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身為中華兒女 絕大多數人不知道「華夏族」是什麼?

—華夏文明五千年  第一集-服章之美

18分25秒  下載mp3(16k) | (128k) 


主持人:聽眾朋友您好,歡迎您收聽希望之聲國際廣播電台的《華夏文明五千年》,我是主持人俞珊。人類的歷史,是人類文明的歷史。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國的文明是以朝代更迭來創新和延續的。即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朝天人一朝民、一朝文化,一朝服飾。"。《華夏文明五千年》這個欄目,從獨特的視角介紹、展現中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同時試圖在現代的社會條件下、結合現代人的心理和思維的特點延續我們的傳統,希望通過個欄目有助於架起一座跨時空的橋樑,在傳統和現代人的心靈之間促進溝通。我們這個欄目的嘉賓是中國傳統文化和歷史研究專家文昭。


主持人:文昭您好! 歡迎您來到我們的《華夏文明五千年》這個欄目。

文昭:主持人好,希望之聲的聽眾朋友們好!

主持人:我們這個欄目叫《華夏文明五千年》,今天我們就先從這個題目開始談吧。中國人往往稱自己為炎黃子孫、華夏兒女,中國民族又被稱作"華夏族",這裡這個"華夏"是什麼意思?為什麼中華民族又叫"華夏族"?

文昭:在解釋「華夏」這個詞之前我先說一下「中國」。「中國」這個詞的出現其實很早,從出土文物看三千年以前的青銅器上銘文就有這樣的字,但是他所指的地理範圍一直很有限。很長時間以來他最大也沒有超出黃河中下游的古中原地區,也就是東到山東的西部,北面到燕山山脈,西面到陝西和甘肅東部,南面到安徽和江蘇的北部,就這麼一個範圍。但是這個華夏族,「華夏「這幾個字他不是一個地理範圍,他是一個文化和心理上的概念,所以這就是我們民族的一個特點。因為中華民族他給自己的命名和世界上其它很多古老的民族不一樣,因為世界上很多古老民族他的名字和他活動區域的名字是一樣的,比方說阿拉伯人他就是活動在阿拉伯半島,希臘人他就是生息繁衍在希臘半島。而華夏是一個文化和心理的概念,他是用一套文明和道德的觀念來為自己命名的。比如古人說有「禮義之大謂之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服章之美,「服」是衣服的服,「章」是文章的章,所以,服章就是衣服加裝飾品,就是服飾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有美麗優雅的服飾,舉止高雅,懷有崇高美好的道德,擁有燦爛的禮樂文明,這一群人才叫華夏族,所以他並不是一個地理概念所以和中國還是有一點兒區別的。這裡就有一個問題,就是說文明他必須是活著的,他必須是存在於人們的生活的,必須是我們正在實踐的,而不是只存在於書本中圖書館中或者記憶中,因為他只有文明是活的是延續的,我們就得穿著這樣的衣服說這樣的話,再實踐這樣的舉止和風俗,這樣才能叫延續了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化。如果說他只存在於書本上或博物館裡,那任何一個人都可以去學習這一部分知識,裝到自己的記憶中,但是,他並不是你這個民族的人。

主持人:那我們離我們的祖先噎很遠了,傳統的禮儀很多沒有保留了,服飾也不一樣了。那我們現代人還叫華夏族嗎?

文昭:應該說文明的傳承中是有個斷層的,現在是一個比較大的斷層,但這種斷層在過去也發生過,比方說清朝的時候是易服剃髮,他改變了中原王朝的服飾和髮型,就是把衣服改成了滿族人的旗袍馬褂的樣式。頭髮,以前中原人是蓄髮的,男子蓄髮,挽髮髻的,那後來就改成了把前面的頭髮剃掉,後面梳辮子,男子是這樣。我們以朝鮮為例,朝鮮是在公元一千五百九十二年,當時是明朝的萬曆二十年的時候,是被日本侵略,日本從朝鮮的釜山登入很快就占領了平壤,當時朝鮮面臨著亡國之禍,所以就向他的宗主國明朝求救,明朝的萬曆皇帝就派軍隊去援朝抗倭,這場仗一共打了六年,最後是驅逐了日本侵略者。這件事之後,朝鮮對明朝是感恩戴德,朝鮮的宣主大王在漢城以南的山上摩崖刻石,上面寫了四個字,「再造番邦」,朝鮮的使臣到中國去叫做朝天,意思是朝拜天朝上國,可是後來清軍入關以後清朝變更了過去中原王朝的服飾和文化,那麼朝鮮他就不再認為中國是中國了,所以他改名字說,儘管清朝還是朝鮮宗主國,但是朝鮮的使臣來到中國叫作燕行,意思是到燕京去出差。

主持人:清朝時易服剃髮,改變了過去中原王朝的服飾和髮型,朝鮮認為中國就不是中國了,是這樣嗎?

