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李克強步步高升的秘訣

作者:
李克強是首位「50後」的副總理,也是近年來以人文社科背景進入政壇高層的代表人物。(AFP)

不管18大如何傳言漫天,李克強入常始終沒有異議。一介布衣的他是如何步入中共高層?除了胡錦濤的提攜,有人把李克強的成功歸為七位「恩師」的指點,不過「性格決定命運」,對比薄熙來之流,李克強有其脫穎而出的深層因素。
 
中學停課的五年「私塾」

1955年7月1日,李克強出生在安徽合肥市,父親李奉三曾任鳳陽縣縣長,蚌埠市中級法院院長,安徽省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

從有實權的法院院長到虛職的地方志副主任,人們看到了李父仕途的不順和對學問的喜好。

文革時李克強剛進入合肥八中,學校停課後只好輟學在家,那時李奉三常帶著李克強去拜訪同住在安徽省大院的省文史館館員李誠。李誠是1906年出生的桐城派嫡傳弟子、國學大師。李奉三把李誠戲稱為「太史公」,非常敬佩。他常與李誠談文論道、作詩唱和,其樂融融,一旁的少年李克強也聽得津津有味。於是李誠決定將天賦過人的李克強收為門生,精心栽培。

每天李克強都會去李誠家學習一小時的國學。除了說文解字,還有治學方法以及古今逸事。年老體弱、視力不好的李誠經常仔細地給李克強開出讀書目錄,要他強讀《史記》、《漢書》、《後漢書》、《資治通鑑》等國史,還有《昭明文選》《古文辭類纂》《經史百家雜鈔》之類的書單。

這些對初學者來說當然起點是高的,但李誠說:讀書人眼界一定要開闊,要能看到大場面,大觀則大見,小觀則小見。李克強的進步很快,李誠十分高興,逢人就說:「此子日後必當大任」。儘管「停課鬧革命」了五年,李克強卻在這五年接受了同齡人難以得到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薰陶。

李誠教導李克強不止是國學知識,還言傳身教,他常用孔夫子的話說:「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而已。」李誠告誡李克強,「人可一日三餐無食,不可一日不讀書,不然與行屍走肉何異?」要有「吃冷豬肉、坐熱板凳」的治學態度。

李誠研究範圍很廣,從經、史、子、集、圖、志、佛學,還包括歷史地理,特別是軍事地理。1977年正在寫作《中國歷史地理概論》的李誠,剛寫到一半時就悄然離世了,那時的李克強正在農村當知青,得知這一噩耗,悲傷不已。20年後,李克強在《安徽日報》上發表了題為〈追憶李誠先生〉的文章,可惜在網路上查不到他是如何具體評價恩師的,他稱他是「真正的學者,一位通曉國故的專家」。

從農村到北大

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的故鄉,有「帝王之鄉」之名,但也窮得出名。1974年3月,李克強來到父親曾經工作過的貧瘠鄉村當知青。由於水土不服,他一度全身皮膚潰爛,不過他照樣勞動,經常是帶著乾糧和鹹菜在地里干一整天的活,晚上回來挑燈夜讀。兩年後他加入了中共,不久當上了大廟大隊黨支部書記。

1977年底,李克強以高分考上了北京大學法律系,成為570萬幸運兒中的一員。他回憶說:「在填寫高考志願之前,我曾收到一位邂逅相識的學者的來信。他早年畢業於北大,深以為那裡有知識的金字塔,因而在信中告誡我,要珍惜十年一遇的機會,把北大作為唯一的選擇。當時的我多數時間是和鄉親們一起為生存而忙碌,幾乎不敢有奢望。在生存欲和求知慾的交織驅動下,我還是在第一志願填寫了本省一所師範學院的名字——據說在師範學院讀書是不必付錢的。即便如此,我對北大依然存有難以抑制的嚮往,於是又在第二志願欄里填下了北大。大概是因為北大有優先權,她沒有計較我這幾乎不敬的做法,居然錄取了我。」從這些措辭中人們不難看出李克強的謹慎性格,無論多麼嚮往北大,他也要穩妥地保證自己離開農村。

