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什麼時候的車臣最聽話?俄羅斯:普京在的時候

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我們要做的就是送他們去見上帝——普京

在我們的印象中,車臣向來就是俄羅斯最不穩定的因素。稍有不慎,便會揭竿而起,尋求獨立。

即便當前的車臣是和俄羅斯聯邦站在一起,關係鐵得不行。而現任的車臣總統小卡德羅夫更是普京的鐵桿小迷弟,聲稱自己乃是普京計程車兵,唯大帝馬首是瞻,大帝指哪兒他打哪兒。大家依舊認為,車臣和俄羅斯不會是一家人。

雙方當前的甜蜜,不過是普京鐵血威嚴下的短暫妥協。一旦俄羅斯的實力下滑,車臣必然會出事。故此,許多人都在調侃,現在的小卡就是車臣版的安祿山,至於誰是唐明皇,那就再清楚不過了。

而大家之所以如此不看好車臣和俄羅斯的關係,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雙方那不堪的過往。在歷史上,車臣長期是站在俄羅斯的對立面,恩怨頗深。尤其是在上世紀末到此世紀初的十多年時間裡,車臣為了謀求獨立,和俄羅斯曾兩度爆發戰爭,導致數十萬車臣平民和士兵喪生,連車臣首府格羅茲尼都在巷戰中幾度易手,被打成了一片廢墟。

這是血海深仇啊,現在還健在的許多車臣人,都是當年那場悲劇的親歷者。他們或是失去了親人朋友,或是家園破碎,流離失所。所以,即便是當下車臣已定,希望車臣獨立的依舊大有人在。他們潛伏在暗處,洞若觀火,養精蓄銳,只等俄羅斯生變,便會雷霆般出手,把車臣獨立出去。

第一次車臣戰爭,俄羅斯米8直升機在首府格羅茲尼附近被擊中

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車臣非要從俄羅斯獨立呢?

這是一個歷史遺留問題,關於車臣和俄羅斯的恩怨,由來已久。

車臣地處高加索地區,而這裡原本並不屬於俄羅斯,而是車臣人自己。他們是最早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早在公元7世紀,就已經出現了關於車臣人的歷史記載。而那個時候的俄羅斯人,還在東歐的草原上騎馬放羊呢,連高加索在哪兒估計都不知道。

直到公元18世紀末,俄羅斯武則天葉卡捷琳娜二世才把手伸到了高加索地區,並且通過軍事手段接管了這裡。簡單來講,車臣和俄羅斯原本就不是一家人,而是被俄羅斯武力征服的地方。這導致車臣人和俄羅斯人之間,出現了許多矛盾。

首先在宗教信仰方面,由於車臣所在的高加索地區,緊鄰奧斯曼帝國以及波斯這些伊斯蘭國家。所以車臣不可避免地被伊斯蘭化,大家紛紛成了真主的信徒。而俄羅斯這邊早在公元13世紀就接受了東正教的洗禮,把上帝當爸爸。眾所周知,真主和上帝是最喜歡打架的,一言不合就要搞聖戰。從十字軍東徵到拜占庭滅亡,兩邊你來我往,不知掐過多少次。

所以,對於信奉真主的車臣人而言,俄羅斯人顯然是異教徒。而俄羅斯人看車臣人,也差不多是同樣的態度。

其次是民族矛盾上,車臣人作為高加索地區的原住民,對於俄羅斯人的到來乃是非常牴觸的。在他們看來,自己才是這裡的主人,俄羅斯人則是外來者。那麼如此一來,自己就站在了正義的一方,因為守護家園,天經地義。

事實上,別說是俄羅斯人來了不行,就算是同為真主信徒的奧斯曼人過來,車臣也照打不誤。在俄羅斯接收高加索地區之前,車臣人已經和奧斯曼人打了二百多年。

而本著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想法,俄羅斯人對車臣同樣是看不慣的。1818年高加索地區軍事長官耶爾馬洛夫在給沙皇的奏摺中如此說道:

