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世界最偉大的25個教育法則──值得收藏

八、尊重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對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後,也做不了人」。自尊心是不甘落後,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的一種情感體驗。「棍棒出孝子」,這在很多家長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這帶來的是什麼呢。孩子小時候的哭聲,大一點時的覺默,長大後的倔強。莎拉從小跟爺爺奶奶過,家務都被爺爺奶奶包辦,她自小就養成了內向、膽怯的性格。有一天,家裡來客人了,她不小心打破了一隻杯子。她父親當著客人的面罵道「你真是只笨豬」,生性敏感的莎拉羞愧的無地自容。父母的愛,是無可置疑的,但自小,莎拉就在父親打罵中長在,一直只有哭的份,因而非常自卑;長大一點,倔強與自尊心慢慢成長,當父親再罵的時候,她不再哭了。在父親心中,威嚴受到挑戰,而莎拉得到的是更大力氣的打。剛剛成長的自尊心慢慢破裂。而她的母親也是不分青紅皂白,就搶過她的信。在專制的家庭環境中,外面溫順的莎拉,內心隱藏著孤僻和敏感。而這樣的性格,在社會上更表現出外人難以理喻的倔強。

自尊是人生要學的第一個原則。在一個老師的課堂里,老師拿出一本著名漫畫家的書,告訴孩子們這本書里的故事,也叫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並讓他們畫出來。雖然孩子們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畫的也不成樣,老師還是很認真的記下來,並將記下的故事跟畫裝在一起。他告訴大家,這是你們寫的第一本書,現在你們小,以後長大了,就能寫出好的書來,也會成為偉大的人物。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這種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研究表明,與9個月到3歲的幼兒多交談,他長大以後會更聰明。子女與父母之間關係平等,相互尊重,且保持溝通交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明顯比別的孩子高出許多。當孩子遲到時,媽媽了解到,原來孩子是為了去河邊看日出,媽媽告訴孩子「日出很美麗,孩子你真的很棒」,同時也告訴孩子「日出太美了,時間也太短了,所以要珍惜時間和學習的機會」並送一塊表,從此孩子再也沒遲到過。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人,尊重他的隱私,尊重他的選擇,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導,他就會得到更好的成長。因而,當我們看到有大人為孩子爭著要少錢減票的時候,我們知道,你省下的僅僅是錢而已。

九、延遲滿足: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

人有無耐心,表現出兩個方向。一個是,想要什麼就要什麼;另一個是,能夠等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到來。這中間,區別的就在於,一個不等,一個可以等。這個等,就是耐心。美國心理學家沃爾特做過一個經典實驗「成長跟蹤實驗」。他在一個幼兒園選出十幾個4歲兒童,並給每人一粒糖,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就吃,就只能吃到一粒,如果20分鐘後再吃,就能吃到兩粒。有些兒童急不可耐的就吃了,有些孩子通過各種方法,如唱歌,說話,甚至睡覺的方式,敖過了於他們而言漫長的20分鐘。經多年跟蹤,他們發現。能等到20分鐘的孩子,在青少年時,他們仍能夠等待,在各方面綜合素質明顯強於等不及的孩子,並在以後也更容易的獲得了成功。那些性急的孩子,在青少年時期也更多的表現了,固執、優柔寡斷和壓抑的性格特徵,他們往往屈從於壓力,而選擇逃避。

克制是一個人成功的前提,克制脾氣、克制欲望。沒有人生來就是好脾氣,當你不克制的時候,壞的心情就陪伴著你,進而影響他人,而如果好挖苦人呢,對他人傷害就更大,你也會不可避免的受到反作用力;這個世界,誘惑無處不在,欲望時刻在身邊發生,懶的起床、怕外面的風寒、不願走路,花花世界,東西太多,而時間總只有那麼多,得到什麼就失去另外一些什麼,而你需要得到什麼呢。

