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健康養生 > 正文

人體內臟結構和功能—五臟注腑之間關係

(一)膽

膽的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以幫助飲食的消化。膽汁來源於肝臟,它的分泌和排泄是與肝的疏泄功能分不開的,所以說肝膽同主疏泄。如果肝膽失於疏泄,可引起膽汁分泌與排泄失常,影響脾胃的消化,出現脅下脹滿疼痛、口苦、嘔吐苦水、食欲不振、腹脹、便溏,甚至膽汁外溢肌膚引起黃疸等症狀。

(二)胃

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飲食物,進行初步的消化。這種功能可歸結為「受納」和「腐熟」水谷兩方面,也即胃接受、容納通過口腔食管進入的飲食物,在胃內初步消化後,向下轉送到小腸,進一步消化吸收。所以,未氣下降為順,這是胃的功能特性。如果胃病失於通降,飲食物及殘渣不能下行,就會出現胃脘脹痛、大便秘結等症;胃氣不降,反而上逆,則可引起噁心、嘔吐、呃逆、噯氣等症。

(三)小腸

小腸也有消化和吸收的功能,體現為「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也即小腸接受在胃中初步消化的飲食物,進一步消化,並吸收其中的營養物質和水液,殘渣送入大腸。小腸的病變主要表現為消化功能方面的「清濁不分」,而見大小便的異常,如腸鳴、腹痛、腹瀉、尿少、小便不利等。不過小腸的消化吸收功能,一般把它概括在脾主運化功能之中,因此,上述部分證候常為脾病表現。

(四)大腸

大腸的生理功能是轉導糟粕,排泄糞便。由小腸消化吸收後的飲食殘渣下移到大腸後,被進一步吸收其中剩餘的水份,並形成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所以大腸的病變主要是轉導失司,多為腹瀉或便秘等大便異常的表現。

(五)膀胱

膀胱的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尿液。在腎的作用下,體內多餘的水分和廢料下注入膀胱,貯存到一定數量時排出體外。膀胱的這一生理過程也稱之為「氣化」。因此,如果膀胱氣化不利,就會發生小便不利,甚至尿閉等;膀胱不能約束、控制小便時,又可出現尿頻、尿多、甚至尿失禁等症。

(六)三焦

三焦是上、中、下焦的總稱。對於三焦的認識,歷來有許多不同看法。一般認為三焦不是一個獨立的內臟器官,而是概括了主要臟腑的部分功能。

從三焦的部位和有關臟腑及其功能來說,上焦指橫膈以上胸腔部位,包括心、肺兩個臟器,概括了呼吸和輸布養料的功能,中焦指橫膈以下至臍的上腹部位,包括脾、胃等臟器,概括了消化吸收、化生血液的功能;下焦是指臍以下的下腹部位,包括腎、膀胱等臟器,概括了分清泌濁、排泄小便的功能。

總的來說,上、中、下三焦的這些生理功能,關係著人體的氣化,並為水液的代謝,這些作用都是通過氣化來完成的。因此三焦的生理功能為總司人體的氣化,並為水液運行的道路。在病理方面也都表現三焦所在有關臟腑的氣化功能異常。

附:奇恆之腑

在五臟六腑之外有一類器官,包括腦、髓、骨、脈、膽、女子胞,被稱為「奇恆之腑」。所謂「奇恆」,是說不同於一般,異於尋常之意。這些器官即不同於髒,亦不同於一般的腑。就形態結構言,多為中空,而與腑相似;就功能言,主藏精氣,又與髒相類。如膽,雖為六腑之一,但它貯藏膽汁,不直接參與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一般的臟腑不同,故又把它歸屬於「奇恆之腑」。膽、隨、骨、脈等的生理功能面已有闡述,這裡專門介紹腦、女子胞。