文昭:是有這個意思。因為朝鮮人是這樣看,中國人並不是生活在某一特定地區的人,也不是具有某種血統的人,而是具備著某一類特定文明的人。朝鮮在一段時間內是把清朝的皇帝稱為胡皇,就是古月胡,就是所謂的蠻夷吧,因為他認為他就不代表中國了,稱清朝使者為"虜使",就是胡虜,而且在朝鮮一些史書中把明朝的崇禎的年號一直延續了二百六十五年。但是後來清朝的統治者也是迅速漢化了,他在制度上繼承了明朝,甚至是繼承了明朝的宮殿,因為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以後的新任王朝通常要拆掉原來的王朝的宮殿蓋新的,因為這事關這個新王朝的氣數,只有清朝除外,這也表明了他是接受之前明朝的治國文化的。關鍵是清朝的皇帝也開科取士,也尊孔了,他完全認可了儒家的這種思想,所以他後來還是被當成了中國的正統王朝之一,因為中國曆朝歷代政權的傳遞他並沒有現代這種民主的概念,因為現代民主認為主權在民,選民把治理國家的權利委託給政府,所以這是政府才能夠存在的合法性的來源,但是中國古代沒有這個概念,但是他也有一種合法性的思想,就是說你要認可儒家的道統,也就是以儒家為代表的中國的傳統的禮樂文明,清朝他認可了這點,儘管他是少數民族,但是還是被當成了中國的正統王朝之一。

主持人:您前面談到,華夏族有服章之美、有禮義之大。那我們就先從服裝開始。服飾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它民族的最顯要的特徵,一眼就可以看到。那代表華夏族的服飾是什麼呢,在海外一般碰到有中國人舉辦的活動,一般男士著唐裝、女士著旗袍。是這個嗎?

文昭:嚴格的說還不是。因為唐裝主要是由"馬褂"發展而來;旗袍顧名思義是滿清的旗人婦女的服裝,在這個基礎上發展而來。都是清朝以後的服飾。因為距離現代的時間比較近,西方人接觸中國是從清朝中後期開始,他就把這個服裝當成了中國人的傳統服飾。所以它只存在幾百年。而中原的傳統服飾,也就是漢民族的傳統服飾是"漢服"。它是從約3000年前的周朝奠定了基本樣式,一直延續到17世紀,就是清朝入關的時候。

主持人:是否就是電視劇里的古裝?

文昭:差不多。但古裝加進了很多流行元素,加進一些時裝的元素,甚至也有短裙、露胳膊,腿的。但是傳統漢服里沒有。漢服樣式從周朝開始到明朝,歷代也有演變,但基本特點一直很穩定:比如說他的基本樣式,上衣下裳,衣裳衣裳,裳是指裙子,所以以前古代的男人也穿裙子。還有就是深衣制,深衣制呢就是把上衣下裳連在一起,就是我們通常所看到那種長袍樣式的漢服,還有就是交領右衽,就是他的領子是左右兩片迭在一起的,外面這片領子在胸前呢是迭向右邊的,這叫右衽,那在中國歷代服飾裡邊有代表性的朝代是漢、唐、明。

主持人:那這裡又有一個問題,漢服的基本樣式是寬袍大袖,似乎活動不便,為什麼祖先要把服裝設計成這種樣式?而其它民族沒有?

文昭:這其實是一個很關鍵的問題,因為這個就反應了中華民族獨特的性格特點。我們前面講華夏,有禮義之大謂之夏。服裝和中國的禮的文化是有直接有關的,不僅是為了禦寒和美觀,那只是他的直接的用途,而他需要通過這個服裝表現出一種道德和文化的內涵。

禮的表現現代人認為就是禮節和禮貌,但是古人講求的是人內心的寧靜和諧,就是要自發地調節自己的情緒。比方說寬袍大袖這種設計確實是讓人行動不便的,人們穿這種衣服就不能夠快跑,因為你跑快了就容易踩到自己裙子的下擺,而且不能亂動,因為你袖子很寬,你如果是隨變動的話,可能會把桌子上的杯子打翻了,動作幅度一大可能掛在樹枝上,跨在桌角上了,都有可能的。

那他這種設計其實就是要約束人這行動,就是不讓人胳膊腿不亂動。那麼古人他如果走路的時候,他穿著這種衣服,正常走路姿勢是什麼呢,這叫作高視闊步或者高視緩步,所以他步子要慢,邁的要慢,而且幅度不能特別的大,身體的整個運動要比較舒緩協調,這個動作呢高視闊步阿高視緩步就像這個戲曲裡邊這個人物出場的走路樣子,當然那種舞台的表演動作比現實生活都要誇張一些,但差不多就是那個意思。

