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奇妙世界 > 正文

靈魂離體一瞬間:「我感受到別人的痛苦」

作者:

新《科學人》雜誌6月26日刊登了一項研究,發現瀕死時刻人會有一種無與倫比的祥和感覺。此外,在英國醫院重症加護病房工作了17年的護士佩妮‧薩托利,今年又出了一本新書《瀕死體驗的智慧》,記錄了她所親見的許多瀕死案例,她也發現許多經歷過類似體驗的人大多有愉悅的感覺,而且復活後都變得更善解人意,珍惜生活。

比利時列日大學的神經學家史蒂芬‧萊斯與其昏迷科學研究小組對190個由於心臟驟停、溺水、頭部受傷等創傷引發瀕死體驗的案例進行研究。他們利用統計分析和Greyson Scale的測量方法對不同特性的瀕死體驗進行研究,發現報告結果有許多不可思議的相似之處。他們都會看到眼前出現亮光、感覺在穿越隧道、感覺脫離自己的身軀,並且在離開身體的那一刻有著無與倫比的祥和感覺。

Pam Williams在分娩的時候因為大出血而昏迷,之後她便經歷了瀕死體驗,她說自己看到一個醫生在敲打她的胸膛,為她做人工呼吸並插了一根管子進入她的心臟。「當這一切發生的時候,我感覺十分的愉悅,身心舒暢,仿佛慢慢地飄向陽光照耀的地方。」她說:「突然我聽到我的大女兒在喊我,我才意識到我的孩子需要我,我必須要回去。」Williams表示自己並不是一個迷信的人,但她卻認為死後人們將會去到一個平靜、美麗、溫暖的地方。在此之前,Williams只是一個沒有受過教育的礦工妻子,但這次的體驗卻讓她感覺自己有義務要幫助和支持他人,所以她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一名護士。

佩妮有17年的重症看護經驗,她對那些瀕死病人進行細緻的觀察與研究,並於2005年獲得博士學位。博士在她的書中寫道:總體來說,有一件事是肯定的,那就是每個經歷過瀕死體驗的人,都會從精神上重新定位自己的信仰。有的人變得更相信宗教,而有的人則認為宗教已經無法支撐自己,從瀕死體驗中感悟到的事物。無論如何,大部份經歷過瀕死體驗的患者都會變得更善解人意。

Marie-Claire Hubert是一個身患腦膜炎的護士,她曾聲稱自己通過一個隧道見到了許多早已逝世的親屬。現在她表示:「我知道我們最終都會同我們愛的人相聚,這讓我努力想做個比之前更好的人,我每天都在督促自己多為他人做一些好事。」

他們中還有一些人表示通過瀕死體驗獲得了愛,讓他們決定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所以有不少人恢復健康後更努力渴望成為一名護士、醫生或在醫院當義工。

自古以來,許多知名經典都存在著瀕死體驗的記載。如《聖經》中諸多章節、柏拉圖的《理想國》,以及《西藏度亡經》等等,都提到了靈魂如何脫離肉體,與聖潔的光、靈相會的情景。

「瀕死體驗」一詞,是1975年做瀕死研究工作的美國內華達大學教授雷蒙•穆迪提出的。穆迪博士在對100例瀕死體驗的病例進行研究後,著成了《生命之後的生命》,又譯《瀕死體驗訪談錄》)一書。此後對瀕死體驗進行研究的科學家越來越多,1978年,國際瀕死體驗研究聯合會成立,成為瀕死體驗研究者交流和支持的平台。

美國1983年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的調查,該調查報告顯示約有5%的成年人曾有瀕死體驗。雖然這些體驗在人類歷史一直有發生,但只有在最近30年,人們才敢於自由地討論它,並談及體驗對他們生活的影響。調查顯示,有經歷瀕死經驗的人,75%會嘗試改變現有職業,轉行到可以幫助他人的領域。

在對唐山大地震死而復生的人調查中,天津市安定醫院精神病醫學教授馮志穎發現,很多有過瀕死體驗的人在事後都發生了性格改變。他們的性格大多變得比以前平和、善良。有些以前性格很暴躁的人,事後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

微博上有一個話題被熱傳:「為何有瀕死經驗的人都會變得無私大愛?」該微博說:「一直以來我總有個疑惑,為何我們總在一些瀕死經驗的故事中,發現到主角們在重回世間後,總是變得無私、大愛,並常常去當義工,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而這個疑問點,終於在最近看了一位名為丹尼爾‧布雷克林的先生的瀕死經驗故事後,得到了完整的解答。」丹尼爾‧布雷克林經歷過兩次瀕死經驗,他把自己在瀕臨死亡時看到的寫成了一本書,名字叫《在光明中得救》,這本書在1994年出版後連續5個月被紐約時報列為最暢銷書籍。在第一次瀕死中,他經歷了「回顧一生」的人生重現經過。這讓他發現:「人類向善的簡單秘密,就是在走到生命盡頭的時候,你會發現,你所擁有的善良與愛,和你在整個生命過程中所付出的將一樣多。」

丹尼爾從小放蕩不羈,恃強凌弱,以打架和羞辱他人為樂。長大後在政府中工作,並擁有幾套住房和幾個小產業,收入頗豐,春風得意。在他25歲那一年,即1975年9月17日,一場暴風雨襲擊了美國的南卡羅萊納州的艾肯市,當時他正在家中給一個朋友打電話,一道閃電通過電話線擊中了他,將他重重地拋向空中。如所有死而復生的人描述的一樣,他也重新經歷了他走過的人生歷程,最微小的細節都一覽無遺。但當他回顧人生時,他發現自己生活在對方的身體中。比如,他小的時候是學校的一霸,他經常痛毆一些無辜的同學,這時他親身體會到了受害者所感到的疼痛、驚恐、慌亂與無助。