1、腦中醫學中腦處於從屬地位。一般認為腦與脊髓相通,腦為精隨匯聚之處,此稱作「腦為隨之海」(《靈樞.海論》)。由於腎主藏精,精能生隨,隨又充養於腦,所以腦的功能與腎有密切關係。如腎精不足,隨海空虛,就會發生頭暈、目眩、耳鳴、健忘等症。

2、女子胞女子胞又名「胞宮」,即子宮,主要功能是月經和孕育胎兒。這些作用又與腎臟及沖脈、任脈密切相關。這是因為腎藏精,主生殖,而沖、任二脈內系胞中,沖為血海,任主胞胎。當腎的精氣旺盛,女子發育成熟後,沖、任二脈氣血充盈,則月經正常來潮,具備生殖和養育胞胎的作用。如果腎的精氣虛弱,沖任虧損,就會出現月經不調、閉經或不孕,或孕而胎漏、滑胎、小產等病證。由於月經的來潮、胎兒的孕育均與血液有關,故胞宮與心、肝、脾的關係也較密切。

三、臟腑之間的關係

人體內臟器官之間,不但有結構上的某種聯繫,而且在功能上也是密切聯繫、相互協調的。某一生理活動的完成,往往有多臟器的參與,而一個臟器又具有多方面的生理效能。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聯繫是人體內臟生理活動的整體性的體現。因此,內臟發生病變以後也可以相互影響。掌握這些內容,對於分析病理、確定診斷和治療都是有指導意義的。

(一)髒與髒

1、心與肺心與肺之間,主要是氣和血的關係。血的運行,有賴於氣的推動,而氣的輸布也需要血來運載。心主血,肺主氣,肺氣旺盛,使心氣作用得到很好發揮,推動血液的正常運行。另外,肺氣的輸布也需要血作為載體,貫注於心脈之中而運行全身,故有「肺朝百脈」(《素問.經脈別論》)之說。心肺之間的密切配合,保證了氣血的正常運行。反映在病理方面,肺氣不足或肺失宣肅,均可影響心之行血,以致血運失常;心氣不足、瘀阻心脈等引起的血行異常,也會影響肺氣的宣肅,出現咳嗽、胸悶、氣急等症。

2、心與脾心與脾的關係,主要反映在血液的生成和運行兩個方面。心血的來源要靠脾的化生,血的正常運行須賴脾氣的統攝協助。因此,脾氣旺盛,則使心血充盈,心有所主,血在脈中正常循環。若脾氣虛弱,血源不充,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均可導致心血不足,而形成心脾兩虛,出現心悸、眩暈、失眠、食少、便溏等症;反之,心血衰少,亦可影響脾的運化。

3、心與肝心與肝的關係,主要體現在血液的運行和血量的調節方面。心血充足,則肝也有所藏;而肝的正常疏泄,可使血氣和順,血行暢通,有助於心之行血。病理上心血不足,肝血常因之而虛;肝血衰少,心血也可因之而不足所以臨床上「心肝血虛」常同時出現。此外,在精神情志活動方面,心與肝之間也有一定聯繫,例如:熱盛動風而出現的神昏、抽搐,亦為肝病影響及心的例證。

4、心與腎心與腎之間的關係常體現為「心腎相交」。心屬陽,位居於上,其性屬火;腎屬陰,位居於下,其性屬水。生理情況下,心的陽氣下降於腎,資助腎陽,使腎水不寒;而腎的陰液上濟於心,滋養心陰,使心火不致過亢。這樣的陰陽相交、水火相濟的關係,叫「水火即濟」、「心腎相交」。若這種平衡協調關係遭到破壞,就會出現心悸、心煩、失眠等「心腎不交」的證候。

