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對比 > 正文

陳安慶:李田田事件為什麼只有財新發了一篇報導?

作者:

9、還有一大危機是媒體塑造的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觀點,觀點太多,事實不夠用!

今天的新聞媒體比15年、20年、30年之前差遠了。許多媒體主觀偏見特別嚴重,受眾讀到的、看到的、聽到的都是片面之詞。接觸媒體越久,越看不到事情的全貌。很多報導都是以偏概全,大多數人看到了偏頗的報導,也變得充滿偏見。

人們在談一些公共性熱點事件時,其實說的都不是事實,只是他們各自的觀點。每個人的判斷分析和預測都是自己的猜想,誰都不是先知,誰敢說自己的猜想必然發生,不是無知、自大,就是心懷不軌,糊弄別人。反對把自己的觀點當成事實,特別尊重事實本身。置身於今天越來越偏激的環境中,我們越來越難以接觸到事實。有些明明是假的,卻被當成真的。有些明明是真的,卻被當成假的。

有時候,比沉默不語更可怕的,是混淆真相,混淆真知。混淆結論,偷換概念,篡改事實,拼接事實,斷章取義,造數據挖坑設陷阱,如今大家對媒體的信息不是一味都信的,實際上已經從「新聞如何為真」到「新聞何以為假」的問題轉向去習慣性質疑了!

新聞核心要素不齊全,時間要素嚴重缺位,信源不可靠,模糊化、匿名化、單一化,過於離譜,顛覆常識性和經驗推理式邏輯證偽,都是鑑別的好辦法!

10、今天的媒體從業人士貌似無所不知,本來只是預測性的觀點,在他們嘴裡說出來,卻言之鑿鑿。人們只是喜歡聽媒體中與他們的意見一致的聲音,不喜歡聽與他們意見相左的聲音。關注媒體中專家單方面發表的意見,如果不打破信息繭房,實現信息對稱,是一種無助於理智進益的偏見性信息接收。

如今的移動網際網路輿論,呈現獨特的六大社會怪相:

一是對單一方面屬性的單極性追求,造就「我對你錯」的偏私性思維習慣;

二是只能了解是非的大概方面,而看不清是非的真正癥結,處理是非問題,就能夠一掃一大片;

三是所有事物被看成「好壞參半」,導致事物的程度差別被抹消,讓絕對平均主義泛濫;

四是相互矛盾抵消了理性思辨的意義,導致窩裡鬥盛行和族群自戕;

五是卑微互制、讓平庸和奴性成為普遍常態;

六是以誤解的「自然而然」,消除了人們理性的心理動力,由此放逐人生、把生命變成無意義的過程。

11、傳統媒體怎麼辦?要真實報導,客觀報導,把新聞專業主義,作為媒體的立身之本,新聞專業主義這面大旗,報導立場堅持人民性和黨性的統一。

因為一些官方部門和官員自利性的自保心態,有些官員「習慣性隱瞞」、「習慣性推諉」、「習慣性說謊」,民眾中也產生了「習慣性懷疑」「習慣性疑官」,不管是真,是假,什麼都要懷疑,這就陷入了塔西佗陷阱。

追根溯源,民眾的這個「習慣性」,其實是被一些部門官員的失信,說話不靠譜「培養」出來的。公信力的打造,需要漫長時間,而公信力大廈的傾覆塌陷,往往在頃刻間。一旦出現「官謠」,則會大大降低了政府公信力,消解官媒話語權。

1).端正民本思想,接納網絡輿論的監督和建議,不把網絡意見當惡意,廣納建議,有過改之,無過加勉。

2)、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做三觀正的新聞,官媒是執政黨的喉舌,也要做人民的傳聲筒,社會的公器。

記者幫我們接近真相。

記者,其職務頗繁,供給新聞,代表輿論,創造輿論,輸灌智識,提倡道德,振興實業是也。此六者之中,以供給新聞為最要,能全盡六種職務而無愧者,固為極完備之新聞紙。但能供給新聞,雖未兼備其他職務者,仍不失為新聞紙也。