還有,他在參加越戰時,被他殺害的北越軍官在腦袋中槍那一瞬間所感到的疑惑,以及後續因無法再與家人見面的傷心、無奈、悲哀。更驚人的是,連後來軍官家人在聞知死訊後,連續好幾年的痛苦他都感受到了。當歷史回放完時,他陷入悔恨和羞愧之中,感到無地自容。因此當他重回人世,他徹底改變了自己,盡一切力量去幫助他人。

同丹尼爾‧布雷克林一樣,瀕死經歷中,很多當事人都會對其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顧。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描述它時,都是「一幕接著一幕,按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移動的,甚至伴隨著畫面,當時的一些感覺和情感都得以重新體驗。」

網上報導了一則對伊利諾州大學芝加哥分校歷史系教授史蒂夫‧芬尼的訪問。1988年,他因為哮喘病發作昏迷兩個星期,親身經歷瀕死經驗。當時他在重新回顧人生的時候,在那個沒有迷的空間,同時從三個角度,感知自己所做的事,不由得被深深的震撼:「我從三個角度同時體驗過去我的一生。我當初的感情、我的思想、我的動機,同時,我還體驗了那些與我有關的人當初的經歷,他們的感受、他們的情緒、他們的所思所想,這些使我非常震驚,體驗別人的感受使我非常震驚。」他在那個片刻,認知到原來自己一向認為「以牙還牙」的道理,是千錯萬錯的:「如果你能感受別人的感受,一切都變了,感受到這些,使我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了一個全新的認識。」

經過這樣的體驗,史蒂夫‧芬尼認為自己從前是活在自我欺騙之中:「我簡直覺得無地自容,感到一種極大的恥辱。我所看到的是我的一種自我欺騙,為自己所做的一切找到正當的理由,真是為所欲為。」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雷蒙德•A•穆迪博士在研究過150個瀕死體驗者經歷過「臨床死亡」後復生的人的案例,並集結幾十年的研究成果之後出版了《死亡回憶》一書,試圖為人們揭開死亡真相。在這些人「瀕死體驗」的陳述中,存在著不可忽視的相似性——按照感受出現的先後次序排列,大概可以歸納為以下10條。

1、明知死訊——他們親耳聽到醫生或是在場的其他人明確宣告自己的死亡。他會感覺到生理的衰竭到達極限。

2、體驗愉悅——「瀕死體驗」的初期有一種平和安詳、令人愉悅的感受。首先會感到疼痛,但是這種疼痛感一閃而過,隨後會發覺自己懸浮在一個黑暗的維度中。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最舒服的感覺將他包圍。

3、奇怪聲音——在「瀕死」或者「死亡」的時候,有奇怪的聲音飄然而至。一位年輕女子說,她聽到一種類似樂曲的調子,那是一種美妙的曲調。

4、進入黑洞——有人反映他們感到被突然拉入一個黑暗的空間。你會開始有所知覺,那就像一個沒有空氣的圓柱體,感覺上是一個過渡地帶,一邊是現世,一邊是異域。

5、靈魂脫體——發現自己站在了體外的某一處觀察自己的軀殼。一個落水的男人回憶說,他自己脫離了身體,獨自處在一個空間中,仿佛自己是一片羽毛。

6、語言受限——他們竭力想告訴他人自身所處的困境,但沒有人聽到他們的話。有一名女子說,我試著跟他們說話,但是沒人能聽到。

7、時間消失——脫體狀態下,對時間的感受消失了。有人回憶說,那段時間裡,他曾不停地出入自己的肉體。

8、感官靈敏——視覺、聽覺比之前更加靈敏。一個男子說,他從未看得如此清楚過,視力水平得到了不可思議的增強。

9、他「人」陪伴——這時,周圍出現了別的「人」。這個「人」,要麼是來協助他們安然過渡到亡者之國,要麼是來告訴他們喪鐘尚未敲響,得先回去再待一段時間。

10、回望人生——這個時候,當事人會對一生做一次全景式的回顧。當親歷者用時間短語來描述它時,都是「一幕接著一幕,按事情發生的時間順序移動的,甚至伴隨著畫面,當時的一些感覺和情感都得以重新體驗」。

雷蒙德•A•穆迪是世界知名的學者和科學家,先後取得了哲學和醫學兩個博士學位。他對倫理學,邏輯學和語言哲學方面頗有研究,後來興趣轉向醫學,並決心做一名精神病學家,在此期間他注意到了瀕死體驗現象,然後就開始收集資料進行研究,《死亡回憶》便是他幾十年研究的成果。《死亡回憶》一書自1975年上市以來創下了全球銷量1,300萬冊的記錄,僅在台灣就銷售了100多萬冊,被稱為超級暢銷書。它改變了普通人的生死觀念,使「瀕死體驗」的研究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正式納入西方主流醫學的視野。為了獎勵他多年來在科學研究及其普及工作上的不懈努力,1988年他在丹麥被授予「世界人道主義獎章」。

誠如許多文獻中報導的,有瀕死經驗的人,常常因而完全轉變了生命的態度和人際關係。他們也許仍然害怕臨終的痛苦,但卻不再對死亡本身產生恐懼;他們變得比較寬容和有愛心,對精神價值或智慧之道也變得比較感興趣,而且通常是對共通的精神價值,而非任何一種宗教的教條感興趣。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730/423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