克制是可以培養的,個人建議自己一個人難做到,應該兩人配合可多人配合去實現。有一個「三分鐘遊戲」。孩子不喜歡讀書,只喜歡玩遊戲、看電視。爸爸找來一個仿古的沙漏,而孩子非常相玩這個沙漏。爸爸跟他約定:這個漏斗是古時的計時器,沙子漏完正好是三分鐘,咱們一起看故事書,三分鐘一到,你就去玩吧。開始幾次,孩子根本沒看書,而是盯著沙漏看,等沙子漏完就去玩了;但爸爸並不氣餒,多次之後,孩子慢慢的把視線轉到書上來。再多次,孩子被書中的內容吸引了,要求延長時間,但爸爸堅持只看三分鐘。很多次後,孩子就主動去看書去了。三分鐘,正是適合孩子的注意力的特點,三分鐘之後,就打住,要經過很多次培養,形成習慣,這樣,孩子就能做到在一定時間內專注於一件事物了。家長的恆心和耐心也得到了考驗呵。

十、感覺剝奪:自己品嘗生活的滋味

加大拿蒙特婁海勃實驗室的心理學家進行了「感覺剝奪」實驗。實驗者帶上半透時的護目鏡,限制其視覺;用單調的聲音限制其聽覺;在他們手臂上戴上紙筒套袖和手套,用夾板固定腿腳,來限制其觸覺。被實驗者被安排在幾個單獨的實驗室里,幾個小時後,他們就開始感到恐慌,進行產生幻覺,連續三四天後,他們產生了許多病性心理現像:對外界刺激敏感,出現錯覺、幻覺,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產生緊張、焦虛、恐懼等負面情緒,精神上感到難以忍受的痛苦,他們急切要求停止實驗。實驗停止後數日,他們才慢慢恢復正常。

通過實踐,心理學家發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像,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適應環境求得生存。大腦的發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髮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境,從環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很多家長慢孩子吃苦受到危險等,把孩子放在較好的環境裡,這樣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因為缺少很多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境將難以適應。

吉米愛狗受到痴迷,他聽說深海魚油對狗的發育很有幫助,他就買了很多食用油。一早,他就抓著小狗,猛的灌這昂貴的魚油,沒想小狗一點也不配合,油撒了一地。吉米生氣的正想打小狗時,發現小狗自己轉過身去添地上的油。我們的父母就如吉米一樣,恨不得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全塞給孩子,也不了解孩子是否需要,或者喜不喜歡這種方式。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也常常扮演著救火隊員的作用,絕不知道,父母永無完法代替孩子經歷人生,我們需要做他們的引導者。我們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工作里來,讓他們自己打掃衛生、整理床鋪,或更多他們可以去做或願意去做的事情,我們就讓一個觀眾,看著他們自己成長。

(網絡擷圖)

十一、路徑依賴:從小養成好的習慣

本節可結合第四個法則。

人的習慣就如走路一樣,選擇了一條道路,人就會沿著這條道路走下去,這就是「路徑依賴」。好的習慣就如路一樣,會影響到孩子的一生。一頭大象,只需一根細繩子就可以拴住;一頭小象,既需要用鐵鏈;這就是強制的培養形成的習慣。好習慣就是一個好的思想方法,但能想的到,不等於能做的到。從前一位窮人,撿到一本書里,說有一種點鐵成金石。他按照書的方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去尋找點鐵成金石。他為了辯別是自己曾找過的石頭,將那些普通石頭都扔到大海里,有一天,他碰到了那塊點鐵成金石,他習慣的就扔到海里。回過神來的時候,已經無法再找到了。習慣的力量是強大的,所以教育就是要培養一種好的習慣。一個好吃懶做,好睡懶覺的人,很難做的到勤奮學習。

十二、倒U型假說:給孩子適當壓力

一個人一點都不興奮的時候,他根本就沒有把事做好的動力;當一個人處於極度興奮時,隨之而來的壓力會讓他無法做好事。適當的壓力,保持輕度的興奮,才能把工作做的更好。倒U型假說,論證的是工作壓力與工作業績的關係。壓力太小,沒有動力;壓力太大,又成為阻力;只有壓力適中,才能成為激勵人的動力,這個狀態的人工作效率會很高。網壇名將貝克爾被稱為「常勝將軍」,其秘決就是防止自己在比賽時興奮過度,而保持半興奮狀態。所以,人們也將「倒U型假說」稱之為「貝克爾境界」。有一個和尚打油的故事,老和尚對小和尚一再強調不要把油灑出來,否則罰做苦工一個月。小和尚打油回來一直這麼想著,結果一緊張,油還是灑了出來。我們平時也有這種習慣,你要做什麼事的時候,一個人去做,可能會做的比較好,因為旁邊沒人,就沒太大壓力,旁人一多,你利索的事也做不好,這就是旁人對你形成壓力。這就是心理素質不夠好的問題,不要太在意,保持自己的謹慎,才能更好的發揮。有一個心理暗示的故事:一個原始部落里,大家都相信他們的巫師,只要是他說的,人就會朝著他說的方向發展,或好或不好,甚至死亡。後來一個心理學家研究證實,正是人們過於相信巫師,他的話就成了心理暗示。所以,保持自我,不要受干擾,這樣才能發揮,壓力也會得到合理的利用。