憲政學家龔祥瑞的得意門生

北大法律系擁有良好的師資設備,名師中最著名的當推學貫中西的憲法行政法學家龔祥瑞。

龔祥瑞早年專治政治學,曾赴英國深造,對西方政製法治有親身體味,兼具政治學與法學的素養。

聰明的李克強很快成為龔祥瑞的得意門生。在龔祥瑞的引領下,李克強漸漸著重轉向外國憲法和比較政治的學習。

在大學期間,李克強寫出了論文《法治機器與社會的系統、資訊及控制》,以現代控制論和系統論解釋法學問題,同時他翻譯了《英國憲法史綱》,作為法律系教學參考書。李還以第一譯者的身份翻譯了英國著名法官丹寧勳爵的名著《法律的正常程式》,該書一版再版。

翻譯此書時,李克強遇有一詞弄不通,恰好去校外參加一次會議,與古語言學家季羨林同住在西苑飯店,就向季請教。季羨林當即做了回答,並當天返回北大查詢資料,第二天再向李克強詳細解釋了這個詞的由來及多種含義。據稱,季羨林的嚴謹治學態度讓李克強感觸頗多。

馬石江的十多次勸說生效了

1982年1月李克強大學畢業。他在北大數千名畢業生中被評為27名優秀畢業生之一。當時很多同學赴美或赴法留學,李克強也準備留學美國,但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馬石江看中他,先後十多次找他談話,要求他留校擔任北大共青團書記,領導學校近萬名共青團員。

在馬的反覆動員下,李選擇了留校。

此前,李曾是北大法律系團支部書記,隨後,李克強在北大創辦了團校,就跟中共的黨校一樣培訓團幹部。

王照華的點將 與蕭灼基、厲以寧的點撥

當上北大團委書記後,李克強保持求學時的銳氣,雖然在北大莘莘學子中受到歡迎,但在1980年代校外其他行業的團幹部中,常常顯得很「另類」。那時的李克強經常公開對一些重大政治、社會議題發表思想相當解放的獨立看法,招致其他領域的團幹部的非議。於是在1982年北京市共青團七大上選舉全國共青團11大代表時,這名北大團委書記落選了。

儘管李克強本人似乎並不太介意,但時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的王照華著急了,他出面點將干預,讓李克強列席了團11大,並有被選舉權。

於是李克強被選為17人的團中央常委之一,當時的團中央書記處第一書記是王兆國,胡錦濤是團中央書記處書記。

由於結識了胡錦濤,李克強進入了政壇快車道。不久李被調到團中央工作,由燕園來到了前門東大街10號樓。1985年,年僅30歲的李克強被增補為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希望工程」的早期的重要管理制度的出台都是他親自督辦。

在團中央工作期間,李克強還就讀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的在職碩士,1988年他的經濟學碩士畢業論文題目是〈農村工業化:結構轉換中的選擇〉,指導老師是經濟學家蕭灼基。1995年李克強拿到博士學位,導師是經濟學家厲以寧。

在厲以寧的諸多著作中,有一本叫《走向繁榮的戰略選擇》,作者署名是厲以寧、李克強、李源潮、孟曉蘇。這是把後面三位在職博士以前的碩士論文整理成書的,據說這本書中的很多觀點漸漸變成了正在實施的政策,有人因此稱讚其水準高,不過也有人質疑,假如中國經濟政策就是建立在一群碩士論文基礎上的,是否太淺薄了呢?

