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世界最偉大的25個教育法則──值得收藏

十八、禁果效應:如何對待孩子的早戀

早戀對青少年而言是正常的,家長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施以重壓。更不應該粗暴干預,而應該理解他們的需求,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愛情觀,了解愛的真諦,以平等的姿態與他們交流自己對人生、愛情、學業的感悟。

「禁果」一詞源出《聖經》。它講的是,一名叫夏娃的年輕人原本對智慧樹上的果實熟視無睹,但上帝著重強調不准任何人偷摘果實,這引起了夏娃的注意和興趣,最終他偷吃了禁果,被貶人間。人們將這種被禁果所吸引的心理現像,稱之為「禁果效應」。

孩子在入學後,就開始有朋友的需求;在青春期,對異性會產生好感,甚至會有感情衝動。我們不要輕易對他們的交往做結論,這個時候,有很多是友情、是愛慕、是好奇,注意引導,就會有好的結果。13歲的德比與艾麗斯走到了一起,一開始家長和老師都全力干涉,這反而讓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更加接近。後來,校長改變策略,他將孩子和老師都叫去,不僅沒批評孩子們,反而說老師誤會了他們,把他們純潔的友情玷污了。過後,兩個孩子還是照樣來往,但沒過多久,他們就因為沒有共同點而漸漸疏遠,最終,分道揚鑣。心理學家研究發現,越是難以到的東西,在人們心中的地位越高、價值越大。

對早戀或愛慕另一對待方向是,引導或忠告。15歲的韋爾奇喜歡上班長的一位女生,不知道怎麼辦。老師告訴他說:像你這麼大的時候,我也喜歡上一個小女孩。但父親說,這個小女孩不是世界上最漂亮的,最漂亮應該在最優秀的大學裡。後來,我就努力的考上了一所世界知名的大學。果然這裡有很多漂亮的女孩,只要我願意,我可以和他們任何一個交朋友。現在,親愛的韋爾奇,你認為你說的這個女孩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女孩嗎。

韋爾奇搖搖頭,最後,他考上了一所好的大學。在大學後,他又碰到同樣的問題,他告訴他以前的老師。老師告訴他,工作以後還有更多的女孩子等著你去選擇。

加以引導,將情感轉發為學習動力,這是孩子們樂意接受的方法。另一位故事中,父親對孩子說出一番忠告:你被一位女孩喜歡,說明你很了不起;你喜歡一位女孩,說明你的眼界很開闊。你如果就在這裡發展,你可以跟她繼續來往;如果你要在市里發展,應該在市里解決這個問題;在省里發展,就在省里解決;在北京發展,就在北京解決;在國外發展,就出國解決。

在哪裡發展,就在哪裡解決,是一個非常好的忠告。解決了實際問題,也讓孩子看的更遠。

(註:處理方法、語言,不要對著書著照抄,也要注意自我創新,發展,這樣,才會更有實用價值。)

十九、甘地夫人法則:讓孩子勇敢面對挫折

甘地夫人的兒子拉吉夫12歲時,因病要做手術。面對緊張、恐懼的拉吉夫,醫生打算說一些:手術並不痛苦,也不用害怕。等善意的謊言。可是,甘地夫人卻認為,孩子已經懂事了,那樣不好,她阻止了醫生。她平靜的告訴拉吉夫:手術後有幾天會相當痛苦,這種痛苦誰也不能代替,哭泣或喊叫都不能減輕痛苦,可能還會引起頭痛,所以你必須勇敢的承受它。手術後,拉吉夫沒有哭,也沒有叫苦,他勇敢的忍受了這一切。

在現實生活中,挫折時常出現,就很多挫折常常無法避免,讓孩子勇敢面對,他以後的人生道路會更平穩。一家德國公司招聘10名職員,一位青年看見自己沒被錄取,悲痛欲死,回家便要跳河自殺,所幸被親友救下。正當他悲傷之際,從公司傳來好消息,他的成績是被錄取的,但電腦有誤。他欣喜若狂。然而,德國公司再次拒絕了他。理由是:如此脆弱的心理,何以擔當重任。

讓孩子自己多多嘗試,讓他們自己得以教訓,這比經驗往往更重要。很多時候,父母也要常常為他們人為的設置麻煩,例如多讓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他過於順利的時候,設置一些障礙。幫助他們成長。

