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林語堂眼裡的中華民國 評蔣介石最大優點是愛國

廬山講話之後,蔣介石領導全國軍民挺身而出,中國將進行一場持久的、浴血的反侵略惡戰。林語堂寫道:「他是一個偉人,天堂里沒有抽象的原則要他去機械地遵守,他也不能被說成是看錯了時機。」(見上書第十章之「壓力、反壓力、爆發」節)領導抗戰的蔣介石是一位品德高尚的領導人,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就個人而言,他是一個嚴以律己的人,既不抽菸,也不喝酒,連茶也不喝;他光干不說,召集會議時自己不發言,靜靜地聽別人講,把他們送走後,自己再作決定。他可以站在夏日之下,給下級軍官接連講演幾個小時。他很少顧忌個人安危,一旦需要,他就冒著生命危險出現在前沿陣地上。」(見上書第十章「蔣介石其人其謀」節)林一直注意觀察蔣介石,他看到,中日戰爭爆發之際,「在南京,有一個遠東高明的棋手坐鎮,他是所有時代最偉大的政治棋手之一」(見上書第十章「醞釀中的風暴」節),因此,「日本很快就發現它的唯一目標是『摧毀蔣介石』」(同上)。這是一位真心抗戰的領袖。蔣介石不愧為中華民族的抗戰領袖,林語堂在書中寫道:「我認為他每一步都算計對了,他對即將到來的抗戰的性質,能夠作出正確的、有遠見的理解,這使我感到佩服。他不愧是民族危亡時期的一位民族領袖。他內心的睿智和道德品質無論過去還是現在都是能夠適應當時形勢的。」(《中國人》學林版第十章之「蔣介石其人其謀」節)林語堂能夠讀懂蔣介石,理解蔣的內心世界。蔣介石喜讀《孟子》,林也自小如此;蔣勤讀《聖經》,林則出生於牧師的家庭。這兩點大概可看作是林與蔣心靈相通的橋樑。

國難當頭,林對當時中國的新民族主義潮流感觸頗深,認爲中國的勝利將是「新的民族精神大放光彩」的結果(見上書第十章之「新民族主義」節)。這個新民族主義反映著現代化、進步、民族精神和民族傳統,其中,民族傳統與現代化並不矛盾。但是,新民族主義卻不是戰爭的産物,「這個新民族主義在戰爭面前正當上升趨勢,並已成了日本人的一場惡夢,因而日本不得不在這個民族主義完全形成之前就搶先進攻,要不然它的大東亞帝國的美夢就會成爲一枕黃粱」(同上)。可以把新民族主義看成是林語堂在當時形勢下,對叄民主義之民族主義的詮釋和解讀。

和撲朔迷離的時局

抗日的國策是持久戰,應當避免日軍孜孜以求的決戰,在長期的消耗戰中殲滅日軍。因此,當武漢保衛戰進行到一定程度,國軍就應該撤離漢口,避免被優勢裝備的日軍消滅,以便在後來的戰鬥中借著地形優勢消滅日軍。蔣介石作出了這個決策。林對此行動深爲理解、充分同情,當然也贊同蔣的戰略觀點:不能倉促地打,尤其不能匆忙地決戰。不過,林記載了一節不和諧音,「一個月之前,八路軍還在反對這項政策,要求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漢口,否則他們將脫離統一戰線」(《中國人》學林版第十章「蔣介石其人其謀」節),中共當然希望國軍死守武漢,以便借日軍之手殲滅之,居心之叵測躍然紙上。這段紀錄其實是林語堂對中共的尖銳批評。

那時,林對還存有一些幻想。林語堂誤以爲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源之於朱、毛的「寬宏大量、不計前嫌」(見上書第十章「壓力、反壓力、爆發」節),殊不知,毛已作了殺蔣的打算,無奈共產國際(史達林)嚴令放蔣,毛也就只好見風轉舵。他以爲朱、毛「絕不是狂熱分子」,「共產黨領導人從不食言」,(見上書第十章「中國未來的道路」節)可以與國民黨一起建設民國。這可說是林一時太不了解。到了一九六六年,大陸「文革」爆發,林就知道毛有多麽地狂熱、無信用和極端了。也正是在這一年,林語堂結束海外生活,回到臺灣定居。

林願意看到「聯共抗日」的情形,以爲這樣能增強抗戰的力量。但是,如果歷史地看問題,在「聯共抗日」與「攘外必先安內」之間,蔣介石還是正確的。無法同享富貴的屈死鬼潘漢年,就是當年往上海向汪僞政府表達善意的特使,如何抗日於此可見一斑。林以爲「朱、毛」放下了「的計劃」,其實從來就沒有放下過它的「計劃」。中共的計劃就是推翻國民政府,決不改變,也從未改變。

這種幻想也延伸到對戰後時局的預測,林以爲戰後中國必然會建成一個穩定的民主國家,蔣介石領導的國民黨將會主導這個政府,而左派將在中式民主制度下約束國民政府。這時,身處局外的林,還無法看出隱藏頗深的本質,一廂情願之下難以作出正確的判斷。這個預測當然落空了,一點也不想要民主,錯誤的預測源於對善意的幻想。不過,長遠來說,關於民主的預言還是會實現的,因爲中華民國終必會以一個穩定的民主國家屹立於世界之東方,這樣的實現方式大概會頗出林先生的預料之外。

其實,林語堂很快就放棄了對中共的幻想。林在一九四零年發表了《中國的前途》(見《林語堂經典作品選》當代世界版)一文,其主要內容已見於《中國人》第十章「中日戰爭之我見」,枝節的調整不多。不過,在這篇文章中,已經全然不見「共產黨」、「朱毛」、「左派」等字樣,看來林對本質已有了更深的認識。林語堂的心靈與中共實在沒有什麽相通之處。林早年對中共的好感,多來自捕風捉影的傳聞和某種刻意的宣傳,並不奇怪。林語堂曾參加魯迅等人的語絲社,交往所及,自然也擺脫不了被統戰工作的陰影。當然,林力持平和、平穩的心態,在很大程度上擺脫了當時許多知識份子的浮躁情緒,不爲利祿所套牢,也就能夠得出許多客觀的認識。而且,在聽聞之外,林更注重「眼見爲實」。這些幻想和好感也是歷史的無奈,反映當年反叛潮流的勢力和影響。當然,既有一個基本信念堅立心中,頭腦里有清晰的是非輪廓,那位臉上常有開懷笑容的林語堂,就不至於沉淪。

結語

以後,中共控制了大陸,此時其勢力如日中天,許多人歡呼雀躍,一些旅居海外的人選擇回到大陸。但是,林卻一直沒有回過大陸,想必多年來他對中共的本質又有了更爲深刻的認識。在與自己的生命、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上,林應不會作出錯誤的決定,從這裡還能看出林智慧和良知的深度。

林語堂是一位有睿智而誠實的人,總能夠分清複雜的情況,不會混淆大是大非。林除了選擇中華民國,難道還會作出別的選擇?十多年以後,林語堂選擇回臺灣定居,他葉落歸根之處不在大陸老家。這是一個可說明心意的決定。至此已毋庸置疑,林所認同的祖國向來就是中華民國。林語堂於一九七六年逝世,安葬在臺灣陽明山。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615/406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