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透視中國:大刀為什麼向英語砍去?

作者:

南京夫子廟舉行兒童開筆禮

中國對國學日益重視,多年的英語熱會降溫嗎?

本周,北京市宣布了高考改革意見稿,其中涉及英語考試和分值的內容最為引人關注。

關注的焦點是,這能否將英語拉下「神壇」,又或者這是中國持續了三十多年的英語熱開始降溫的一個信號。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英語相對於其他科目在全中國一直受到政府和民間的高度重視。當年「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號已經不再流行,但「學好ABC,走遍天下都不怕「則已經演變成如今的」學好ABC,出國坐飛機"。

北京市計劃將英語的分值大降三分之一,從150分減少到100分,而且允許多次考試,成績三年有效等等,被認為是借鑑了國外教育體制中對待外語教學和應試的經驗,是改革中國高考多年被人詬病的「一考定終身」弊端的開始。

與此同時,還有一些其他的省份正在醞釀更大的高考改革,英語甚至有可能不再列入高考總成績記分。

語言與民族

英語,在舉國推崇多年之後,終於有了回歸本位的可能。然而旨在改革英語考試的舉措卻引來一場關係民族、文明的討論。

支持英語高考改革的一方認為,過去對英語過分重視才導致了對母語的輕視,導致很多學生的漢語水平嚴重下降。而中國作為有五千年文化歷史的大國,漢語更應該為國家所重視,國學理應大力弘揚。為應付英語高考而占用母語學習時間,太不值當!降低英語在高考中的分數,並不是不學習英語,而是要把英語作為一門技能。

反對削弱英語學習的一方則認為,如果英語在高考中地位下降,勢必削弱英語教育,對中國這樣一個曾經閉關守國的民族來說是文明的倒退。如果這就是中國夢的一部分,那麼這是盲目民族自大情緒在作祟。

就在北京市宣布高考英語改革提議的前不久,官方媒體一則有關中國人學英語的報導似乎為本周的改革提議製造了輿論。該報導引述上海外語教學專家的評論說,中國學生學十幾年英文,能用英文表達的僅5%。報導中的教育界人士紛紛將這一結果歸咎於中國的應試教育。

語言與文化

隨著英語熱的持續,中國孩子有的從牙牙學語開始就上英語課,父母希望如此培養孩子的雙語能力,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而起跑線的終點,有的是出國留學掌握了語言的便利、有的是報考公務員的英語優勢、又或者是英語能在今後的職場競爭中添分增彩。不少幼兒英語學習中心都以學語言的同時認識文化、思想、觀念作為賣點,但中國在小學、中學乃至大學的英語學習反而少了這樣的認識高度,導致越到高程度的英語學習越不能深究語言所承載的文化背景。

英語,如一些支持改變英語高考改革的觀點所說,不過是一種工具和技能。學習者也就可以對這種語言背後的文化及思想忽略不計、視而不見。

很難想像如今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學院只傳授漢語而不涉及中華文化。可是到了中國人學英語的時候,強調的卻是學詞彙,語法,卻不深究思想和文化。

上個世紀80年代末,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伴隨學英語熱的同時,還出現了所謂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運動。當局將社會上,特別是知識分子有關民主、自由、平等、人權等訴求歸咎於西方特別是美國文化在中國和平演變的結果。而這些文化、思想、觀念的傳播當然離不開對英語的學習。

隨後多年至今,中國民教育育部門對英語學習中所附著的文化內涵一直保持高度警惕。

中國的不少英語教學名家們都曾強調學習文化對掌握一門語言的重要性。畢業於清華外語系,留學英國牛津大學的王佐良教授,曾擔任中國英語教學研究會第一屆會長。在改革開放時期的80年代,但凡學英語就會識得他的大名。

他曾表示:通過文化來學習語言,語言也會學得更好。"語言之有魅力,風格之值得研究,主要是因為後面有一個大的精神世界:但這兩者又必須藝術地融合在一起,因此語言表達力同思想洞察力又是互相促進的。"

王佐良教授的此番講話,對現在以留學、考公務員、高考、考研為主要目的的英語學習者來說,顯得很「不合時宜」。況且,不以文化為基礎的英語教學市場如此火熱,更顯得剝離思想文化與語言並無大礙。有錢留學的去學雅思學托福,剩下不出國的,把更多時間學國學正好符合「因材施教」的道理。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BBC中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024/3436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