二十、真愛法則:教育的真諦是愛

愛,並不是孩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也不是給他多少錢滿足他的物質需要,而是給孩子一種精神上的溫暖和鼓勵,讓他明白父母的苦心和期望,從而改變自己不良的行為狀態。

布賴恩有一個嗜酒如命的單身母親,在缺少家庭溫暖的情況下,是什麼讓他去上學的呢。他說:每年都至少有一位老師誇我的作業。因為他們,我才堅持著做我的作業。上中學了,我已失去繼續學習的動力,我的中學校長知道了我的情況,他照顧我,關心我,每次逃學,他總會把我叫到辦公室去談話,就像老爸一樣。所以,我順利的考上一家不錯的高中。但進入高中,沒人再讓以前的校長關心我了,後來我又不斷逃課,跟一些小混混在一起,最後,一起群毆事件,進了少年犯管教管,在這裡,遇到一位慈愛的老師。在他的幫助下,我又對讀書充滿興趣,完成高中課程,並考上一所文科藝術學院,並獲得全額獎學金,在讀書期間因參加全美大學生藝術創作大賽獲得一等獎而聞名全國。

美國「兒童問題」專家,教育學家威廉說,這就是「真愛法則」。他說:愛是一個孩子向前的全部力量,教育的秘訣就是愛,教育的捷徑就是愛之路。在孩子調皮時,給他真愛,是用心的關懷、交流,而不是下結論,放任自流。

(網絡擷圖)

二十一、馬太效應:讓孩子的自信心茁壯成長

《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上有個故事。一位富人要去遠行,臨行前,他將財產委託給他的僕人掌管,根據各人才幹。給了第一個僕人5塔倫特(註:這是古羅馬貨幣單位),第二個僕人2塔倫特,第三個僕人1塔倫特。第一個僕人通過經商賺了5塔倫特;第二個僕人也賺了2塔倫特;第三個人卻把錢埋在土裡。富人回來了,對前面兩個僕人說:你是位自信的人,我會讓你掌管更多的事情。但把第三個人的1塔倫特奪下,給了第一個僕人。「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它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知名社會學家羅伯特將這種現像稱之為「馬太效應」。這說明了一個事實的存在,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方面獲得成功和進步,產生積累優勢,就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在兒童自信心的培養上,越有自信心的孩子,就越能受到來自各方面的鼓勵和幫助,取得更多的好成績,而這些好成貫又會進一步刺激孩子自信心的成長,從而進入良性循環。

美國的心理學家,曾對150很有成就的人的性格進行研究,他們都具有三種優秀的品質:一是性格上具有堅韌性;二是善於為實現自己的目標不斷進行成果的積累;三是很自信。一位哲人說:當你有天才的感覺,你就會成為天才;當你有英雄的感覺,你就會成為英雄。

在孩子的自信心培養中,我們要找到培養他自信心的起點(發現他的優勢)、讓他勇於嘗試(在失敗中取得成功經驗,再加以表揚)、對他的自信心加以呵護(肯定他的與眾不同)、並對他的自信心予以張揚(肯定他的進步,並及時表揚)。每次都能取得進步,哪怕是點滴的,也需要充分肯定,不要給太多壓力,而是引導他進步。

二十二、狐狸法則: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

狐狸世界的法則是:成年後的狐狸不能跟父母在一起生活,它們必須獨立養活自己,這也是自然法則。如果你不懂的生存,你就被淘汰。

很多百萬富翁讓他們的孩子自己打工等掙零花錢,因而孩子們在學校撿垃圾等都不覺得丟臉面,這是份光榮的事情。在洛克菲勒的家族裡,就是這樣對下一代的培養都是讓他們自小做一些可以做的事情,並記下帳目,算起工錢,他們並不是沒錢,而是培養孩子們的艱苦自立的品格和勤勞儉僕的美德。喜劇明星戴維說起自己的成功秘決:在自己畢業的時候,收到了一份最重要的禮物,父親給了他一塊硬幣,語重心長的說,拿去買份報紙,然後找份工作,自己去闖一闖吧。(他家裡很富裕)

