡單說,回憶本身即是一種很大的力量,回憶更是對現實狀況的反抗。」

時間回到1989年5月18日的北京,熊焱被推選為學生代表之一,走進人民大會堂與當時的總理李鵬對話。6月3日深夜,解放軍展開血腥鎮壓,熊焱也開啟被通緝坐牢,偷渡香港,流亡美國,最終成為美軍牧師的動盪歲月。
 
他說:「不斷重溫1989年發生的民主運動,使我們明白當年事件為什麼發生?有什麼意義?我們今天該從中記取什麼教訓?」
 
熊焱從海外看向他回不去的那方土地,對目前還堅持勿忘歷史,追求正義的人們表示讚許,卻也對他們眼下遭遇的現實處境感到憂心。
 
他表示:「現在中國的情況比當年還要複雜,共產黨經過二十多年所謂的『改革』,其實是對中國百姓進行毫無公正的剝削,是對整個社會資源的占有,導致道德淪喪,人性腐敗與環境被嚴重破壞,這些問題比單純的政治問題還要複雜,在此情況下,人們有種軟弱的感覺。同時,要求改變的願望也更加強烈,必須改變的現實也更加明朗。」
 
1989年天安門廣場的槍聲與吶喊,至今仍是當局百般遮掩,而海外更顯清晰的一頁歷史。熊焱從過去一年先後有劉曉波獲頒諾貝爾和平獎,中國「茉莉花行動」 和艾未未藉藝術衝撞政治封鎖線等事件,期許民主中國終舊不遠。
 
熊焱說:「這說明西方社會與國際人士對中國問題仍是很關注的,經由給獎與支持,將整個世界連結成一體,中國也需要更多人以不願同流合污的勇氣站出來,走在社會前面,以更鮮明的旗幟來結束一黨專制。」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0526/20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