5、脾與肺脾與肺的關係,主要表現在氣的生成和水液代謝方面。肺所吸入的清氣和脾所化生的水谷精氣是組成氣的物質基礎,因此氣的生成與脾肺的功能相關。脾氣散津,充盈於肺,使肺氣得以旺盛;而肺氣強壯,又可促進脾氣的健運,脾肺氣旺,對於完成水液代謝起要作用。若脾氣虛弱,可導致肺氣不足;肺氣虛弱,也常引起脾氣虛弱,造成「脾肺兩虛」之證。在水液代謝方面,脾不健運,聚濕而為痰飲,可影響肺氣的宣降,而見喘咳、痰多等症,故有「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說法。

6、肝與肺肝與肺的關係,主要反映在氣機的升降流通方面。肝氣升發,肺氣肅降,互相配合協調,是機體生理活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它對於維持人體氣機正常的升降運動有重要意義。在病理方面,如果肝升太過,或肺降不及時,就會出現咳逆上氣,甚則咯血等「肝火犯肺」的證候。

7、腎與肺腎與肺之間在水液代謝和完成整個呼吸運動方面,關係甚為密切。肺通調水道,腎調節水液,兩髒對於水液的輸布和排泄起重要作用。當肺失宣肅,通調失司,或腎陽不足,氣化不利時,均可導致水液代謝的失常,並互相影響,從而出現咳逆喘息不得臥、水腫、尿少等證候。在呼吸運動方面,肺的呼吸需要腎的納氣作用來配合,才能保持正常,所以《類證治裁.喘症》說:「肺為氣之主,腎為氣之根。」若腎的精氣不足,或肺病久虛及腎,均可導致腎不納氣。

8、肝與脾肝與脾的關係,主要反映在氣機的協調和血的運行兩方面。肝氣的正常疏泄,不但能促進膽汁的分泌和排泄,更能調暢氣機,推動脾胃的升降之機,協助消化;而脾氣強盛,氣血生化有源,又使肝血充盈而肝氣舒暢條達。同時,肝藏血,脾統血,以維持血的正常運行。若肝失疏泄,常妨礙脾的運化,從而引起脾不調的病理表現;脾虛化源不充,或脾不統血,失血過多,肝失血養,可出現肝脾兩虛之證。此外,脾失健運,濕熱鬱蒸,影響肝的疏泄之機,膽熱液泄,則可形成黃疸。

9、脾與腎脾與腎之間,是先後天的重要關係。脾為氣血生化之源,故為「後天之本」,脾之健運,化生精微,需要腎陽的溫煦維繫;而腎為先天之本,腎主藏精,腎臟精氣也有賴於水谷精微的充養。因此,脾腎之間生理上相互資助、相互資助、相互促進,在人體整個生命活動中占有重要地位。病理上兩者也常互相相影響,如腎陽不足,不能溫煦脾陽;脾陽久虛,多損及腎陽,最終均可形成脾腎陽虛之證。

10、肝與腎肝與腎之間體現了「肝腎同源」的密切關係。肝藏血,腎藏精,肝的陰血要依靠腎精的滋養,肝的功能始能維持正常;腎經也不斷得到肝腎之間關係很是密切。在病理上,腎陰虧虛可導致肝陰不足,而引起肝陽上亢;反之,肝火熾盛或肝陽化火,可下動腎陰,形成腎陰不足。

此外,肝主疏泄,腎主封藏,兩者相反相成主要表現在女子在女子的月經來潮和男子泄精的生理功能。

(二)髒與腑

腑屬陽,陽主表;髒屬陰,陰主里。臟腑之間主要是陰陽表里相合的關係,即心、肝、脾、肺、腎分別與小腸、膽、胃、大腸、膀胱,一髒一腑,一陰一陽,一表一里相互配合。這種聯繫,主要是通過經脈的絡屬來實現的。

1、心與小腸心與小腸在經絡上互相聯繫,即心的經脈屬心而絡小腸,小腸的經脈屬小腸而絡心。它們之間通過經絡構成表里絡屬關係。表現在病理上,如心火旺而下移小腸時,除口舌生瘡等心經的熱象外,可有小便熱赤、疼痛等小腸實熱證候。