胡錦濤苦心拉拔李克強

1998年6月,李克強出任河南省委副書記,44歲時成為當時中共最年輕的省長。2004年12月底,李克強調任遼寧省委書記,在工業大省歷練。2007年10月22日,52歲的李克強躍升進入中共政治局常委,成為最年輕的副總理。


李克強(中)受胡錦濤提攜(左),接位溫家寶(右)。(AFP)

據說,胡錦濤從一開始就把李克強按照總理人選來培養。在中共政治圈內,無論是庶民派還是利益集團都認識到,只有經濟發展才是中共執政合法性存在的最根本的保證和基礎,找一個能力太低的太子黨或江派很可能會讓共產黨翻船,必須找一個真正懂經濟的、有能力的人當總理,也成了各派的共識,而江派和太子黨卻偏偏沒有這種人才,所以李克強接位溫家寶,才能夠成為各派妥協的結果。

香港媒體評論說,胡錦濤處處幫助李克強,全國人大2010年2月26日通過首部「國防動員法」,明確規定由中共國務院及中共中央軍委管轄全國國防動員工作,意味著原本屬於中共體系的國務院未來將在涉及軍隊的國防事務上擁有更大的權力。

觀察家認為,這是鑑於2008年四川大地震時總理溫家寶調動軍隊救災不靈而在體制上做出的轉變。然而因為中共「黨指揮槍」的觀念非常強,其中出現的難題完全可以通過「加強溝通」來解決,而不需要在體制上作出改變,何況這個改變會引來是否「軍隊國家化」的聯想。為何胡錦濤還是簽署了此法規呢?有人分析,這是胡錦濤想讓李克強能從習近平手中分享部分軍權的「良苦用心」。


李克強2011年8月17日在香港發表有關中央對香港民生及經濟等多項議題的支持措施。此行引發保全爭議,香港政府及警方打壓示威、新聞採訪等手法備受爭議。(AFP)
薄熙來PK李克強

懂中國政治的人常說,中國的變革不會因為胡錦濤、李克強這樣的保守官員引起,而靠的是薄熙來劉源那樣「衝鋒陷陣」的人,破局的一定是薄熙來這樣的具有政治野心的人。

早在2007年,薄熙來就利用其控制的媒體攻擊習近平,稱他平庸無能。看無法改變習的王儲地位,薄熙來就把矛頭對準了李克強。2009年4月在博訊網上出現了一篇公開挺薄貶李的文章:〈揮灑自如的薄熙來與「伴食丞相」李克強〉。

文章稱:「李克強行事低調到了令人不可理解的地步,套用電視劇里警察的話說,凡走過必留痕跡,他正好相反,凡走過必不留痕跡。從在北大上學時開始,一直到當上副總理,幾乎沒有任何他的講話、觀點、文章,沒有留下任何文字材料。……他的性格特點即是比較弱,聽話;不輕易表達看法,只想自己的事,缺乏感召力和個人魅力。」這位署名大翌的北大校友把李克強說得一無是處。稱他「有何政績哪?老實說一片空白,……平時視察接見,頻頻露面,默默無語,從不表態,如紙糊泥塑一般。」

黨文化與傳統文化的展現

不過,對比薄熙來的驕橫跋扈,李克強的低調態度讓他能在中共的惡鬥中存活下來,否則他可能早就像胡耀邦趙紫陽那樣被廢了。

而薄熙來可謂真正共產黨教育出來的「紅色後代」,為了奪權,可以毫無顧忌的殺人;為了掙錢,甚至摘取活人器官來做器官移植,海內外大量證據顯示,大連就是第一個活摘法輪功學員的地方,谷開來和薄熙來是這一罪惡的主使。

1978 年3月當李克強結束知青生活半年多後,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用蓋紅手印的方式,率先冒死簽訂了包產到戶的契約,引發了中國局勢的大變動。沒想到震驚全國的「小崗村手印事件」在相隔34年後的2012年、當李克強已是政治局常委時,類似的為法輪功呼籲的「300手印事件」讓他再次看到了民眾心底無法被權勢壓制的良知呼籲。

李誠曾教導李克強要具有大眼光,「大觀則大見,小觀則小見」,法輪功問題真是考驗李克強是否真是具有大眼光,是否尊重中華傳統的最好觀測點。

如果人們能肯定薄熙來是中共黨文化培養的「傑作」,那李克強是否能體現當年李誠所教予他的中華傳統文化,那就很難說了。至少李克強也是中共的黨徒之一,在退黨大潮席捲中國的今日,每個中國人都在為自己的明天選擇位置,何去何從,人們還在拭目以待。◇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新紀元周刊293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2/0926/261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