「如果還有一個車臣人活著,這裡就不可能有安定。」

車臣之所以對俄羅斯沒有歸屬感,主要是因為雙方在處理這些矛盾的時候,通常都是在用武力,流血頗多。這導致雙方積攢了太多的仇怨,以至於到了發展到了一種難以調和的地步。

比如在19世紀20年代末,車臣爆發反俄運動,俄軍派兵鎮壓,高加索戰爭爆發。雖說最終結果是俄國獲勝,徹底拿下了高加索地區的控制權,但是這個過程卻相當地艱難

高加索戰爭歷時很長,差不多打了近半個世紀。而在這期間,作為反抗俄國主力的車臣,憑藉一隅之地,和強大的沙俄軍隊打得有來有回。他們甚至在俄國人的眼皮子底下,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車臣尼亞。在1845年,車臣人甚至打出了高加索,把戰火燒到了俄國本土,真不愧是戰鬥民族中的戰鬥民族。

當然,這個代價也是十分慘重的,車臣人的青壯在戰爭中幾乎被消耗殆盡。而俄羅斯方面,則是有著源源不斷的兵力補充,人越打越多。此消彼長之下,車臣的實力日漸下滑,最終走向了失敗了。

1859年,高加索戰爭結束,車臣地區徹底併入俄羅斯的版圖之中。緊接而來的,便是來自俄羅斯人的報復。為了徹底打垮車臣人,從而解決掉高加索地區的不穩定因素。俄羅斯在車臣採取了相當鐵腕的統治政策,屠殺事件時有發生,曾經的車臣抗俄人員,基本被滅絕。

必須得承認,俄羅斯這樣的強硬手段,是有著一定效果的。至少在後面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面,車臣都很老實。但同樣,這也給車臣人帶來了陰影,更埋下了分離的種子。以至於每每到了俄羅斯勢微的時候,車臣總會搞一些么蛾子出來。

比如在蘇德戰爭期間,車臣就和德國糾纏不清。以至於在戰後算帳的時候,車臣遭到了「慈父」史達林的重點照顧。雖說史達林也是從高加索這塊地方出來的人,可是對於老鄉,他可是絲毫不手軟。連喬治亞他都下狠手整,更遑論這隔壁的車臣了。

1944年,蘇聯撤銷了車臣自治共和國的地位,並將絕大多數車臣人強行移民。當時的移民可不比現在,去的大都是些破地方,比如中亞的哈薩克,北邊的西伯利亞等等。說直白點,這就是驅逐流放。

就這樣,數十萬車臣人被迫離開世代生活的家園,直到1957年赫魯雪夫當政,車臣人才被允許回家。想想車臣人十餘年漂泊在外,這流離失所的滋味,肯定不好受。故此對於獨立這件事兒,車臣人的內心變得愈發迫切。畢竟要是獨立了,車臣人就能自己當家做主,無需被別人遷來移去。但當時的車臣勢微,根本無法和強大的蘇聯對抗,只能是老老實實地接受「改造」。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蘇聯經濟崩潰,形勢急轉直下。這無疑是讓車臣看到了機會,隨即他們開始運作起來。有著車臣獨立之父之稱的杜達耶夫,就是在這時候離開了軍隊。他回到車臣,拉幫結派,組建武裝,為獨立做準備。

1991年8月9日,蘇聯發生八一九事件,大廈將傾。杜達耶夫帶著自己的武裝推翻了當地政府,奪取了車臣的控制權。隨後杜達耶夫宣布車臣「獨立」,並自任總統。車臣「獨立」於蘇聯解體前夕,此時的蘇聯已經亂作一團,自顧不暇,對於車臣只能是聽之任之。

不過即便如此,車臣還是未能實現完全的獨立。畢竟蘇聯倒了,俄羅斯還在。按照蘇聯時代的劃分,車臣依舊還是處於俄羅斯聯邦的管轄之下。換句話講,只要俄羅斯不同意,車臣依舊沒法獨立。

對於這樣一種情況,車臣人自然是不滿意。尤其是看到隔壁的亞美尼亞、喬治亞這些鄰居們,個個都分家成功,心裡更不是滋味。要知道,最初一起在蘇聯搭夥的時候,這些鄰居和車臣的情況其實都差不多。當時車臣是歸屬於俄羅斯聯邦,而喬治亞等國則是歸屬於外高加索聯邦。同樣是在高加索,憑什麼獨獨亞美尼亞人,喬治亞人可以獨立,車臣人就不行?