新聞記者是時代的弄潮兒,他們將不為人知的秘密揭發,將人間的真情傳遞,將社會的輿論推向頂峰……不管是在亂世還是在炮火連天,他們勇往直前,記者總是以特有的方式,記錄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的生活狀態,喚醒人們對社會的責任感,不管是在對抗自然災難,還是揭露醜聞時的衝鋒陷陣,記者總是以最真實的報導給人們帶來慰籍……

這個社會還有記者,他們可以幫我們揭開蓋子,接近真相,至少還有人冒著危險,去了現場,總比無知無畏的鍵盤俠坐在家裡,對著鍵盤胡寫一氣,在輿論場相互撕咬相互謾罵,好很多吧!他們,可以幫我們變得冷靜。相比鍵盤俠,真正的記者們很苦,很累,甚至很危險,因為他們要對事實負責,要對自己的每一個數據每一句引語負責,要對白字黑紙的內容放上一年半載甚至十年,直至永遠負責。這樣生產出來的東西,才有品質保障,才叫新聞報導!

歷史從不孤單,很多故事正在發生,或者已經發生,等待我們挖掘探索,很多真相被官方遮蔽,諱莫如深,但,捂得再緊,也免不了要見光,因為我們還有記者。這裡的記者,不是狗仔不是演員,不是喇叭或者錄音機,而是真真正正的時代記錄者歷史記錄者。

12、如今的傳統媒體輿論監督功能普遍肌無力,大不如前。可以說成了扶不起的阿鬥,自我閹割、自廢武功,忙著搞創收,寫軟文,就是忘記了——自己其實還有輿論監督的本能職責。

如今的傳統媒體還剩下了多少血性和英氣,還有多少媒體保持一點輿論殺傷力,令人敬畏?恐怕屈指可數。

相較於傳統紙媒和電視台,自媒體依憑自由性、交互性、平民化天然屬性,逐步演進為輿論監督權新王者。維護社會公平正義,防控公權力腐敗,擔當輿論先鋒,彰顯公民權利和新媒體威力。

傳統媒體的記者亟需回歸本位,手裡攥著一本記者證,你就真以為自己是「無冕之王」了?寫過幾篇絕世好題,有那些調查報導和輿論監督硬貨嗎?

普利茲有一句名言:「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聞記者就是船頭上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雲和淺灘暗礁,及時地發出警告。

最後,想起周星馳的那句話,如果沒有夢想,我們和鹹魚有什麼區別?

13、醒醒吧,傳統媒體的頭頭們!很多時候,是你們自己忙著升官發財,缺鈣,缺骨頭!手中的長劍成了燒火棍,所以沒人再敬畏你們了!

記者權利是民眾權利的延伸,也是測驗民眾權利的晴雨表。曾幾何時,在中國大地上曾經有一群人堅持為民說話,這個群體的名字叫中國調查記者。

不為權貴唱讚歌,只為蒼生說人話。

民國名記者邵飄萍生前曾不止一次地說過:「余百無一嗜,惟對新聞事業乃有非常趣味,願終生以之。」他的一生似乎是為新聞而生,為新聞而活的。

曾經風光無限的都市報,如今經歷了繁華枯榮。

眾多精英媒體人在惶恐、希求與別離的痛苦之中,告別曾經視若生命的新聞業。

淚雨與聲浪,如海潮般捲走理想與情懷。

14、我們不是惋惜紙媒的倒下,而是憂慮:下一代新聞人能否心有情懷,以家國為己任,為平民寫喜悲?

記者無力,則國民無力,國家無力。

如何馴服公權力,如何尊重公民知情權,如何給新聞從業人員以充分的從業保障,讓每個記者都能夠有尊嚴地工作與生活?

(傳媒智庫——南方傳媒書院創始人陳安慶)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浮蟻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6/168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