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外長吳釗燮在台北舉行的記者會上宣布台灣與立陶宛將互設代表處。(2021年7月20日)
台灣外交部周二(7月20日)宣布將在波羅的海國家立陶宛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這將是第一個在中國邦交國境內使用「台灣」名稱的外館。多位學者表示,此一外交決策恐有美國在暗中的幫助,雖然代表處的英文名稱頗有打擦邊球的意味,但恐仍因觸及主權紅線,而引發中共強烈反彈。
台灣外交部長吳釗燮7月20日宣布,在經過與立陶宛政府協商之後,台灣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設立「駐立陶宛台灣代表處」(The Taiwanese Representative Office in Lithuania)。
這將是台灣在全球非邦交國的代表館處中,第二個在名稱中正式使用台灣的代表處。由於立陶宛已於1991年與中國建交,因此,此代表處也將是台灣在中國邦交國內設立的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分析人士認為,這個舉動具有外交突破的象徵意義。
台外交部:其他駐歐館處暫不改名
吳釗燮在周二記者會上說:「駐立陶宛代表處是在歐洲國家第一個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台歐連結是對外工作重點之一,以台灣為名的代表處更能讓歐洲朋友明白我們代表2,350萬台灣人。」
他表示,這是繼2003年在斯洛伐克設處、相隔18年之後,台灣再次在歐洲設立代表處,不過,台灣目前並沒有推動歐洲其他館處改名的計劃。
針對此一外交突破,美國在台協會(AIT)同步發布聲明表示肯定。
AIT的聲明說:「所有國家都應享有與台灣締結更緊密關係及拓展合作的自由,台灣是先進的民主政體、主要的經濟體,也是世界上一股良善的力量。隨著台灣鞏固其國際夥伴關係,並努力應對新冠疫情、投資審查及供應鏈韌性等全球挑戰,美國始終致力於以符合美國『一中』政策的方式支持台灣。我們與朋友及盟友站在一起。」
位於台北的國防安全研究院副研究員李俊毅則在接受台媒中央社訪問時認為,AIT的聲明顯示,立陶宛同意台灣設立代表處,背後可能有美國的默許或甚至支持。
學者:美國暗助
中央社引述李俊毅的說法:「拜登政府雖維持美國的一中政策,但對美國來說,此政策的內涵與具體作法隨著美國的需要調整。白宮國安會印太事務協調官康貝爾(Kurt Campbell)曾在7月6日表示美國不支持台獨,並須在台灣事務上維持非常微妙且危險的平衡。從AIT的聲明來看,拜登政府或許正以微小的作為,逐步測試甚至改變這個平衡。」
不過,這個被台灣視為外交捷報的發展已引發中共反彈。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周二的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方堅決反對建交國同台灣進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來,反對建交國同台灣互設所謂『代表處』。」
趙立堅還說:「我們敦促立(陶宛)方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恪守建交承諾。我們也正告台灣當局,『台獨』是死路一條,任何妄圖在國際上製造『兩個中國』(和)『一中一台』的圖謀都不會得逞。」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學者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說:「波羅的海三國確實比較親美,意識型態跟(中國)大陸也比較疏遠,這也給了民進黨政府機會。這次可以看成,立陶宛內部的政治鬥爭與兩岸的政治鬥爭的合流。」
2017到2019年間,中共針對頭銜使用「台灣」或是「中華民國」具有主權象徵字眼的駐外館處施壓更名,包括奈及利亞(又稱奈及利亞)、杜拜(又稱杜拜)、厄瓜多、巴林、約旦、巴布亞紐幾內亞(又稱巴紐)、斐濟等地的台灣駐外館處,全都被迫掛上「台北」的頭銜。
去年,台灣在非洲索馬利蘭設立「台灣駐索馬利蘭共和國代表處」,「台灣」的頭銜首度回歸,不過索馬利蘭與中國並沒有邦交關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