十三、破窗理論:給孩子一個好的環境

美國心理學家詹巴斯進行了一項實驗。他在富人區和窮人區放了兩輛一樣的車。放在富人區的車,是完好無損的,過了一個星期,它還是那樣;在窮人區的那輛,他摘掉車牌,打開頂棚,沒過一天,就被人偷了。後來,他把那輛在富人區的車打破一塊玻璃,沒過幾個小時,就被人偷走了。美國政治學家威爾遜和犯罪學家凱林,以這個試驗為基礎,提出一個「破窗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一棟建築上的一塊玻璃,又沒有及時修復,別人就可能愛到某些暗示性的縱容,去打碎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這些窗戶就會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蔓延。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是一樣,在等紅燈的時候,如果前面幾個人都在等,那麼,後面的人也會規矩地等到紅燈結束再走;如果前面有人在紅燈時就走,後面就有更多的人跟著走。實際上,這就是暗示的作用。有一句話叫: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就是環境影響的作用,而家庭環境,在其中占有重要地位。有一個秀才,因為臨考,帶著快生產的妻子去趕考,中途勞頓,妻子臨產,正好一家鐵匠家妻子也生產。兩家孩子同時同時出生。多年後,秀才的孩子順利的考上秀才,而鐵匠的孩子竟也做了鐵匠。這種家庭影響現實中,例子數不勝數。家庭教育,也就顯示出,以身作則的重要性,所以,得反過頭來,用這些教育理論武裝自己。

十四、天賦遞減法則:教育孩子越早越好。

兒童的潛能培養遵循著天賦遞減法則,即兒童的天賦隨著年齡增大而遞減,教育的越晚,其與生俱來的潛能就發揮的越少。在我國國民教育普及的今天,傑出的手工藝人反而少了。有經驗的漁夫說,現在像過去那樣善於游泳、撒網的人少了,因為現在的孩子十幾歲的時候正在讀書呢,而水上功夫必須從十歲左右開始練起,這也就能解釋,巴西雖不富,但其足球人才卻很多的事情了。不少專家認為,鋼琴如果不從5歲開始練,小提琴如果不從3歲開始練,就不可能達到很高的境界。也就是說,兒童的能力,如果不在發展期內進行培養,就會出現潛能遞減的現像。

十五、超限效應:不要過多的批評孩子

一次,美國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牧師的募捐演講。最開始,他覺得牧師講的很好,他準備多捐點錢;十分鐘後,牧師還在不停的講,他有些不耐煩,決定只捐一些零錢;又過了十分鐘,牧師還沒講完,他決定不捐錢了。牧師終於講完冗長的演講,作家不僅未捐錢,反而拿走了兩塊錢。

刺激過多、過強或作用時間過久,都會引起接受者的不耐煩或叛逆心理,這就是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這種效應在家庭中時常發生。例如孩子錯了,父母會一次又一次的對孩子做出同樣的批評,這些批評使孩子從內疚、不安到不耐煩,最後到反感討厭。就會出現「我偏要這樣」的叛逆心理。為避免這種超限效應的出現,家長對孩子的批評不能超過限度,應對孩子「犯一次錯,只批評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評,不應簡單地重複,要換個角度、換種說法。

在場面上,我們常會為一些小錯誤爭論起來,原因就在於我們常因為這個事情影響自己面子,其實,無論哪個作一個退步,雙方都大有好處,對方也會感激你的退步行為。這就叫「退一步海闊天空」。一些無關緊要的小錯誤,不必太計較,不要為了求全而責備他人。事實上,只要孩子不要犯錯過大,父母要做的是提醒,不要橫加指責。對於小錯誤,父母應當保留孩子的面子;對於大錯誤,父母同樣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在錯誤發生後,如果做到以解決方法,來代替指責,是不是更好一點呢。