於是,車臣為了尋求獨立,和鄰居們一樣過上主人的生活,開始跟俄羅斯各種鬧,甚至趕走了俄羅斯的駐軍和官員,儼然是要把自己搞成了一個割據政權。

不過在車臣獨立這件事上,俄羅斯是不會妥協的,因為車臣這個地方的位置太重要了。

前面我們提到過,車臣地處高加索山區。而高加索山區則是亞洲與歐洲的一道天然分界線,山勢險峻。對於俄羅斯而言,這無疑是一道天然的地理屏障。

不過這個屏障是有缺口的,車臣就是其中之一。車臣相對平坦的地理條件,使其成為了高加索山區的一個主要的進出通道,就連俄羅斯在高加索地區的石油,也是要通過車臣的管道進出的。

所以車臣乃是俄羅斯的戰略要地,控制了這裡,進可攻,退可守。更可以控制歐亞兩地的商貿往來,那自然是丟不得。簡單來講,車臣人可以不要,但地方不能丟。

另外,俄羅斯的自治共和國一大堆,車臣如果獨立出去了,勢必會給其他地區造成一個不好的示範效應。從這個角度考慮,俄羅斯同樣不會允許車臣獨立。

最初俄羅斯還未從蘇聯解體的動盪中恢復過來,所以對於車臣的種種舉動,也只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等到穩定下來之後,俄羅斯就要出手教訓一番了。於是在1994年12月,俄軍部隊開入車臣,第一次車臣戰爭爆發。

這場戰爭打了差不多一年半,最終以雙方停火,俄羅斯撤軍而結束。從結果上來看,無疑是車臣勝利了,畢竟他們是防守方,而在戰爭結束後,車臣依舊掌控在他們手中。

值得一提的是,在開戰之初,時任俄羅斯國防部長的格拉喬夫曾自信滿滿地保證道:

「只需一個空降營,幾天就可拿下格羅茲尼。」

不得不說,這臉打得可真疼。

當然,為了贏得這場戰爭,車臣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據不完全統計,有大約10萬車臣平民在此次戰爭中喪生,而首任車臣總統杜達耶夫也死在了俄羅斯軍隊的飛彈襲擊中,至於首府格羅茲尼,更是被打成了廢墟,滿目瘡痍。

更為重要的是,車臣並沒有借著這場勝利而實現獨立。至少在名義上,車臣依舊屬於俄羅斯。對於那些一直想要車臣獨立的人而言,這顯然是無法接受的。於是在後續的日子裡,他們依舊堅持和俄羅斯作對,各種搞事情,甚至還出兵直接攻擊俄軍。在他們的影響下,整個北高加索地區都變得烏煙瘴氣,俄羅斯的邊境依舊遭受著威脅。

為了解決這一禍端,俄羅斯在1999年再度出兵車臣,第二次車臣戰爭爆發。有了上次失利的教訓,這一次的俄羅斯顯然是有備而來。普京親臨前線坐鎮,各兵種配合得當,層層推進,以實力碾壓,不給車臣一點機會。最終這場戰爭以俄羅斯全勝而告終,而俄羅斯也再度獲得了車臣的控制權。

而一如百年前的高加索戰爭,普京對於車臣實行的也是鐵腕政策。對於那些車臣抗俄分子,他實行的是零容忍政策。用他的話來說,原諒他們是上帝的事。

而這樣做的結果就是,車臣人再一次屈服。但他們屈服的是普京,而不是俄羅斯,或者說他們屈服的是一個強大的俄羅斯。如果俄羅斯再度虛弱,那麼車臣多半會第一個拿板磚往莫斯科扔。

所以什麼時候的車臣最聽話?答案是:普京在的時候。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西府趙王爺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31/1755584.html