一位年輕的母親,帶自己的孩子去公園,有很高的台階,孩子興奮的自己要爬上去。在他跌倒的時候,他望了望母親,母親慈愛又鼓勵的眼神,他終於自己爬上去了。人生的階梯,我們不知道要經歷多久,但有一點,沒有人可以幫我們來爬這個人生階梯。

因而,當我們捨不得讓孩子受這個苦那個苦,如開車送上學等,誰知道,這在以後,孩子會失去多少難以學到的東西呢。沒有人在孩子的未來可以幫他,只有他自己。所以,有遠見的富人,只把很小的一部分財產留給後代,就是要讓他們明白,唯有他們自己努力,才能活的更好,否則,富餘的財富,讓他們失去創造力,後代的後代也更難以保持家族的優勢地位。

二十三、鯰魚效應: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

很久以前,挪威人從深海捕勞的沙丁魚,總是還沒到達海岸都已經死了。但有一條漁船總能帶著活魚上岸,活魚比死魚可是貴上好幾倍呢。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漁人在這船的魚槽里放進了鯰魚,鯰魚是沙丁魚的天敵,鯰魚出於天性不斷追逐沙丁魚,在鯰魚的追逐下,沙丁魚拼命流動國,激發了其內部潛能,從而活了下來。

這就是「鯰魚效應」,它告訴我們,競爭可以激發人的內部潛能。在孩子教育上,給他們競爭的舞台,培養他們的競爭意識,讓他們以後更能以積極的心態面對人生。保護反而適得其反,動物園裡的老虎,看來起像貓,就是缺少競爭。

我國有個「孔融讓梨」的故事,說的是培養孩子謙讓的美德。有一個犯人,說到自己的時候,講了這個故事的一個版本的續集。他心裡是想大的蘋果的,當媽媽問他的問候,他說吃小的。媽媽歡喜的將大的蘋果給了他,從此,他就學會了說謊。引導不對,就造成後果不同。另一個版本中,當媽媽問到三個孩子要什麼蘋果時,大家都爭著要大的。媽媽告訴他們:大的蘋果就一個,你們去修剪草坪吧,誰最先完成,誰就吃它了。這就是引導到公平競爭上去,後來,這三個小孩都取得成功。

二十四、天鵝效應:溺愛是一種傷害

本節內容前面很多節里有類似建議,不詳作解釋。

慈母多敗兒,溺愛常常讓孩子變的軟弱、無能、任性。我國有句成語:過猶不及。說的是凡是「過分」都會帶來很大的傷害。

二十五、刻板效應:對孩子的偏見、成見

有些父母,總是記著孩子的「不是」與「錯誤」,對孩子已經形成一種不成才的刻板印象,當孩子進步後,還是以原來的語言去評價他,這就傷了孩子的自尊,也影響了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有人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請眾人回答:

一位警局長在路邊同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急促地對警局長說:「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警局長說:「是我兒子」。

請問:這兩上吵架的人和警局長是什麼關係。

這一問題,在被調查的100人中,只有兩人答對。調查者後來向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

為什麼那麼多成年人答不對這個簡單問題呢。這就是「刻板效應」,也叫「定勢效應」,即依照自己固有的看法,警局長應該是男的去推想,所以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這方面的經驗,而而一下子就能答對答案。

一個實驗中,實驗者向兩組學生展示同樣一張人物照片,要他們用文字對照片加以描述。實驗者對第一組學生說,這是一位萬惡不赦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

第一組學生描述: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

第二組學生描述: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人生道路上有克服困難的意志……

僅因為先前的提示不同,描述結果竟有戲劇性的差距。生活中這種例子是常有的事情:青年人認為老年人保守;老年人認為青年人舉止輕浮等等。這也就能解釋人們往往容易一見鍾情呵。以貌取人的情況,比比皆是。

蘇東坡有次看佛印,看到他坐著,就說:你看起來是坨屎;佛印看他是站著的說:你看來是一座佛。蘇東坡大笑而去,回家告訴了蘇小妹。蘇小妹笑道:你以為你得了便宜,其實你心中想著屎就會說是屎,他心中想著佛就是佛。

不要讓自己的刻板,印記孩子的進步。要對他的進步看在眼裡,放在心中,還要及時表揚。

責任編輯: 李冬琪  來源:網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227/49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