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文物典藏里的牛:「吳牛喘月」到「童子牧牛」

牛是財富的象徵,祭祀的供品,鎮水的神靈,甚至古代氏族的圖騰。因為「牛」有著豐富的內涵,所以「牛」也是十二生肖動物中藝術表現形式最為豐富的動物之一。它可以是先秦青銅器上嚴肅神秘的紋飾,或是以牛為造型的青銅禮器、酒器;它是兩漢六朝貴族墓葬中作為明器的牛車俑、牛形陶俑;它是宋元畫家筆下描繪鄉野之趣、田園牧歌的詩意「化身」;它又是宋代名瓷上時常出現的「吳牛喘月」的典故;明清以來,它是玉雕廣受青睞的藝術創作題材……

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有一個金代的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碗敞口,深弧壁,圈足。通體內外施青釉。碗內菱形開光內刻一輪明月高懸天空,一頭水牛前腿直立,後腿彎曲而跪,頭部昂起,口微張。水牛周圍及開光之外刻以花草紋飾。

此碗釉色瑩潤如玉,刻花刀法流暢犀利,構圖簡潔明快,是耀州窯的一件優秀之作。

碗心中的圖案原名「犀牛望月」,經過考證應為「吳牛喘月」。它出自《世說新語》:「今之水牛唯生江淮間,故謂之吳牛也。南方多暑,而此牛畏熱,見月疑是日,所以見月則喘。」圖案反映了北方金人統治下的漢族百姓對戰亂帶來的沉重的生活壓力深感畏懼的心理。

金耀州窯青釉刻花「吳牛喘月」紋碗

元褐釉瓷生肖俑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元褐釉瓷生肖牛俑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明弘治祭藍釉金彩牛紋雙系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罐廣口,短頸,溜肩,肩以下漸收,近底處微外撇,淺圈足。肩部對稱置雙耳。內施白釉。外壁通體祭藍釉地上描金彩裝飾,口沿邊、肩部、腹下和脛(jìng音敬)部各畫雙弦紋,腹部繪二牛,雙耳的輪廓線亦描金彩。

此罐為弘治朝景德鎮官窯燒造的皇家祭祀用器,類似的器物還見於弘治朝的黃釉器。這種罐常以描金為飾,但金彩多有脫落。此罐金彩基本完好,彌足珍貴。

越南青花牛形水注中國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牛形水注,作一臥牛,背與牛口各有一注孔。牛四肢內縮頭部上揚,憨態可掬,器身除白描牛身肢體線條外,並加飾小花與點。器底露胎。本批瓷器應是來自越南海陽省(Hai Duong,紅河流域下游)的Chu Dau窯址,風格上與1990年代打撈的會安沉船(Hoi An Shipwreck,約為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出土器物相似。

康熙五彩瓷牧童乘牛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乾隆紅釉老子騎青牛瓷像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清石灣窯牛式花插,長19.5厘米,高11厘米。

此花插作牛式造型,胎體厚重,造型新穎。花口內飾黃釉,其餘處滿施深藍釉,釉層凝厚,深藍色釉中滲化出蔥白色雨點狀花斑,牛首及腿又呈現出窯變的效果。其窯變以藍色為基調,雖仿鈞窯,卻又大不相同,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

石灣窯因位於廣東佛山市石灣鎮,產品仿鈞窯釉色,故又被稱為「廣均」。石灣窯以陶塑和建築陶瓷著稱。此件花插將牛雕塑得憨態可掬,釉色以藍色為基調,變化萬千,雖仿鈞釉,卻又大不相同。為石灣窯的代表作品之一。

其它工藝的牛形文物

明景泰款牛頭景泰藍瓶台北故宮博物院

銅胎,掐絲琺瑯。撇口,收頸,豐肩,肩上嵌三牛首,碩腹下斂,撇足,露銅胎處皆鎏金。器身施淺藍釉為地,頸與腹俱作四瓣朵花地上飾蟬形紋飾,頸部為蟬紋,腹部作獸面紋,肩冏紋與獸面紋相間,足蓮瓣紋一圈。器底有剔地陽文「景泰年制」楷款,加方框。

明端石犀牛紋抄手硯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周樂元水晶內繪漁牧圖鼻煙壺台北故宮博物院

扁方瓶,內繪漁翁撐篙與牧童,據款題:「乙酉長夏寫於京師,藕香書軒,周樂元」,可知繪於光緒十一年(1885)。帶銀嵌碧璽蓋與金屬匙。

竹雕松下牧牛圖臂擱,清,長27.7厘米,寬7厘米,厚1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

臂擱長條形,覆瓦式。器表去地淺浮雕山坡上老松兀立,與雲層相接,其下一小童伏身於牛背,牛健碩高大,小童披髮短衫,手攏韁繩,俯首似正與牛嬉戲。其技法為典型的「薄地陽文」法,雲、樹刻畫中規中矩,而人物與牧牛則在透視、細節等方面較富特點。

清雕竹根牧童臥牛台北故宮博物院

清《竹根雕牧童臥牛〉》,以竹根圓雕一臥牛,頭盤髮髻、背著斗笠的牧童悠閒倚坐牛背上,左手牽繩直貫牛鼻,右手扶著牛角,向下俯視狀,生動地表現牧童與牛的互動。此外,利用竹子本身的纖維紋理,巧妙表現出牛毛的質感,為技法純熟的竹根圓雕。

清象牙雕牧牛童子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責任編輯: 李雨菡  來源:大眾考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12/1567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