但是你要穿這個衣服要快跑怎麼辦呢,跑是跑的起來的,他要快走的話呢就是把腳後跟墊起來,然後是小步快走,身體略微前傾,而兩個胳膊穿這種衣服肯定是不能夠擺動跑起來,因為一擺動袖子就掛到別的地方了,所以他的胳膊是兩手平端放在胸前,這個動作叫做趨,趨勢的趨,他顯示出恭敬,勤勉的一種神態。我們在電視劇裡面看到大臣上朝,端著那個護板,然後魚貫而入就是「趨」這個動作,傳統的心理學認為,人的行為是情緒的結果,你要先有一個情緒而後有行為,你要高興了而後會笑,悲傷了而後會哭,是這麼的一個因果關係,但是後來的行為心理學認為行為反過來也可以影響情緒,甚至可以製造情緒。

比方說在現在的大公司裡面經常會看到這種現象,早上為了讓大家一天都有比較好的精神狀態,那就會有辦公室的人員說,來我們一起做一個精神煥發動作,喊幾個口號,這樣那,一天的工作狀態也比較好,他確實能夠做到這一點,就是能夠影響到這一點,而古人早就認識到這一點了。

主持人:也就是說,古人要通過服裝的設計來影響人的行動,從而影響人的心理,也就不需要再說教,自然就使整個民族體現出優雅和含蓄內斂的性格。

文昭:正是如此,所以《史記》裡說:"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為什麼大家一穿起這種衣服社會就安定了呢?因為服裝的設計,潛移默化中可以影響人的行為習慣,而這個行為一旦成為習慣以後反過來又可以作用於人的性格。其實現代的時裝也是這樣的,不過大家平時不太注意罷了。那還不只於此,因為服裝的設計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是古人的生活狀態,他不是一種概念。

上衣下裳,他體現的就是上干下坤;玄衣黃裳呢代表著天玄地黃。下賞是下邊這些裙子是12幅依據,他象徵1年的12個月;上衣分成4幅,代表一年四季。見人要打拱作揖,行禮的時候呢,兩片大袖合攏,這代表天人合一。普通生活中穿的衣服叫常服;特殊禮儀場合中穿的衣服是禮服,當然禮服就有更多的講究,就是不同身份的人、不同場合都有詳細的規定。衣服的顏色、樣式、紋飾、掛件和裝飾品都是有特殊意義的,沒有一樣是隨隨便便的。

主持人:古人穿衣服就有這麼多學問,不過從另一方面來講也算省事,節約了教育的成本。女孩子扮靚的時候,學怎麼穿衣服,就相當於你說的天人合一、各種禮節的意義都學了。

文昭:對,服飾本身他是有教育的意義的,但是他是寓教於美,這也是我們當初祖先設計這種服飾的一種出發點,因為人他都有愛美之心,你如果是說教的話愛聽的人就不多了,但是大家都喜歡打扮的漂漂亮亮的,所以通過這種服飾的設計就把很多禮儀道德上的觀念,還有這種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加在其中了,這樣大家潛移默化之中就接受了這套文明的教育。

主持人:但是現代人就求怎麼舒心,不想那麼的麻煩,而且寬袍大袖活動起來不太方便,那怎麼辦呢。

文昭:我想這個主要還是個社會風氣和習慣的問題。如果是所有人都這樣你也就不覺得有什麼不習慣了。現在中東國家的婦女不都是穿長袍加面紗的嗎。其實呢現代人的體力活動比古代要少,很多工作他是通過機器完成了,而且現代的人他也很少走很遠的路,出門都會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所以我想現代的人,如果古人能接受,那現代人習慣了也應該沒太大問題。當然這裡邊有一個得失取捨的問題,因為裝著漢服行動上他拘束要多一些,但是它能體現出舉止的優雅、也有助於調節人的心理和情緒。所以到底要哪樣的話,就是看人們自己的選擇了。

主持人:現在國內的年輕人當中興起"漢服熱",有許多漢服愛好者定期聚會,交流自己的心得,還有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穿漢服。新唐人電視台每年都在辦"漢服設計大獎賽"。你對漢服愛好者有何建議?

文昭:我想這當然是好事。因為還是那句話,文明必須是活的,他不能夠只存在圖書館裡或者博物館裡,如果是失去了了自己的服飾,就相當於失去了我們民族特徵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文明的傳承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一旦失去了那種親歷者實踐者之後,他斷掉一代人,下一代人想要再接續起來會有很多的難度,所以大家去嘗試恢復漢服,在生活中穿著它肯定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希望漢服愛好者能夠理解到更深一層他的意義沒就是像我們上面所說的,我們祖先設計這樣服飾的內涵道理是什麼,這才是我們祖先想傳遞給我們的信息。

主持人:穿上傳統服飾,按照禮儀規範行事,這也是古人設計服飾的用意之一。端莊高雅的服飾不僅可以端正人的行為,也可以陶冶人的性情,這真是一舉多得啊。今天所剩的時間不多了,"服章之美"我們就談到這裡,下次節目我們來說說"禮義之大"。

主持人:謝謝文昭!

文昭:謝謝主持人,謝謝希望之聲的聽眾朋友!

聽眾朋友,今天的《華夏文明五千年》就到這裡,我是俞珊,感謝您的收聽,我們下次節目時間再會。

責任編輯: zhongkang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1/1117/225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