(網絡擷圖)

十六、木桶定律:讓孩子全面地發展

每個人至少有九種智能,即語言、邏輯數理、音樂、身體、空間、人際關係、內省、自然觀察和存在。以此衡量,差生幾乎不存在。在管理學認為,只有不同的員工,沒有優秀與不優秀的員工,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與劣勢,而結果如何,在於是否發揮了自己的優勢,避開了自己的劣勢。木桶定律認為:一隻木桶盛水的多少,取決於最短的那塊木板。這告訴我們,我們從事某一樣工作,總有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長處與短處,要提高自己在這項工作上的短處,工作就會更成功。(註:不是一個人的最短處,而是於某一項工作的最短處,所以,這並不是說,人要全能,而是注意知識搭配。)對於存在某類知識缺陷的人來說,能力的發揮總是受到瓶頸學科的制約。簡單來說,企業中摘研發的,如果不懂市場,自己的勞動成果可能就會一文不值;搞市場的如果對技術一竅不通,就難以把自己的產品優點向客戶做更有說服力的展示。一個人具有廣博的知識技能,讓其充分發揮、協同效應,才可能做出偉大的成就。有專家通過跟蹤調查研究發現:如果學理的學生不懂文,他的思維方式會受到很大影響,將來創新能力肯定不行。父母應對孩子的「偏科」現象給予足夠的重視,並及時加以解決。中、小學,是孩子的基礎教育階段,這一階段的學科安排也比較全面,就是為了孩子以後能有綜合的知識,成為複合型人才。

十七、手錶定律:給孩子確定明確的目標

尼采說:兄弟,如果你是幸運的,你只需有一種道德而不要貪多。只有一隻手錶,就可以知道是幾點,兩隻手錶並不能告訴孩子更準確的時間,只會讓孩子失去對準時的信心。它會把孩子弄的無所適從,不知道自己該以哪一個為標準。

手錶定律告訴我們:一個人不能同時由兩個以上的人來指揮,否則將使這個人無所適從;一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否則,他的行為將陷於混亂。同樣,一個孩子不同能時接受父母不一致的教育,否則,他也無所適從。

有一個智力題目:如果羅浮宮失火,當時情況只能走救一幅畫,那麼你救那一幅。金獎答案是:離出口最近的那幅畫。(題外話:這個答案應該還包括:最快時間最容易能取到的畫;離自己最近的畫。等等。這與另一個智力題目:自己的媽媽和妻子同時掉水,該先救誰差不多)。

這個故事說明一個深刻道理,成功的最佳目標未必是最有價值的那個,那是最有可能實現的那個。

有一位年輕人,在國外深造,他想學的是畫畫,但生活拮据,只好讀書這余打工,他找到一份工作,修剪草坪。這項工作不僅與畫畫沒什麼關係,而且常用剪子會把手變的粗糙。年輕人開始並不願意,但現實又讓他只能先做下去。有一次,他不小心剪缺了一個地方,他想盡辦法進行了修補,沒想,這比原先還漂亮。他慢慢的愛上了這份工作,也做的越來越好。以致於他後來的他不用親手修剪草坪了,他的意見比他的技術更值錢。幾年過去了,他在異國立住了腳,過上了富足的生活。親朋都說他成功了,實現了自己的夢想。然而,當他看到當年的畫板的時候,他迷茫了,自己現在算不算成功呢,還是離夢想越來越遠了呢。

成功完全是個人現像,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不一樣,成功定義也就不同。他人的掌聲和喝彩固然令人高興,但最重要的還是自我的評價,如果你知道你的真正需要,就沒必要徵求他人的意見了。這也就能解釋,有人身家不菲,還樂意去做義工;有人條件優秀,還願意到貧苦的地方去工作生活。孩子也有他的價值觀,不要因為他的手錶跟父母的手錶時間不一樣,就去打亂他的生活。把握住當前機會,也就不會出現猴子拾桃,最後一無所獲的現像了。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網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227/49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