2、肺與大腸肺與大腸也通過經絡聯繫,而構成表里關係。在生理情況下,肺氣肅降,大腸行使轉導功能也正常,糞便排出通暢;大腸轉導作用正常,也有利於肺氣的肅降。所以肺氣虛弱可引起排便艱澀;肺氣閉塞,失於清肅,亦可見大便閉結。反之,大腸實熱,腑氣不通,則可影響肺氣肅降,而見胸滿、喘咳等症。

3、脾與胃脾與胃通過經脈絡屬形成表里關係。胃主受納,脾主運化,共同完成飲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精微的輸布。胃氣宜降,脾氣宜升。胃氣降,飲食水谷才能不斷地受納下行而繼續消化;脾氣升,水谷精微始得以上輸以營養全身。胃屬陽,喜潤惡燥,潤則胃中陰液充足,受納腐熟功能正常;脾屬陰,喜燥惡濕,燥則水濕,燥則水濕不停,脾氣健運。這樣,脾與胃陰陽相合,燥濕相濟,升降協調,以維持消化功能的正常進行,在病理上,脾胃間亦相互影響,如脾為濕困,運化失職,清氣不升,可妨礙胃的受納和降,而見納呆、噁心、嘔吐、脘腹脹滿等症;若食滯胃脘,胃失和降,也要影響脾的升清運化,而見腹脹、泄瀉等症。

脾胃的消化功能是決定天營養狀況的關鍵,對於整個人體的生命活動至關重要,所以合稱脾胃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中醫學將脾胃的這種重要作用,概之為「胃氣」。臨床上無論診斷、治療,以及判斷預後都十分重視胃氣的盛衰;在防病和養生方面,也很注重保養胃氣,認為「人以胃氣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4、肝與膽肝與膽通過經脈的聯繫而構成表里關係。膽附著肝葉間,所藏膽汁由肝分泌而來,而膽汁的分泌和排泄;膽的功能失常,膽汁郁滯不通,也會殃及到肝,所以臨床上往往肝膽同病,如肝膽火旺、肝膽濕熱等。

5、腎與膀胱腎與膀胱間通過經脈的聯繫表里。膀胱貯藏和排泄尿液的生理功能,主要靠腎氣的作用。由於腎氣的開合,能控制著尿液下注膀胱貯存而不外流,當貯存到一

定量時就及時排出。同時,膀胱的排尿功能正常,也有利於腎對水液的調節。若腎氣不足,膀胱氣化不利,開合失度,就會出現尿閉、尿少或尿多、小便失禁等症。

至於腑與腑之間,它們的生理功能雖各有異,但在飲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津液的輸布、廢物的排泄等一系列生化代謝過程中,是密切聯繫、互相配合的。飲食入胃,經過胃的腐熟,下移小腸進一步消化,通過泌別清濁,其清者為精微物質,以養全身,剩餘的水液滲入膀胱為尿液而排泄;濁者為糟粕,下注於大腸,經轉導變化為糞便從肛門排出體外。在這過程中,膽腑排泄膽汁入腸中,以助消化;三焦則聯繫各部分的功能,總司氣化,推動水谷的轉化和津液的運行。六腑的主要功能特點是「轉化物而不藏」(《素問.五藏別論》),綜合其作用,如《靈樞、本藏》所說:「六腑者,所以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總之,人是一個極其複雜的有機統一體,內臟之間的聯繫,是很廣泛的,它們之間即有結構上的聯絡,更有功能上的聯繫。例如:脾的主要功能是主運化,以為全身的營養來源;但皮的運化,除胃為主要配合外,也要依靠肝氣的疏泄,肺氣的輸布,心血的滋養,腎陽的溫煦,膽亦參予其間。所以,內臟之間的這種相互關係,構成了人體生理活動的整體性,使得各種生理功能更為和諧協調,這對於維持人體生命活動,保持健康有重要意義。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360do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215/356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